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激趣法举凡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教师们必备的奇妙对联语文教案

教师们必备的奇妙对联语文教案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对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师们如何采用对联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奇妙对联语文教案。
一、对联概述对联源于唐代的“对子”,常用于各种文化活动中。
对联的对仗方式通常是对称式、反义式、顺序式、比喻式等多种方式。
对联的用语有广泛的范畴,比如祝福、寓意、劝慰、嘲笑等等。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对联初中语文课程中,对联被运用得非常广泛。
比如在古诗文鉴赏方面,以对联形式呈现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气息。
还有,在学习古文时,对联形式的语句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文言文语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在初中语文论述中,对联也可以作为辅助点睛的手段,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2、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对联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对联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学习汉字方面,尤其是易混淆的汉字,对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对联的形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诗文的主题、内涵和格律。
对联还可以在小学生活中的表演、演讲、朗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这也为他们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对联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联教学可以采用课前布置作业,提前让学生读一些人物形象深刻的对联,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对联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联教学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形式,比如让学生们在背诵对联的同时尝试编写自己的绝妙对联,并在班级中比赛、展示。
四、对联教学的优势使用对联教学的优势很多,可以整合语言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强化文化传承教育、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对联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趣联巧对案例及教学反思[1]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趣联巧对案例及教学反思[1]](https://img.taocdn.com/s3/m/197b7b2e2af90242a895e57c.png)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趣联巧对》案例及教学反思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黎桂兴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趣联巧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对联,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初步掌握对联的方法与技巧,学会撰写简单的对联.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对联的技巧与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卡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了解对联的来历二读对联,悟规律1读对联2找相对的词3悟规律三填对联找方法1集体共填一组对联 2 小组合作填对联 3 组长汇报四观赏对联,了解对联的分类与用途1 了解对联的种类2 根据图片观赏对联3 趣联欣赏五区分上下联1 出示一副对联,指导区分2分小组区分上下联3汇报六填写对联1分小组运用技巧填写对联2, 汇报七赠送对联1 分小组撰写对联2汇报成果指名说说送给谁,并说明意义八总结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一种升华。
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
它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十作业1上网查阅对联大观,对联世界等的网站,与对联爱好者切磋比试。
2搜集你喜欢的对联以及有关知识,编成小册子。
十一板书设计字数相等趣联巧对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教学反思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艺术宫殿。
对联就是这精神宝库里璀璨夺目的明珠,就是这艺术宫殿里五光十色的珍宝。
对联,这语林中的奇葩,早就流行于世,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对联经受了岁月的考验,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但历史悠久、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且声调抑扬顿挫,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粹。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收集、积累、运用对联,掌握对联储的技巧,提高其语文能力,增加其文化底蕴。
一、充分查阅资料,了解对联的悠久历史。
对联世界丰富多彩,每一副对联都有它的用途。
“兴趣是学习之源”。
对联趣谈活动教案范例

对联趣谈活动教案范例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解释对联的定义,即由上下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相对应的文学形式。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桃符、门神到现代的对联文化。
1.3 对联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对联的特点,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寓意深刻等,并探讨对联在文学和文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技巧2.1 对仗的技巧2.2 韵律的技巧介绍对联中韵律的技巧,如平仄、押韵等,并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优美的对联。
2.3 创意的技巧探讨如何运用创意的技巧创作出独特的对联,如运用修辞手法、借代、比喻等。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创作前的准备讲解创作对联前的准备工作,如积累词汇、了解文化背景等。
3.2 创作的步骤介绍创作的步骤,包括选择主题、构思对仗、安排韵律等。
3.3 创作的实践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创作对联,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对联的欣赏与解读4.1 对联的欣赏讲解如何欣赏对联,包括对仗的艺术、韵律的美感、寓意的深刻等。
4.2 对联的解读介绍如何解读对联,包括理解字面意义、领悟寓意、体会情感等。
4.3 欣赏与解读的实践提供一些经典对联,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并提供解析和讲解。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与传承5.1 对联的应用探讨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庆典、喜庆事宜、装饰家居等。
5.2 对联的传承介绍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包括家族家训、学校教育、社会活动等。
5.3 应用与传承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对联文化。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修辞手法的种类介绍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拟人等。
6.2 修辞手法的运用讲解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对联,并提供实例进行分析。
6.3 修辞手法的实践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对联,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七章:对联与诗词的关系7.1 对联与诗词的相似之处探讨对联与诗词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如对仗、韵律、寓意等。
对联趣谈语文活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结构、分类等。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3.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趣味联等。
4. 对联的写作技巧:平仄、对仗、意境等。
5.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其内涵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了解上联、下联、横批的关系。
3. 介绍对联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种对联的特点。
4.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创作对联。
5.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其内涵和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2. 示例法:展示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美。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对联创作:收集学生的对联作品,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沟通协作能力等。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创作对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适合学生水平的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教具: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黑板、粉笔等。
3. 对联卡片:准备一些对联卡片,用于学生练习和展示。
4. 作业本:准备一本用于学生书写对联和练习的作业本。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平仄、对仗和意境的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趣联巧对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则,能够创作简单的对联。
(2)学会欣赏趣联巧对,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对联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则。
2. 创作趣联巧对,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对联意境的把握。
2. 创意对联的构思。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分析经典趣联巧对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
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联创作任务。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则(1)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2. 第二课时:欣赏趣联巧对(1)展示经典趣联巧对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分析案例中的创意和巧妙之处。
3. 第三课时:创作实践(一)(1)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
(2)每人创作一幅对联,要求体现创意和巧妙。
4. 第四课时:创作实践(二)(1)分组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指导修改。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则,创作出富有创意和巧妙的对联。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经典趣联巧对案例,提高语文素养。
3.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经典趣联巧对案例,用于教学欣赏和分析。
2. 准备对联创作的主题和素材,供学生创作实践。
3. 准备教学反思表,用于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趣味性对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规则,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知识。
对联趣谈语文活动课教案

对联趣谈语文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对联的起源、结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对联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和横批3. 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等4.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寓意深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种类,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教师展示一些经典对联,分析其特点和寓意,引导学生欣赏。
4. 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对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作品。
5. 展示:学生将各自创作的对联展示给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示范法:教师展示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学生的对联作品对仗工整、内容相关、寓意深刻。
3. 学生对对联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关于对联的起源、发展、种类和创作的书籍。
2. 网络资源:关于对联的起源、发展、种类和创作的网页资料。
3. 经典对联集:收录经典对联的书籍或网页资料。
4. 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等,用于学生创作对联。
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学生展示和评价对联作品。
2. 网络:连接互联网,以便查找和分享相关资料。
3. 展示板:用于展示学生的对联作品。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需1-2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课堂活动:讲解对联基本知识(25分钟)、学生创作对联(15分钟)、展示和评价(5分钟)。
四年级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四年级活动教案对联趣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结构、分类等。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3.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等。
4. 对联的写作技巧:平仄、对仗、意境等。
5.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 理解对联的写作技巧。
3. 学会创作对联。
四、教学难点:1. 对联的平仄和对仗。
2. 创作具有意境的对联。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分类和写作技巧。
2. 示范法:示例讲解对联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对联。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对联,让学生欣赏并猜猜它们的用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老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3. 讲解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等。
4.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平仄、对仗、意境等。
三、示例讲解对联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副对联,讲解其制作过程。
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分析对联的平仄、对仗和意境。
四、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对联创作心得。
2. 每组选出一副优秀的对联,进行全班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1. 创作一副对联,要求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2. 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民间的流传和应用。
六、教学活动:对联创作实践(10分钟)1. 老师提出一个主题,例如“春天”,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对联创作。
对联教学激趣法举凡

以令 学生 更加 容 易注意 时兴 的对联 , 进而 在课 后能 有兴 趣广 泛 阅读 网络对 联 。 在 引导学生通过 网络学习对联 时 , 应注意提醒学生 ,网上 也有 一些 所谓的 “ x 1 , A ”实 际上并不 符合联格 , 不 能称之为对 联 ,如 :“ 上联 :风在刮 ,雨在 下 ,我在 等你 回电话 ;下联 : 为你生 , 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 !横批 : 发错人了。 ”此例 从结构上看 与联格相差 太远 。教师 通过评议这 样的 “ 对 联” , 指 出其不合规范之处 , 可 以马上激起学生学 习联格 的兴趣 。
这些 对联 实用 性强 、有 针对 性 ,是 生活 中难得 的好 联 。 图 片资料 不仅 能让 学生 们 直观 地学 习对联 的相 关知 识 , 还 可
们学 院 的院长 ,他 的画 作 曾随神六 载人 飞船 上 了太空 。( 4 ) 桂花 酒 和西 山茶均 为广 西名产 。 因为上述 对联 的内容与 生活 息息相 关 , 所以, 这些 对联 展 现在 学生 眼前 , 立 即就激起 了他 们 的浓厚 兴趣 , 有 的学 生 马 上有 了创作 的欲 望 。 三 教 师设 计与 生活 相关 的对联 练 习 与 生活相 关 的对联 会让 学生 对对 联有 亲切 感 , 更 容易 激 起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对联训 练 宜先 易后难 ,先讲述 联格 ,再 从词语开始训练 , 一开始不能太苛求平仄,先练结构 , 后练 音韵 , 循 序渐进 才 能让学 生有 成就 感 , 才 能使学 生 喜欢 对联 。 在设计作业时 ,我取材生活,设计如下作业 : 练习一 : 要求 按照 对联 形式 写 出与 “ 柳 红” 相 对 的人名 。 提示 : ( 1 ) 与 “ 柳 ”相对 的姓 — 李杨 梅松 桂艾 草 ; ( 2 )
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对联趣谈活动教案

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对联趣谈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近年来,审美意识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
而对联活动正好可以让学生通过与对联的互动,感受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
二、活动目标1.了解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对联的基本语言特点和制作方法;3.掌握对联制作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式;4.锻炼性格,培养情感和思维能力;5.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内容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含义和用途,让学生明确对联制作的目的和重要性。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对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制作对联环节a.让学生自选对联主题,在思考的基础上,编写对联的基本文本。
b.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文本,从中挑选出两句衔接自然、韵律优美的对联,并进行制作。
c.学生根据对联制作的表现形式有川字、平仄不同等等形式,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为学生提供纸张、墨汁、毛笔、横匾板等材料,进行对联制作。
3.现场赏析a.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展示出来,但不能够直接解释自己对对联的理解。
b.学生在交换对联作品后即时现场赏析对方的作品。
相互体验,提高学生对对联的欣赏水平。
4.总结反思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制作对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同时,记录下他们对对联艺术表达方式的认识和体会。
四、活动评价通过对联趣谈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对联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巧。
同时,在对联制作中,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他们的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
在现场赏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对对联的欣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对联制作的活动,更是一次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语文拓展课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对联的规则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规则3. 对联的种类和特点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规则和特点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四、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2.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介绍对联的规则和特点。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对联创作心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导入】(简洁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对联的基本概念。
)【教学讲解】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讲解对联的起源,介绍对联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2. 对联的基本规则3. 对联的种类和特点(讲解对联的种类,如春联、挽联、寿联等,并介绍各类对联的特点。
)【实践环节】1. 创作对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创作对联,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2.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相互交流心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以及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联的基本知识。
2. 自主创作一副对联,下周上课时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联的文学价值(讲解对联在文学领域的价值,如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
)2. 对联的应用场合(介绍对联在各种场合的应用,如节日、庆典、悼念等。
)七、教学案例分析1. 经典对联解析(分析经典对联的意义,讲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2. 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展示优秀学生的对联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创作对联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创意、用词等方面。
对联趣谈语文活动课教案

对联趣谈语文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起源、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婚联等。
3.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悠长。
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5. 名联欣赏和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分类、特点和创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教师展示一些名联,并进行解析,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修改和完善。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联创作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参考书籍:关于对联的起源、分类、特点和创作方法的书籍。
2. 网络资源:关于对联的起源、分类、特点和创作方法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3. 名联集:收集各种类型的名联,用于示范和欣赏。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课堂活动:通过讲解、示范、创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对联的知识和技巧。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创作一副对联,并附上创作心得。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对联的魅力。
2. 实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结构和创作规律。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对联创作能力。
4. 激励评价: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创新和优秀作品。
八、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作规律:如何使对联内容相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2. 对联的创新:如何在传统对联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作品更具个性。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4. 实践新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联的形式和创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联教学重在教出“趣”意

2017·07对联教学要积极引领学生进入对联学习的“趣”境。
要教出对联的趣味,激发学生对联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趣学对联知识,欣赏对联,诵读对联,创作对联等方法进行有趣地授课,在多方面的引领中,注重熏陶感染,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对联的趣意,加强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唤起对联探究创作的欲望。
从而由对联学习延展到全面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关键词对联教学;激发兴趣;熏陶感染对联教学,若只针对考点,传授相关知识,做相应训练,那还真干瘪苍白,索然无味。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有效的知识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够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
[2]高中语文必修1教参(人教版)对对联教学明确提出建议,教师要教出趣味。
学生感受到了有趣,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对联的世界是一座语言的百花园,那里鲜花盛开,蜂鸣蝶舞,美不胜收,才能真正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究欲望,学海泛舟。
从而在对联的“趣”学中,在对联的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领学生趣学知识,感受对联的丰富多样知识课往往单调枯燥,学生易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
倘若能注重趣意,以趣味为着力点,进行有趣地传授对联知识,原本无生机的课堂变为“趣”堂。
有趣的课堂情境,就会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习就易事半功倍。
因此传授对联知识要注重有趣。
教无定法,教法可以灵活多样。
如可以从丰富性着手,按两个问题展开“对联知识丰富吗?”“若丰富,丰富在哪里?”学生会懂的,让学生介绍;学生不懂的,教师尽可能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也可以图文并茂进行知识的传授。
总之,学生参与越多,往往也就越有兴趣。
从而让学生了解对联的丰富多样,掌握对联的含义、对联的历史、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对联的要求、对联的禁忌等。
也可以说些对联趣事,介绍些经典对联,介绍些趣味对联。
在对联的知识传授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对联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深厚的意蕴。
对联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对联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作者:张小娟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5期统编版七下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中把“对联”的学习作为了活动环节之一。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汉字的奥妙、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意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种类、格律要求。
在教学“寻找最美对联”这一主题语文活动时,我结合活动主题和学情,设计了多种丰富可感的活动让学生选择:可查找资料,用“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对联的历史;可用表格的形式,简洁明了地展现对联的种类;可用照片的形式,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可用排演小舞台剧的形式,灵活有趣地展现对联背后的故事;可用吟诵的方式,进一步咀嚼对联的格律、韵律;可用书法的形式,书写自己感兴趣的对联,展现对联的文字美和书法美……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创设真实情境,让同学们能经常接触到“对联”这一传统文化。
笔者还将对联融入了日常教学中。
1.激趣导入,引起学习兴趣对于七年级的同学來说,蒲松龄的《狼》难度并不大,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
于是,在课堂伊始,我先板书了一副对联——“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让学生们猜猜这是写谁的。
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趣,从内容、格律、对仗等方面分析起这副对联。
又如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先出示了一副对联,内容如下:“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有些同学能结合课外阅读,从对联中的“呐喊”和“彷徨”推测出这副对联是写鲁迅先生的。
我顺势导入新课,告诉学生鲁迅先生还有一部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就选自其中。
2.穿针引线,推进课堂发展《岳阳楼记》一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段文字给不少同学带来困扰,同学们对于“忧”和“乐”理解不到位,课堂上的学习略显急躁,为了重新唤起同学对于文章学习的兴趣,我把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放在文章学习的中间部分,既调整了课堂的节奏,又由这副对联中的“四面湖山”和“万家忧乐”让学生进一步关注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先叙事,再描写抒情,最后发表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趣谈对联及对联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

趣谈对联及对联文化教案教学设计注:该教案不受教材版本限制,既可作为语文欣赏或活动课使用,又可当作常规课日常使用,适于高中学段。
趣谈对联及对联文化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李修红教学目的:1、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含义;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联系。
2、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及写作。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起源、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对联含义及特点,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
授课方法:双边互动式创造课教学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
值此新春开学的第一堂语文课,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鉴赏,实在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趣话对联一、导入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二、2005年春节晚会对联赏析今年春节晚会的最大亮点是对联丰富,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主持人展示各地区的春联,还有晚会现场对联,加上小品《功夫》中的对联,真可谓异彩纷呈,雅俗共赏。
1、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2、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3、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4、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横批:盛景争春5、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6、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7、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8、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下联: 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K12学习】《有趣的对联》教学设计

《有趣的对联》教学设计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材教学简析: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搜集民风民俗后进行习作。
学生对在电脑上搜集的民风民俗,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
本单元也没有布置综合性学习。
曾曦教授在上完这个单元作文课《老师,您好!》后,说:“讲啥习俗?中秋?国庆?……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些话题离孩子们挺远的。
”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有趣的对联》,在课堂上生成习作素材,再以本节课内容为对象进行习作。
这样,习作内容就发生在学生眼前,学生习作兴趣浓。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对联的来历、作用,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为习作做准备。
2、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对联产生喜爱的感情,乐于习作。
3、过程与方法:展示自己收集的有趣的对联,交流对联背后的故事。
进行习作,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有趣的对联及背后的故事。
进行习作。
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趣的对联。
教师准备有趣的对联、PPT。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古诗导入。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写到,正月初一这天,人们要放鞭炮,还要干什么?板书:春联二、对联的来历。
1、对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板书:来历2、学生交流。
3、幻灯片出示幻灯片的来历。
古代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
到五代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4、有些春联很有趣,如上联:一枪戳出穷鬼去下联:双钩搭进富神来。
你搜集了哪些有趣春联,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5、教师出示有趣的春联。
有一年新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字的人暗地揭走了。
对联专题获奖教案对联特级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

对联专题获奖教案对联特级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对联专题获奖教案对联特级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3.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具准备: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幻灯片1〕课题《对联》一.导入:〔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2.〔幻灯片4〕对联欣赏:〔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居士提供〕〔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居士提供〕〔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教学激趣法举凡
【摘要】对联形式工整、音韵和谐,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融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对联教学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48-02
对联形式工整、音韵和谐,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融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然而,由于对联在形式上要求较高,学生容易望而却步,进而丧失了学习对联的兴趣。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
部分学生学习对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试,教师若仅仅从功利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对联,只能让学生为应付高考而保持短暂的学习热情,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对联。
加之近年来的高考对联题的内容大都比较陈旧乏味,如“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之类的落于俗套,极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激起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教师必须另辟蹊径。
笔者结合现实,在教学实践中注入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元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介绍本地好联,评价网络流行联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地好联,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联在实际生
活中的作用,并对本地用联情况有一大概了解,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经过调查,我发现南宁人对联用得最多的是过年时各家各户贴门边的春联,而红白事用对联的不多。
商家用对联的多是以下几类:茶艺馆、茶叶店、中药店、古玩玉器店。
我拍摄了一系列本地对联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例如,用多媒体展示本地对联的照片或视频:
上联:如此匆忙有甚事情难放手;下联:必然觉悟过些时日再回头;横批:回头是岸(南宁青秀山风景区)。
上联:新霑雨露;下联:会际风云(解放路新会书院)。
上联:传统民间草药;下联:南北地道药材(解放路药店)。
上联:配伍医方唯道地;下联:炮制尊古乃精良(朝阳大药房)。
上联:宫燕虫草礼尚往来;下联:人参鹿茸延年益寿(百货大楼宝明堂)。
上联:走熟地闯生地意脱寄生;下联:进山药制芍药心怀广众(古城路一杆秤药房)。
这些对联实用性强、有针对性,是生活中难得的好联。
图片资料不仅能让学生们直观地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欣赏书法艺术,感受对联与环境的融合,学生学习兴致高。
除了在本地搜集好联,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网上有许多富有时尚元素的对联。
对联教学一旦注入时尚元素,即可增添许多趣味。
如2012年北京遭遇暴雨袭击导致内涝,有人写了一联:“上联:京城降雨全市变成中南海;下联:市民疏散到处均为钓鱼台;
横批:汪洋进京。
”此联内容切合实际,对得很工整。
通过评价这样的网上好联,可以令学生更加容易注意时兴的对联,进而在课后能有兴趣广泛阅读网络对联。
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对联时,应注意提醒学生,网上也有一些所谓的“对联”实际上并不符合联格,不能称之为对联,如:“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
”此例从结构上看与联格相差太远。
教师通过评议这样的“对联”,指出其不合规范之处,可以马上激起学生学习联格的兴趣。
二教师撰写对联
教师撰写对联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对联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
我曾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南宁生活联:(1)石埠晓风吹皱场中牛奶,星湖旭日映红街上紫荆。
(2)青山有情桃花艳,白沙无意木棉红。
(3)刘三姐山歌上银屏传遍天下,黄格胜国画登神六飞上九霄。
(4)千杯桂花酒糊涂中难觅佳偶,一盏西山茶清醒中易得知音。
解释:(1)我所在学校的后门通向星湖路,星湖路种有美丽的紫荆花;石埠牛奶是南宁本土牛奶,也是学校师生最常饮用的奶品。
(2)青秀山是著名风景区,我校属于青秀区,白沙就在学校对岸。
青山风景区的桃花和白沙大道的木棉花全市闻名。
(3)刘三姐是广西著名的艺术形象,黄格胜是我们学院的院长,他的画作曾随神六载人飞船上了太空。
(4)桂花酒和西山茶均为广西名产。
因为上述对联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对联展现在学生眼前,立即就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有的学生马上有了创作的欲望。
三教师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对联练习
与生活相关的对联会让学生对对联有亲切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联训练宜先易后难,先讲述联格,再从词语开始训练,一开始不能太苛求平仄,先练结构,后练音韵,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喜欢对联。
在设计作业时,我取材生活,设计如下作业:
练习一:要求按照对联形式写出与“柳红”相对的人名。
提示:(1)与“柳”相对的姓——李杨梅松桂艾草;(2)表示颜色的字——朱赤丹绛绯彤橙缇黄金绿碧黛青翠蓝靛紫褐赭黑玄缁
灰苍白。
答案:李白、艾青、杨绛。
练习二:“黄声飏”“陈帅兵”和“卢嘉雪”是我们同学的名字,看看他们的名字可以和哪个名人相对?(曹雪芹、王安石、张恨水、司马迁、施耐庵、关汉卿、汤显祖、郁达夫、蒲松龄、白居易、陶渊明、辛弃疾、朱自清、陆放翁、朱光潜)答案:黄声飏——朱光潜,陈帅兵——郁达夫、陆放翁,卢嘉雪——王安石、张恨水。
练习三:以下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请你按照结构把他们分类。
名字:星烁、声飏、雨霏、进洪、晓冰、乘乘、智仁、光明、安邦、梦君、丽歌、帅兵、潇潇、香香、芳燕、佳凤、小兰、诗芳、
丽燕。
答案:(1)主谓结构——星烁、声飏、雨霏、诗芳;(2)动宾结构——进洪、晓冰、安邦、梦君;(3)偏正结构——丽歌、帅兵、芳燕、佳凤、小兰、丽燕、晓冰;(4)并列结构——智仁、光明;(5)重叠结构——乘乘、潇潇、香香。
练习四:以下是南宁的地名你能把它们对上吗?
南宁地名:石埠、东沟岭、黄茅坪、镇北桥、桃园路、望仙坡、沙井、水塔脚、琅东、金丝巷、平西、石巷口、水街、平西村、云亭、竹排冲、尚仁里、大同街、西乡塘。
答案:水塔脚、石巷口——竹排冲;金丝巷——黄茅坪;镇北桥——平西村;尚仁里——望仙坡;桃园路——大同街;东沟岭——西乡塘;石埠——沙井;平西——琅东;云亭——水街。
练习五:以下是广西特产,找出其中能形成对的。
广西特产:龙眼、马蹄、矮马、六堡茶、牛肉巴、香猪、两面针、狗血肠。
答案:龙眼——马蹄;六堡茶——两面针;矮马——香猪;狗血肠——牛肉巴。
这些作业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有些题目一展示出来,学生马上都笑了,积极答题的同学很多,在愉快的笑声中,学生们轻松地学习了对联的相关知识,接受了写联训练,不少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