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福鼎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鼎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埏埴(shān)羞恶之心(wù)强行者有志(qiáng)
B.呺然(xiāo)龟手(jūn)掊击(pǒu)
C.墨翟(zhái)恶施不孝(wù)累土(léi)
D.五石之瓠(huò)要誉(yào)自见者不明(x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我们更要认真对待,慎终如始,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B.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放松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C.他希望受资助的学生牢记社会各界关爱,不负众望,敢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勤于学习创造。
D.外交人员在外交场合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落落大方,不屈不挠;对外交涉要立场坚定,以理服人。
3.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知者不惑泉之始达
B.自知者明恶施不孝
C.其脆易泮以说吴王
D.故不孝不慈亡不龟手之药
4.下列选项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当察乱何自起
A.以盛水浆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人之不我信也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B.《诗》……可以群群:聚集、会合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C.天下之乱物乱物纷乱之事自伐者无功自伐:自我夸耀
D.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厌恶,仇恨
6.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大学之道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皆起不相爱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词类活用分类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见贤思齐焉③不贵难得之货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⑤虽父之不慈子⑥故贼人以利其身⑦能不龟手一也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⑨不足以事父母
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⑧/⑦/⑥⑨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D.①/②④/③⑤/⑥⑧⑨/⑦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又称《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老聃所著。
《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而多以政治为旨归,是“内圣外王”之学。
B.斗与石,都是容单位。
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C.《孟子》,是战国时孟子的言论汇编,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辐与毂,都是车轮的部件。
其中辐是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轮毂的直条;毂是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二、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
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君子求义,小人重利。
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
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
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许慎认为“儒”是术士。
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
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
甲
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
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
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
《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
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
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
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
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
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
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
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
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
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
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
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
《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
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
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
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
”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
《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
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
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
”《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
”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
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
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
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
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
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
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
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
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
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
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
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
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
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
“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
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
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
B. 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 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 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1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
B. 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
C. “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 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12. 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3分)
A.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3. 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分析。
(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文本一:
回家
梁晓声
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
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
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
”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
郑娟的脸贴在周秉
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
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
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
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
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
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
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
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
”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
”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
周蓉为她做翻译。
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
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
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
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
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
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
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
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
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
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
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
”周蓉他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
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
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
”
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
”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
”
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
”
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
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
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
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
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
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
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
”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
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
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
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楠舍身救人,郑娟等周家人拒绝接受美国慈善机构补偿款,这些做法体现出中华民族无私助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
B.郑娟发言结束后,美国记者表现出了对郑娟姑嫂极大的兴趣,也为后文记者们见到郑娟在报纸上的声明后蜂拥而至做铺垫。
C.选文为突出主人公郑娟的形象,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等直接描写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手法。
D.选文采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这种手法更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容易为阅读者接受。
1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郑娟这一人物形象。
(6分)
16.文本二中,茅盾文学奖在颁奖词中对《人世间》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这一评价在文本一中体现。
(4分)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嘉靖三十二年冬十月,倭寇太仓州,攻城不克,分掠邻境。
有失舟倭三百人,突至平湖、海宁等县。
自独山之败,倭东遁,江南稍宁。
惟崇明南泊失风者,几三百人,不能去。
总兵汤克宽及佥事任环留兵守之。
环属兵三百,皆新募,励以必死。
不入与家人诀,为书赴之而去。
亲介胄临阵,士无敢不用命者。
环敝衣芒履,与士杂行伍,依草舍间,啮糒①饮水,同甘苦。
至是,相守不下,贼潜出没,环常夜追之,出其前后。
宰夫佩恐有失,衣环衣,介马而驰,故贼不知所取。
环尝匿沟中,贼过之不知。
匿至明,士始得之。
又遇矢石,士以死捍
上顺风的倭寇,任环和总兵汤克宽派兵围困他们。
B.任环果敢刚毅,治军有方,他所管辖的三百名士兵都是新招募的,他激励士兵死战,不回家与家人告别,写遗书寄给家中就开赴前线。
C.当倭寇攻打苏州城时,百姓希望入城避难而不得,后任环做主打开城门,有序组织百姓入城,随后率领军队出城力战,倭寇被迫退入太湖。
D.当倭寇集结了各种器具来势汹汹地攻城,任环则组织了有力的反攻,后倭寇用绳子从城墙放下士兵突袭进攻,但还是志气渐弱,放弃攻城而逃。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奈何坐视之?纵有觇谍,我在无患也。
(2)倭寇昆山,任环以兵援昆山,而身间行抵太仓、毛家、葛隆诸屯。
21.任环深得部下的爱戴,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几十年前的因特网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我们都在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而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工作生活品质。
借助互联网,我们通过个人终端如手机系统、平板等链接,实现快捷的服务功能和控制功能,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内网系统、专网实现专业管理和内部管理,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APP实现行业的定向管理和营销战略。
___①___,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我们也带来一些负面清单。
在网络平台上,青少年有的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使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在不能玩游戏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严重的甚至会去违法犯罪。
此外,网络安全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___②___,攻击活动包括网络信息战、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防护方面包括信息安全防护和信息基础设施保护,防诈骗和防病毒黑客同等重要,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敏感信息是国家和企业安全防范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变革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___③___,不断学习,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更好地利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创造我们工作生活的美好明天。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高二某班开展“如是我读:《论语·先进篇》读书活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颇有感悟。
大家畅谈《侍坐》之“志”:有同学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立志当如子路,胸中有经纬,致力干一番大事业;也有同学认为,立志当如冉有、公西华量力而行之;还有同学认为,我像曾点那样也挺好,兴之所至,随性自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不同的人对“志向”也各有看法。
你更认同哪一种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由此引发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