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鞋类的主要品种分类概况.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简介 (1)
一、我国鞋类的主要品种分类概况 (2)
二、我国鞋类生产、出口历史的回顾及现状分析 (5)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鞋类生产和贸易的变化 (5)
(二)我国鞋类生产、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6)
(三)我国鞋类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6)
(四)我国鞋类出口的产品结构 (7)
(五)我国鞋类出口的贸易结构 (9)
(六)我国鞋类出口的市场结构 (9)
(七)我国鞋类出口的企业结构 (11)
(八)我国鞋类出口的地区结构 (11)
(九)鞋类出口增长趋势分析 (12)
三、鞋类产品出口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14)
(一)理论分析 (14)
(二)鞋类出口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16)
(三)鞋类出口对引进外资的贡献 (18)
(四)鞋类出口对就业的贡献 (20)
(五)鞋类出口对税收的贡献 (23)
(六)鞋类出口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贡献 (25)
四、我国鞋类出口主要市场分析 (27)
(一)美国市场分析 (27)
(二)日本市场分析 (33)
(三)欧盟市场分析 (39)
(四)俄罗斯市场分析 (42)
五、鞋类出口竞争力分析 (50)
(一)鞋类出口能力与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50)
(二)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51)
(三)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54)
六、提升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和目标 (57)
(一)提升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57)
(二)提升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目标 (58)
鞋类产品是我国十大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满足消费、拉动内需和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1995年到2006年的短短十几年期间,依靠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等有利因素,我国鞋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全球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2006年我国鞋类产品出口218.1亿美元,78.5亿双或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长11.1%和14.5%。
鞋类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9690.7亿美元)的2.3%,占轻工产品出口总额(2458.8亿美元)的8.9%。
主要出口品种为皮鞋(出口额为87.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0.2%,同比增长8.8%)、塑胶鞋(80.8亿美元,占37.0%,增长17.7%)、纺织面鞋(32.7亿美元,占15.0%,增长19.2%)、其他鞋(9.0亿美元,占4.1%,增长16.9%)、鞋材(8.0亿美元,占3.7%,增长29.0%)。
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出口额为7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4.9%,同比增长12.1%)、欧盟25国(37.5亿美元,占17.2%,增长14.7%)、日本(15.2亿美元,占7.0%,增长10.4%)、俄罗斯(13.6亿美元,占6.2%,增长20.6%)、香港(12.6亿美元,占5.8%,增长11.1%)。
主要出口省份为广东(出口额为83.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8.3%,同比增长12.6%)、福建(40.2亿美元,占18.4%,增长14.1%)、浙江(32.1亿美元,占14.7%,增长21.0%)、山东(10.6亿美元,占4.9%,增长11.5%)、黑龙江(10.2亿美元,占4.7%,增长29.4%)。
主要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02.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6.9%,同比增长21.0%)、加工贸易(85.9亿美元,占39.4%,增长8.3%)。
主要出口企业类型为三资企业(出口额为87.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0.0%,同比增长10.6%)、私营企业(73.0亿美元,占33.5%,增长28.9)、国有企业(44.5亿美元,占20.4%,增长4.4%)。
全部出口企业总计14945家,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15家(占总家数的0.1%,出口额合计占出口总额的12.7%)、1000万美元以上466家(3.1%,61.9%)、100万美元以上2539家(17.0%,93.5%)、10万美元以下9090家(60.8%,1.0%)。
我国的制鞋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四川等地。
目前有制鞋企业3万多家,从业人员400多万人。
其中皮鞋制造企业最多,约有一万多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纺织面料鞋企业占总数的近40%;塑胶鞋制造企业约3000多家,占总数的16%。
目前,我国制鞋业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制鞋业进入门槛较低,我国制鞋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大,导致的生产企业多、产能过剩造成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争现象严重;
第二,我国现代制鞋业的发展历史短,以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缺乏自有品牌的问题仍旧突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竞争力;
第三,我国制鞋工业的科研投入不足,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技术竞争力;
第四,我国制鞋行业的设计力量落后,科技、管理人才奇缺,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新成果的成功率较低;第五,对部分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易受国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政策的影响。
中国鞋类贸易发展报告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1
一、我国鞋类的主要品种分类概况
在进出口贸易中,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颁布的《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System),用协调代码(简称HS Code)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
我国的鞋类产品也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分类。
按照Hs Code 鞋类产品属64章,涉及的六位代码从6401.10至6406.99,具体分类如下:
6401 橡胶或塑料外底及鞋面的防水鞋靴
64011000 装有金属防护鞋头的鞋靴
64019100 高统靴
(过膝)64019200 中、短统靴
(过踝但未到膝)64019900 其他
6402 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
64021200 滑雪靴、越野滑雪鞋靴及滑雪板靴
64021900 其他运动鞋靴
64022000 用栓塞方法将鞋面条带装配在鞋底上的鞋
64023000 装有金属防护鞋头的其他鞋靴
64029100 短统靴
(过踝)64029900 其他
6403 橡胶、塑料、皮革或再生皮革制外底
,皮革制鞋面的鞋靴64031200 滑雪靴、越野滑雪鞋靴及滑雪板靴
64031900 其他运动鞋靴
64032000 皮革制外底
,由交叉于脚背并绕大脚趾的皮革条带构成鞋面的鞋64033000 不带内底或金属防护鞋头的木底鞋
64034000 装有金属防护鞋头的其他鞋靴
64035100 皮革制外底的短统靴
(过踝)64035900 皮革制外底的其他鞋靴
64039100 其他短统靴
(过踝)64039900 其他
6404 橡胶、塑料、皮革或再生皮革制外底
,用纺织材料制鞋面的鞋靴
64041100 橡胶或塑料制外底的运动鞋靴
64041900 橡胶或塑料制外底的其他鞋靴
64042000 皮革或再生皮革制外底的鞋靴
6405 其他鞋靴
64051000 皮革或再生皮革制鞋面的64052000 纺织材料制鞋面的2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64059000 其他鞋面的
6406 鞋靴零件;活动式鞋内底、跟垫及类似品;护腿、裹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
64061000 鞋面及其零件,但硬衬除外
64062000 橡胶或塑料制的外底及鞋跟
64069100 木制
64069900 其他材料制
按照所用的材料,鞋类分为纺织面鞋、塑胶鞋和皮面鞋三大类。
1985年之前,我国鞋类产量最大的品种是
塑胶鞋,其次是纺织鞋,皮鞋产量最少。
1990年之后皮鞋生产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鞋类出口遍及世界五大洲的200 多个国家(地区)。
鞋类出口的三大传统市场依次为:美国(2006
年出口额为 76.06亿美元,占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 34.9%)、欧盟(2006年出口额为37.47 亿美元,占17.2%)
和日本(2006年出口额为15.23亿美元,占7%)。
1.皮鞋
皮面鞋指橡胶、塑料、皮革或再生皮革制外底,皮革制鞋面的鞋靴。
相对应的海关编码是6403及640510。
2006年,我国皮鞋产量约25亿双,占全球皮鞋总产量的40%。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3据我国海关统计,在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中,皮鞋所占份额最大,2006年出口数量达13.91亿双,出口金额
为87.7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8.79%,占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0.22%。
在世界鞋类市场上,我国生产的皮鞋以中低档为主,中低档次皮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2006年出口平
均单价为6.30美元/双,比2005年增加0.37美元/双。
我国皮鞋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地,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
目前,我国皮鞋业已经呈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状态,皮鞋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大制鞋基地,即包括广州、东莞
为中心的广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以温州、温岭、瑞安等地区组成的浙江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中低
档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女鞋;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石狮、莆田一带的福建生
产基地。
最近,皮鞋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2.塑胶鞋
塑胶鞋主要包括防水塑胶鞋和其他塑胶鞋两种。
防水塑胶鞋指用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防水鞋靴,其
鞋面不是用缝、铆、钉、旋、塞或类似方法固定在鞋底上的;其他塑胶鞋指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
相对应的海关编码为6401及6402。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塑胶鞋出口数量为43.56亿双,出口金额为80.8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
17.72%,占我国所有鞋类出口额的37.04%。
出口平均单价为1.86美元/双,比2005年增加0.07美元/双。
我国塑胶鞋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香港、加拿大、日本等地,主要出口方式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塑胶鞋行业已由过去以国营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企业遍
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及部分大县城格局,发展变化成以民营、三资企业为主的格局,企业主
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近年来,在我国浙江的温州、瑞安,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东莞、中山,山东半
岛和江苏的昆山以及辽宁的营口与四川的德阳、内江等地区,逐步形成塑胶鞋产业的区域性聚集群产业链,其
塑胶鞋年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3.纺织面鞋
纺织面鞋指橡胶、塑料、皮革或再生皮革制外底,用纺织材料制鞋面的鞋靴,相对应的海关编码为6404和640520,主要包括运动鞋靴、球类、体操、训练鞋及拖鞋、室内鞋等纺织面鞋。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纺织面鞋出口数量达16.24亿双,出口金额为32.6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9.21%,占我国所有鞋类出口额的14.97%。
出口平均单价为2.01美元/双,比2005年增加0.13美元/双。
我国纺织面鞋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香港、加拿大、日本等地,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
我国纺织面鞋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一带,近年来,生产地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基本形成以沿海为主,山东、江苏、京津及各地都有分布的格局。
4.其他鞋靴和鞋材
在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中,除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三类出口鞋(皮鞋、塑胶鞋、纺织面鞋)以外的其他出口的成品鞋均包含在其他鞋靴内,其海关税号为6405。
鞋材主要包括鞋面、鞋底等用的材料及其零件,相对应的海关编码为6406。
鞋材的主要产地集中于广东、山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出口市场分布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美国、越南、泰国、意大利等国。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4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二、我国鞋类生产、出口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050
100150
200
250
图2-1 1994-2006年间中国鞋类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
表2-1 1994-2006年间中国鞋类出口情况 单位:金额(亿美元),数量(亿双/亿公斤 )
表2-2 1994-2006年中国皮面鞋出口情况 单位:金额(亿美元),数量(亿双/亿公斤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鞋类生产、贸易的变化
鞋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振兴民族工业。
我国制鞋生产从过去的手工作坊、简单再生产的方式,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新兴产业。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球制鞋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美、英、德、法、意等老牌制鞋大国大幅减产,东欧一些制鞋强国如捷克等也由于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转轨而产量锐减,世界制鞋工业的中心开始转移到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和原材料丰富且价格低廉的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
据统计,1985年我国鞋类总产量为16亿双,1995年增至57亿双,2006年达到100亿双。
这种跳跃式的发展带动了我国鞋类出口的快速增长。
从1994年至2006年,我国鞋类出口从最初的60.4亿美元激增至218.1亿美元。
图2-1和表2-1、2-2、2-3、2-4为各年度鞋类的出口总量及各个品种的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5
近几年,我国年消费鞋类近20亿双,已超过美国(消费量16亿双),鞋消费量居世界首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二)我国鞋类生产、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制鞋业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具有成长性的一个典型产业,鞋类产品是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鞋类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我国50年代就有鞋类产品出口,但出口数量很少,直至1985年出口总量也不过2.1亿双,多数是塑胶鞋、布鞋,出口创汇2.5亿美元。
1990年以后我国鞋类产品出口量剧增,1990-2006的16年时间,出口量从7.7亿双猛增至76.5亿双,出口金额也从16亿美元增至218.1亿美元。
(三)我国鞋类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1.生产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
2006年,我国鞋类产量约为10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鞋类76.5亿双,出口金额21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球鞋类贸易总额的25%。
目前,世界第二大鞋类生产国是印度,第三是印度尼西亚,第四是巴西。
土耳其由原来的第六位降至第十位,越南排名第八位,西班牙已经进入不了世界十大制鞋生产国的行列。
东欧国家的鞋类产量占世界生产量2.3%左右,主要是波兰和罗马尼亚,俄罗斯为该地区第三大制鞋国家。
通过近几年世界鞋类主要生产、出口和消费市场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欧洲鞋类生产和出口逐年下降,美国鞋类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亚洲地区制鞋产业发展迅猛。
2.产品结构与档次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产品属高档、时尚产品,引导世界制鞋业的发展潮流;中国、印度、表2-3 1994-2006年中国塑胶鞋出口情况 单位:金额(亿美元),数量(亿双/亿公斤 )
表2-4 1994-2006年中国纺织面鞋出口情况 单位:金额(亿美元),数量(亿双/亿公斤 )
6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越南、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制鞋国以量取胜,主要生产中低档次的鞋。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鞋类价格也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
我国出口鞋的单价1985年平均每双1.19
美元,1990年为2.08美元,1996年为2.58美元,2006年为2.78美元,尽管有所增加,但在国际市场上还处
于较低水平。
以非橡胶鞋为例,我国出口的平均单价约为7.0美元/双,而意大利为23.78美元/双,韩国
为17.55美元/双,印度也达到11.17美元/双。
表2-5显示了中国、印度、巴西和意大利等四个主要产鞋国家鞋类生产竞争力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意大利的最大优势是创新设计,巴西是高品质的鞋类生产商;中国在质量、价格、反应时间、准时性、灵活性、
设计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印度,拥有大型客户如美国的沃尔玛,但在小型客户订单上不如印度。
很明显,价格优
势是购买者在中国和印度下订单的主要原因。
表2-5 四个鞋类生产国家的竞争优势比较
3.竞争环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制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
鞋工业,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关注的鞋类制造中心及销售中心。
但我国制鞋业仍
然面临着来自亚洲及亚洲以外的许多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挑战。
巴西、墨西哥、印度、印尼、泰国等是中国中、
低档鞋的竞争对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高档鞋领域又对中国造成威胁。
(四)我国鞋类出口的产品结构
我国鞋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包括皮鞋、塑胶鞋、纺织面鞋、其他鞋类以及鞋材等五大类。
在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中,皮面鞋的出口所占份额最大。
据海关数据统计,从1994-2006年间,皮面鞋产
品的出口份额基本维持在43%左右。
2006年我国皮面鞋出口数量达13.9亿双,出口金额为87.7亿美元,比
2005年增长8.8%,占我国所有鞋类出口额的40.2%。
塑胶鞋的出口所占比重也很大,并且每年均有小幅度的增长,1994年塑胶鞋的出口份额为30.6%,1996年
达到34.9%,而2006年我国塑胶鞋的出口数量为43.6亿双,出口金额为80.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7.7%,
占鞋类出口额的37.0%。
纺织面鞋的出口份额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4%左右,2006年我国纺织面鞋出口16.2亿双,出口金额为32.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9.2%,占鞋类出口额的15.0%。
图2-2 2006年我国鞋类出口产品结构及所占份额37.0%
15.0%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8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表2-7 2000-2006年间鞋类出口按贸易方式统计情况 单位:金额(亿美元),数量(亿双/亿公斤)
由于受到欧盟对我国皮鞋反倾销的影响,有些制鞋企业将部分皮鞋生产转为生产类似款式的PU 鞋,以避开16.5%的反倾销税。
(五)我国鞋类出口的贸易结构
我国鞋类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据海关统计,1996-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金额连续三年占鞋类出口总金额的70%以上。
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份额逐年增加。
1999年,鞋类一般贸易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9%,而加工贸易额占66.3%。
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的比例上升到42.5%,加工贸易占46.2%。
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占到全年出口总额的44.4%,而加工贸易下滑至41.6%。
2006年,一般贸易占全年出口总额达到46.9%,加工贸易仅占39.4%。
(六)我国鞋类出口的市场结构
目前,我国鞋类出口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到美洲占50%,欧洲24%,亚洲23%,大洋洲、非洲等地区3%。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鞋类出口的三大传统市场为:美国76.1亿美元,占鞋类出口总金额的52.9%;欧盟37.5亿美元,占总额的26.0%;日本15.2亿美元,占总额10.6的%。
其他主要鞋类出口国家(地区)依次为俄罗斯、香港、哈萨克斯坦、巴拿马、韩国、加拿大、乌克兰等(详见表2-8)。
1.美国市场
美国是我国最大的鞋类出口市场。
目前在美国销售的鞋中其本国生产只占5%,其余均依赖进口,其中80%以上的来自中国。
2000年,我国鞋类出口到美国的出口金额为4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 2006年对美出口总金额达到了7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下降至34.9%。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9
尽管中国的鞋类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高档次高价位的皮面鞋靴,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旧较低;另外中国产品价格也是美国五大鞋类供应国中最低的,平均单价不到意大利鞋子的1/3。
2.欧盟市场
欧盟是我国鞋类出口的第二大传统市场。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欧盟鞋类产品主要供应国为:中国、越南、罗马尼亚、印度、印尼、巴西、突尼斯、泰国、保加利亚、摩洛哥等,其中我国占欧盟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39.9%。
2003年以前,我国对欧盟的鞋类产品出口基本上维持在4亿双、1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但进入2004年后对欧出口大幅增长,主要由于欧盟逐步放开进口数量限制。
2006年出口金额达到了37.5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14.7%。
3.日本市场
日本是我国鞋类第三大出口市场。
据日本海关统计显示,2006年在日本鞋类产品进口国中,进口金额排名在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意大利、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国、缅甸、西班牙、德国和孟加拉国,其中我国占日本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70.2%。
我国出口到日本的鞋类产品几乎涵盖所有种类,但其中50%是廉价的拖鞋,品牌和质量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拓日本鞋类市场的最大“瓶颈”。
4.俄罗斯市场
2006年,我国对俄罗斯鞋类出口13.6亿美元,2.1亿双,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20.6%和5.8%。
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06年,俄罗斯鞋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意大利、德国、土耳其和波兰等,其中我国产品占俄罗斯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55.6%。
俄罗斯是我国鞋类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但“包机包税”、“灰色清关”等非正规报关方式严重影响了中俄贸易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鞋类产品进入俄市场的主要障碍。
表2-8 2006年我国鞋类出口市场情况 单位:数量(万双/万公斤),金额(万美元)
10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三资企业
11.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图2-4 2006年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企业结构分布情况
17.2%
其他哈萨克2.4%
巴拿马1.8%
加拿大1.7%
图2-3 2006年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市场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七)我国鞋类出口企业结构
随着我国鞋类出口的蓬勃发展,出口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
1999年,鞋类出口企业4593家, 截至2006年,我国鞋类出口企业达到14945家,比1999年增加了3倍多。
1.出口额
2006年,经营鞋类出口的企业为14945家,比2005年增加了4954家。
出口额达1亿美元的有15家,比上年多了5家,占出口企业总数的0.1%,出口金额合计为27.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7%。
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2539家,同比增加了247家,占出口企业总数的17%,出口金额合计为203.9亿美元,占
出口总额的93.5%。
9090家企业出口总额不到10万美元,出口额合计占总额的1%。
2.出口企业
就企业性质而言,,略有增长;私营企业增长迅速。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家,出口金额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三资企业的数量为,同比增长10.7%;私营企业的数量大幅增长,2006亿美元,增长了29%。
(八)我国鞋类出口的地区结构
我国的鞋业生产地理分布集中趋势明显,制鞋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
目前,中国制鞋业已呈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主要分为四大产业集群,被誉为“三州一都”四大制鞋基地。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
11
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以台商为主体,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另外,在山东、江苏、河南、辽宁等也有不少较大型的鞋厂,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生产胶鞋为主业。
广东、福建、浙江、山东、黑龙江和上海五省一市的鞋类出口额占全国鞋类出口总额的80%以上,其中粤、闽、浙三省成为拉动鞋类出口的“三驾马车”。
广东是全球鞋业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除了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良好的投资环境为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鞋业快速发展,广东省规模以上制鞋企业生产的皮面皮鞋和塑料鞋产量居全国首位,胶鞋产量居第二位,纺织面料鞋产量居第四位。
出口额从当年的4.8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6亿美元,短短16年,增长了17倍多。
美国是广东鞋类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福建是第二大制鞋基地,是全国第二大塑料鞋生产基地和第三大皮鞋生产基地。
相对于其他省市,福建鞋业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而在产业布局的合理性方面,福建鞋业也是略胜一筹:晋江地区主要以生产运动鞋为主,市场定位内外销兼顾;石狮主要以生产皮鞋、休闲鞋为主,内销为主;莆田主要生产运动
鞋、旅游鞋、外销为主;福州以生产运动鞋为主;一些周边区县以生产出口沙滩拖鞋、塑料鞋为主。
福建鞋的主要外销市场是美国和欧盟。
2006年,福建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9.4%。
浙江是另一个重要的制鞋生产基地,在规模以上制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胶鞋产量居全国首位,皮鞋产量仅次于广东居第二位,塑料鞋产量位居第三。
浙江省大部分制鞋企业集中在温州地区。
2006年,浙江省鞋类产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4.1%。
目前粤、闽、浙三省会聚了较多的三资企业和出口型生产企业。
东部地区皮鞋产量约占全国的80%,旅游鞋、运动鞋更高达90%以上,布鞋塑料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1995年到2006年的统计来看,全国出口省市排名情况没有较大的变化。
从皮鞋、布鞋、塑料鞋生产量排前8位的省市来看,其中沿海省、市占了5个,而且前3位均为沿海省市。
目前皮鞋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部分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西部地区转移,利用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二次创业。
“东鞋西移”并不意味着东部不再生产和销售皮鞋,主要是中低档皮鞋的生产能力向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而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
在西部地区,四川省年产量虽然排在第13位,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皮鞋的重要加工基地之一。
该省皮鞋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以生产中档女鞋为主。
(九)鞋类出口增长趋势分析1、鞋类出口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1994年,中国鞋类出口总额为60亿美元,到2006年已增至218亿美元,由图2-5可以看出,这13年间鞋类出口的发展趋势。
12
CHINA FOOTWEAR TRAD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