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刘宇超;谢志忠
【摘要】分析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发现福建省普惠金融建设中存在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类型单一,小额贷款业务品种较为单一,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化进程,增加其补贴资金、财政资金及税收政策优惠等建议.%In this paper, status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 was analyzed.It was found that when developing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in Fujian Province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singularit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service system and small-size loan business and imperfection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 system.Som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roposed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service system, pushing ahead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electronization, increasing subsidy fund and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6(000)011
【总页数】4页(P98-101)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建设
【作者】刘宇超;谢志忠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在普惠金融方面,国外学者Mark Schreiner[1]指出,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升、扩大服务覆盖率、缓解落后地区的贫困现状、优化金融市场环境。

Priyadarshee[2]则对印度的状况进行分析,认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能否
达到目标效果,最关键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社会的保障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在国内学界,张世春[3]认为,财政资金以及政策强弱两个方面是影响普惠金融发展
的主要因素;王曙光和王东宾[4]提出以金融改革的方式阻断双重二元的金融结构
以及通过调整金融改革的制度性安排这两个手段来影响中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董晓林等[5]强调居民的收入、地方财政支出额、人口规模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特别指出人口以及收入两个因素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而影响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网点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当地农村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综合来看,国外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侧重于宏观方面理论性的规范分析,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较少。

国内关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多在于现状的分析和探讨,忽略了对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作用。

对于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我国目前尚未取得较好成果,主要由于构建过程中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服务覆盖范围不够宽广、保障机制较不完善、农民“贷款难”等。

本文研究意义在于有利于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优化金融环境,让弱势群体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农户更全面了解金融知识与金融信息,增加其金融维权意识与信用意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进而促进中国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对后续普惠金融的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1.1 福建省农村地区借贷与储蓄需求现状
农村居民的借贷需求主要是由收入与支出决定的,很大程度是受其收入与支出的情况所影响,分析福建省统计局2012-2015年统计年鉴的资料表明,自2012年起,
福建省农村地区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总体稳步上升的趋势,从11 404.85元逐步提高到13 792.70元;2013-2015年3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9.7%、10.9%、9.0%;同期的人均消费支出从9986.15元持续增加到11 960.79元。

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足以应对人均消费支出,但是结余较少,遇到紧急情况或者急需资金时需要通过借贷解决问题和困境。

而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入不敷出,甚至是依靠借贷或政府补贴维持基本生活。

总体来看,福建省农村居民存在较强的借贷需求,尤其是农村的低收入者。

据福建省农村信用社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到2014年末,福建省农村地区的农户约为191.8万户,其中有贷款意愿的农户超过50%,说明当前农村借贷需求不容小觑。

1.2 福建省农村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现状
福建省农村地区农户对金融需求的满足度相对较低,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情况。

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满足率低,农户更偏向于采用传统民间借贷的方式。

同时农村居民并不熟悉金融机构的全面网点数量和具体位置,对利率的认知认可度较低,约95%的农户在银
行的主要业务为存取汇等基本业务,仅5%的人到银行贷款。

对于银行卡方面,持卡率高用卡率低,过半的农户拥有银行卡,但频繁使用的不到20%。

2.1 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目前普惠性金融机构主要由农信社以及各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成。

近年来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有所降低,各类新型服务机构发展迅速,据中国银监会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已有68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1936个)、49家村镇银
行(网点70个)、16家农村商业银行(网点781个)、1家邮政储蓄银行(网点1062个)、2家信托公司。

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使机构提供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丰富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

2.2 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目前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涉农贷款增加显著。

据福建省银监会年报数据,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各大金融服务机构用于农业方面的贷款金额为11313.41亿元,同比增长11.56%。

从贷款的质量来看,金融机构涉农的不良贷款率同早期相比呈现下降的趋势。

②小额贷款显著增长。

依现状来看,福建省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主要分为信用贷款、质押性贷款、扶贫贷款、联保性贷款,以及新型机构发放的贷款等。

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创新,首先是担保方式,其次是简化使用程序,最后是信贷产品。

3.1 福建省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现状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建立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环境,其资金清算系统完善了农村地区多样化的支付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各类新型机构也加入到现代化的支付系统中来,加强支付业务超现代化的电子处理能力。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通了银行汇票、实时电子汇总、支付信息查询查复、个人账户通存通兑等多种形式的支付结算业务,有利于落后地区内各个机构之间的资金交流与转汇。

据福建省农信社年报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末,福建省农信社的金融网点个数达1043个,农商行的金融网点893个,伴随着实时电子汇兑这项业务直接经办的机构网点逐渐增加,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电子汇兑业务量与资金清算量也同步稳定增长。

3.2 福建省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福建省农村地区征信体系仍不完善,以及农户信用信息不健全。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农户完全的信用信息,所以无法判断农户的信用质量,加大农户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难度。

与此同时,福建省农村地区仍然有大部分的农户信用意识较薄弱,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一部分乡镇的信用征集系统还不健全。

财政扶持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两个措施:一是大力支持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是通过出台补贴政策进行鼓励;二是制定保障扶贫贷款的贴息政策,在实施执行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改革和发展完善这项制度,扩大承贷的主体。

4.1 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方面的优惠,2009-2015年,
县及以下地区级别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均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二是涉农金融业务方面的优惠,主要对象是农户的小额贷款以及保险公司的征税比,按90%的比
例计入。

4.2 货币信贷政策
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落后地区的小型金融服务机构实行相对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如农信社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7个点),且上调的频率也较
小(次数仅为人民银行上调次数的一半);二是针对落后地区的普惠制金融服务机构实行相对灵活的利率政策,对于浮动的上下限空间都进行了有效制定与管理;三是针对落后地区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实行相对宽松的管理,授信余额比例的调整不仅有利于缓解村镇银行资本额度小的问题,并且增加了贷款集中度,更大程度上满足微型企业对于信贷方面的金融需求。

福建省农村地区对于金融服务的各方面需求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的特征,整个体系的发展相对于之前有了相当显著的完善和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5.1 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服务类型单一
农户信贷需求碍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约束,抵押担保的约束,以及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等原因,往往得不到满足,目前民间借贷替代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主要的借贷形式,正规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金融机构服务和小额贷款业务品种单一,体系缺乏整体性的金融结构网络,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不强,导致出现部分机构有资金不敢贷,有些机构想贷却资金不足的情况。

5.2 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建设。

县域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ATM数量不足,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不足以完全支持普惠金融的推进需要。

同时农村居民依赖民间借贷,大部分农户不是从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相当数量的农户没有从银行取得过贷款,他们普遍认为民间借贷获取速度更为快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所需具备的条件较为苛刻,办理手续繁琐,获取效率与额度都相对较低,贷款一般需要抵押或者质押,因此更愿意选择信用型的民间借贷。

6.1 建立适度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
正规金融机构与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组织并存,合理分工、并存竞争、协调发展。

降低准入门槛,简化流程手续,调整与放宽普惠金融的准入政策,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提高服务渗透率,拓宽服务覆盖范围,缩短服务半径。

鼓励并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到现有的各大正规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的作用。

6.2 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
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比如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提供支付清算的服务、基金理财类产品、保险产品、养老金储蓄服务等,提升供给机构的中间业务水平,扩展所提供产品的服务范围。

加快推进电子化的进程,加强支付结算功能,开发适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电子类金融产品,比如信用卡或者商业承兑汇票等具有现代性的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推广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比如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和农民工银行卡等,尽量减少农村地区的农户对现金的依赖和使用。

实行业务流程再造,缩短农户办理信贷业务的流程,突出核心业务流程并简化合并办理手续,减少办理时间以及管理费用。

6.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系统,加强各个性质的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运用互联网高新技术优化非现金类的金融工具所需使用的环境,改善金
融服务的渠道,推广银行卡、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票据以及电话银行等非现金的金融工具的应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6.4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是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进行服务供给必不可少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生活质量,改善农民收入水平;②提高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加强金融需求者的维权意识;③增强微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的采集机制,扩大采集范围,提高征信体系覆盖率,推动融资方面的便利;④创立较为完善的征信系统,打造优质信用环境;⑤推广农村技术以及农村网络服务,为农户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金融电子化的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撑;⑥专职培训金融管理以及从业人员,提高供给者的服务质量,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⑦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增加农户信用度,降低贷款人失信度;⑧提高农户维权保障意识,制定相关机制保障农户消费权益。

6.5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普惠性金融的立法力度,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的立法力度,通过法律规范引导现有的民间金融机构,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法律法规;二是发挥政策保障支持作用,并制定适合的补助优惠条例,增加其补贴资金、财政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三农”业务营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规划指导金融机构扩大支农信贷资金的来源;三是免征所得税,减免营业税及附加,免征营业税,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四是制定招补的激励方法,缓解小额贷款存在的回收率低的问题。

【相关文献】
[1]SCHREINER M.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Grameen Bank of
Bangladsh.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R].London: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3.
[2]PRIYADARSHEE A,HOSSAIN F,ARUN T.Finan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a case for India post[J].Competition and Change, 2010,14(3-4):324-342.
[3]张世春.小额信贷目标偏离解构:粤赣两省证据[J].改革,2010(9):63-68.
[4]王曙光,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2011(5):38-44.
[5]董晓林,徐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县域金融金钩网点分布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2(9):115-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