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究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其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按时上、下课等。
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教师在工作中要注重的部分。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班级管理没有特别深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小学生在遵守纪律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开展班会课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主题。
如在开学第一周,教师可以召开一次主题为“开学第一课”的班会课。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讲解怎样开始新学期,新学期有哪些新任务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而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讲解一些简单又实用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巧用儿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年级的教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教会他们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只有保持一个好的坐姿,才能让学生认真听讲,认真书写。
但是,由于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自控,往往只是说了三分钟,他们就立刻“现了原形”,躺的躺,趴的趴。
这不但会对孩子们的体格生长造成很大的阻碍,也会对孩子们的视觉、书写的整洁与美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编儿歌、唱儿歌等方式,使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能使他们意识到正确姿态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编一首童谣,把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写在童谣里,比如“眼睛离开书本一米,胸口离开桌子一拳头,拿笔一厘米,身体挺直,双脚平放。
”接着,让学生学习这首童谣,并邀请学生做“小卫士”,不能按照童谣执行的学生,会被视为“美丽的行动堡垒”的毁灭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了一首童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以自己为“好
行为的捍卫者”为荣,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渐渐地,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正确的坐姿。
三、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通过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改掉坏习惯,并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
学生受到表扬时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兴趣更高。
如当学生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做作业等良好行为表现得到教师的表扬时,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他们,而是要让学生在犯错中吸取教训。
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游戏活动中,设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
如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些废弃物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造,将其变为美丽的可利用的物品。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加一颗星,教师通过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加油。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然后在班级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动力。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耐心教导,不断地去引导。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实行积分制,对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小组进行加分,积分累计到一定分值后可以兑换奖品。
实行积分制,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执行力,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又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
五、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以及在校时的学习状况向家长做一个及时的反馈,同时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
当发现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时,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探讨,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