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精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也是后知后觉,等到某天拿起书本时,才突然发现现在的人已经渐渐放弃了所谓的经典了。
于是手上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多少有些奇异。
不知是哪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写作的人,如果不能用笔写出自己的爱恨,不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他就算不得一个好作家。
所以,传得出真情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只要个中有真意,无论是经典还是流行,都值得一读。
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九死一生二十年之所见,不过就是三类东西,第一种是蚊蝇蛇鼠,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作者多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关于那个时代的黑暗。
如果少一份探究去看,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有趣的,似乎就是一本故事集。
一个巨大得可以藏一个小孩的南瓜,一个靠偷窃居然一家父子都捐了官的督抚,一个为管教女儿下令全城女子不得在外喝茶的州官,个个是精彩引人的故事。
为什么要采用故事的形式呢?我想,可能是作者想用一个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形式。
一个人,尤其是肩负着文以致意的作家,并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说出口。
魑魅魍魉横行的时代,看见黑暗不敢企盼光明。
掩在嘻笑怒骂中的实话,虽然悲凉,却可以存活。
我不是一个严肃的`读者,所以我一般不会打算细究,咬文嚼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味道,纵使再出色,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来人也很难品出真正的含义了。
我一直相信,文是可以通意的。
然而就算是与作者对话,有些高度,是我越不过去的。
他以他那个时代的形象,屹立在文坛的高峰。
如果我说我可以读懂他言语间蕴涵的深意,了解他思想的深度,恐怕会贻笑大方。
汪洋恣意的庄子似乎曾说过,一切思想,但凡说出了口,写成了文,就已经是糟粕了。
我想,也许没有这么绝对,但是书本多少失了原意是真的。
所以,我不敢说,我从嬉戏的文字里,看出了作者对封建 ___度的批判,看到了他对炎凉世态的失望。
而且个人认为,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我们再去一遍一遍将前人读出的心得重复再三,也是没有必要的。
读者的职责不是去了解作者,支持作者的观点。
关键是,你要站在你的历史角度,从书中读到你可以感同身受的东西。
读出自己的想法,才叫读者,哪怕观点与作者截然相反。
否则就是文字扫读器,观点背诵者。
而我读此文的收获,是读到了一个有志之士对现实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为什么这个世界为虎作伥,狼狈为奸,你还要众人皆醉你独醒?为什么你要坚持出污泥而不染?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
出生在怎样的时代,是我们无法抉择的。
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以何种态度认知这个世界。
有很多人,因为看清真相的痛苦而选择了自欺欺人。
他们愿意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做大愚之人,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
因此,能够忍受现实的哀凉与孤寂,执意要将世间的丑恶揭露的人,可敬可叹,却也可悲可爱。
他写书,不是企图治疗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
毕竟,一本小小的书,几十万字而已。
多少人是当它一个玩笑,抛之脑后。
对于照亮这个黑暗的前夜,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是为了警醒后世,那更大可不必。
后事不可知,时代自有其发展的轨道,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谁又能肯定后来的世界是更糟糕,还是转向光明呢?著书留名,也是一种可能。
从司马开始,这毕竟成为了文人一种绝望的出路。
但是一个深刻的作者,想的应该比自身名誉多。
作者,也许是为了内心的一种慰藉而有感而发。
从他精心著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即使他的生活满目疮痍,但是他以一种近乎英雄的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
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
睛。
他在暗色的大地上画满了窗户,希望有一天阳光可以照入。
也许,他有更加远大的抱负。
但支持他前进的动力,是他不愿意蒙骗自我的决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又何尝没有阳光下的罪恶。
只是我们习惯麻木。
出头的是愤青,沉默的是明哲保身。
我并不认为,愤慨是一种气度。
只是每个人,应该为这唯一的一生,认认真真地做一些事。
但是,认真这条路很难。
有时候,耐得住寂寞,才是人生真谛。
繁华背后,岭峰之颠,人大多数时候还是得学会一个人品尝孤独。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