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
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7~10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一个球形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相接触,A、B两点是球与墙和地面的接触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
B.物体受二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
C.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
D.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2.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式为x=t2+2t+2(m),则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m/s2,初速度为v0=2m/s
B.质点在2s末的速度为v=6m/s
C.质点在前2s内的位移为s=10m
D.质点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3.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
B.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C.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面
D.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C.一本书在桌面上静止,书对桌面有压力是因为书发生了弹性形变
D.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沿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加速度不为零之前,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扩大
B.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加速度为零时,位移不变
C.加速度为零的质点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某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向东,且做直线运动,则该质点一定在向东做加速直线运动
6.对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当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力
C.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
D.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0.6kg,弹簧测力计读数为2N,滑轮摩擦不计.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总质量减少到0.3kg 时,将会出现的情况是(g=10m/s2)()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小B.A仍静止不动
C.A对桌面的摩擦力不变D.A所受的合力不变
8.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 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50m处
B.运动过程中,乙车落后甲车的最大距离为75m
C.乙车启动10s后正好追上甲车
D.乙车超过甲车后,两车不会再相遇
9.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5N、7N、8N B.2N、3N、6N C.1N、5N、10N D.1N、10N、10N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质点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M上,质点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点与球心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对半球体的支持力为(M+m)g
B.质点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θ
C.质点受半球体的摩擦力大小为mgcosθ
D.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二、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1.在“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如图所示.实验时图板应该(“水平放置”、“竖直放置”或“任何方向放置”);用两只弹簧秤分别挂在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位置O点静止.此时,必须记录的是,用字母表示
和以及.
A、O点的位置
B、两只弹簧秤的计数
C、橡皮条固定端位置
D、橡皮条的伸长长度
E、两条细绳套间的夹角
F、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12.利用图1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并测重力加速度.
(1)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①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 B.秒表 C.米尺
②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
在打出的纸带(图2)上取得连续的清晰的7个点,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用米尺测得第1、2、3、4、5、6各点与第0点的距离d如下表:
点的次序0 1 2 3 4 5 6
距离d(厘米)0 6.0 12.5 19.3 26.5 34.1 42.1
利用这些数据:
①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值为;(取三位有效数字);
②打第1点时纸带运动的速度是m/s;(取三位有效数字);
③第0点(选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起点,判断理由
是.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4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一质量不计的劲度系数为k=400N/m的弹簧原长为10cm,一端固定于质量m=4kg的物体上,另一端施一水平拉力F,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8.2N,取g=10m/s2.
(1)当物体静止,当弹簧拉长到12cm时,求物体受到摩擦力多大?
当物体静止,缓慢增大拉力,若将弹簧拉长到13cm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14.一轻质橡皮筋原长L=50cm,劲度系数k=100N/m,将其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O点,如图甲所示.
(1)在其下端A处用细线悬挂重为16N的物块,静止后如图乙所示,求橡皮筋的伸长量x1;
在图乙中A处用一水平外力向右缓慢拉动,使橡皮筋与竖直方向成37°角时保持静止,如图丙所示,求橡皮筋的伸长量x2和物块高度的变化量h.(sin37°=0.6,cos37°=0.8)
15.如图所示,拉B物的轻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O为一定滑轮,物体A与B间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相连且均保持静止,已知物体B的重力为100N,物体A的重力为40N,绳和滑轮的摩擦及质量均不计,试求:
(1)物体B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
物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3)求OP绳的拉力大小?
16.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m处时,B车速度为4m/s,且正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7~10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一个球形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相接触,A、B两点是球与墙和地面的接触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
B.物体受二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
C.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
D.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受力分析方法专题.
【分析】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重力二弹力(找物体接触面)三摩擦力四其它力,分析结束时要注意检查,在你所分析力的作用下,物体能否保持题设中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A、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水平方向物体如果受到A点的弹力,则物体不能保持水平方向平衡,故A错误;
B、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B点受地面支持力,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C、B点的支持力与地面的弹力重复,故C错误;
D、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不是物体受到的力,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确定研究对象是受力分析的关键,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研究对象对外施加的力不能分析.
2.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式为x=t2+2t+2(m),则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m/s2,初速度为v0=2m/s
B.质点在2s末的速度为v=6m/s
C.质点在前2s内的位移为s=10m
D.质点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质点在2s末的速度,根据位移表达式求出2s内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第2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根据x=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2m/s,加速度a=2m/s2,故A错误.
B、2s末质点的速度v=v0+at=2+2×2m/s=6m/s,故B正确.
C、质点在前2s内的位移s=(4+4+2)﹣2m=8m,故C错误.
D、质点在第2s内的位移s2=(4+4+2)﹣(1+2+2)m=5m,则第2s内的平均速度
,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
3.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
B.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C.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面
D.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求解落地速度,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求解运动时间,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求解1s末的速度.
【解答】解:A、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v2=2gh,落地速度为v=,故落地速度为v 甲:v乙=:=1:,故A错误;
B、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x=v0t+2,由于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的初速度不同,故下落的高度不可能相等,故B错误;
C、根据位移公式h=,得到t=,故t甲:t乙=:=1:
,故C错误;
D、根据速度公式v=gt,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均为10m/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然后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列式判断,基础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C.一本书在桌面上静止,书对桌面有压力是因为书发生了弹性形变
D.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沿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弹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定专题.
【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由由于施力物体的形变,要恢复原状产生的,产生弹力需接触、挤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解答】解:A、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挤压.故A错误.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故B错误.
C、一本书在桌面上静止,书对桌面有压力是因为书向上形变,要恢复原状,产生向下的弹力,即压力.故C正确.
D、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不是一个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掌握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注意“相对”的含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加速度不为零之前,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扩大
B.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加速度为零时,位移不变
C.加速度为零的质点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某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向东,且做直线运动,则该质点一定在向东做加速直线运动
【考点】加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解答】解:A、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在加速度减小为零之前,速度不断增大,由于速度方向不变,则位移不断增大,故A正确,B 错误.
C、加速度为零的质点,物体可能处于静止,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向东,做直线运动,物体可能向东做加速直线运动,可能向西做减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关键看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6.对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当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力
C.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
D.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考点】滑动摩擦力;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摩擦力专题.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物体的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产生于两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一定产生于两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且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解答】解:A、物体的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的一个分力,方向竖直向下;故A错误.
B、当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该物体的重力,不是压力就是重力.故B错误.
C、运动的物体可能受静摩擦力的作用,比如在传送带上向上运送的货物受静摩擦力,故C错误.
D、滑动摩擦力一定产生于两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且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三种性质力的理解,其中摩擦力是难点,关键是掌握摩擦力的方向特点和作用效果.
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0.6kg,弹簧测力计读数为2N,滑轮摩擦不计.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总质量减少到0.3kg 时,将会出现的情况是(g=10m/s2)()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小B.A仍静止不动
C.A对桌面的摩擦力不变D.A所受的合力不变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对A受力分析可得出A受到的静摩擦力,根据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可得出最大静摩擦力;再根据变化之后的受力情况可判断A的状态及读数的变化.
【解答】解:初态时,对A受力分析有:
得到摩擦力F f=F1﹣F2=6﹣2=4N,说明最大静摩擦力F max≥4N,当将总质量减小到0.3kg时,拉力变为3N,物体仍静止,合力仍为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故摩擦力变化F f′=1N.
故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静摩擦力的计算,要注意静摩擦力会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会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弹簧的弹力取决于弹簧的形变量,形变量不变,则弹力不变.
8.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 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50m处
B.运动过程中,乙车落后甲车的最大距离为75m
C.乙车启动10s后正好追上甲车
D.乙车超过甲车后,两车不会再相遇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速度﹣时间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和位移分析何时相遇.
【解答】解:
A、根据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乙在t=10s时启动,此时甲的位移为
x==50m,即甲车在乙前方50m处,故A正确.
B、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相遇最远,最大距离为:S max=×(5+15)×10m﹣×10×5m=75m,故B正确.
C、由于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当位移相等时两车才相遇,由图可知,乙车启动10s后位移小于甲的位移,还没有追上甲,故C错误.
D、乙车超过甲车后,由于乙的速度大,所以不可能再相遇,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关键是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得到两物体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分析处理.
9.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5N、7N、8N B.2N、3N、6N C.1N、5N、10N D.1N、10N、10N
【考点】力的合成.
【分析】三力合成,先将其中的两个力合成,再与第三个力合成,合成时,三力同向合力最大,两个力合成的合力有个范围,用与第三个力最接近的数值与第三个力合成求最小合力.【解答】解:A、5N与7N合成最大12N,最小2N,当取8N时与第三个力合成,得到最小值为0N,故A正确;
B、2N和3N合成最大5N,最小1N,当合力取5N时与第三个力合成,合力最小为1N,故B错误;
C、1N和5N合成最大6N,最小4N,不可能为10N,故与第三个力不可能平衡,故C错误;
D、1N和10N合成最小9N,最大11N,当取10N时,可能与第三个力平衡,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三力平衡,三个力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然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共线.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质点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M上,质点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点与球心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对半球体的支持力为(M+m)g
B.质点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θ
C.质点受半球体的摩擦力大小为mgcosθ
D.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以质点和半球体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到地面对半球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以质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半球体对质点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再牛顿第三定律得到质点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
【解答】解:A、D以质点和半球体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地面对半球体的支持力,地面对半球体没有摩擦力,由平衡条件得:地面对半球体的支持力F N=(M+m)g.故A正确,D错误.
B、以质点为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图如图.则
半球体对质点的支持力N=mgsinθ,由牛顿第三定律得:质点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sinθ.故B错误.
C、半球体对质点的摩擦力f=mgcosθ.故C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处理力平衡问题的能力,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1.在“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如图所示.实验时图板应该水平放置(“水平放置”、“竖直放置”或“任何方向放置”);用两只弹簧秤分别挂在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位置O点静止.此时,必须记录的是,用字母表示 A 和 B 以及 F .
A、O点的位置
B、两只弹簧秤的计数
C、橡皮条固定端位置
D、橡皮条的伸长长度
E、两条细绳套间的夹角
F、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专题】实验题;平行四边形法则图解法专题.
【分析】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产生误差原因等.
【解答】解:在进行该实验时为了便于记录两弹力的方向,实验时将弹簧水平放置,本实验采取“等效法”,即一个弹簧拉绳套和两个弹簧拉绳套效果相同,因此需要记录O点位置,以便两次都拉到同一位置,在求两个力的合力时,需要知道其大小和方向,因此该实验需要记录弹簧秤的读数以及绳套的方向.
故答案为:水平位置,A、B、F.
【点评】对于中学中的实验,同学们尽量亲自动手做一下,这样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才有深刻的认识.
12.利用图1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并测重力加速度.
(1)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①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C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 B.秒表 C.米尺
②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摩擦力.
在打出的纸带(图2)上取得连续的清晰的7个点,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用米尺测得第1、2、3、4、5、6各点与第0点的距离d如下表:
点的次序0 1 2 3 4 5 6
距离d(厘米)0 6.0 12.5 19.3 26.5 34.1 42.1
利用这些数据:
①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值为9.72 ;(取三位有效数字);
②打第1点时纸带运动的速度是 3.13 m/s;(取三位有效数字);
③第0点不是(选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起点,判断理由是0点速度不是零.
【考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专题】实验题;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专题.
【分析】(1)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仪器、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逐差法,利用△x=gT2求出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求解1的速度,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求解0的速度,判断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的起点.
【解答】解:(1)①根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a=,
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米尺,用来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该实验中不需要天平,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也不需要秒表.
故选:C.
②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说明重物下落过程中除了受重力,还受到了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摩擦力.
①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s,
设0到1之间的距离为x1,以后各段分别为x2、x3、x4、x5、x6,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4﹣x1=3g1T2
x5﹣x2=3g2T2
x6﹣x3=3g3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g=(g1+g2+g3)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g==9.72m/s2
②打第1点时纸带运动的速度,
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得:v0=v1﹣gT=3.13﹣9.72×0.02=2.93m/s≠0,
所以0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起点.
故答案为:(1)①C;②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摩擦力;①9.72;②3.13;③不是;0点速度不是零.
【点评】清楚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从中知道需要的仪器和多余的仪器.知道实验原理,清楚实际情况下存在的误差.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4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一质量不计的劲度系数为k=400N/m的弹簧原长为10cm,一端固定于质量m=4kg的物体上,另一端施一水平拉力F,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8.2N,取g=10m/s2.
(1)当物体静止,当弹簧拉长到12cm时,求物体受到摩擦力多大?
当物体静止,缓慢增大拉力,若将弹簧拉长到13cm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计算题;定量思想;合成分解法;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析】(1)若将弹簧拉长到12cm时,弹簧的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物体仍静止,由平衡条件求解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
若将弹簧拉长到13cm时,物体将加速前进,此时所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由f=μN求解.【解答】解:(1)由题意,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为 f m=8.2N
当弹簧拉长到12cm时,弹力的拉力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