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第三章 PPT课件
环境生物学南开大学第三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水平
命名法
DNA CYP1A1
mRNA CYP1A1
Pr P-4501A1
marker
DNA探针 抗体(ELISA)
酶活性 EROD/AHH 催化检验
第一节 污染物 在生物化学和分 水平上的影响生化反应
b、抗氧化防御系统酶 (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是一类高诱导酶,催化O2ˉ生成H2O2 ,消除活 性氧。
酶诱导的三基因假说:结构(转录mRNA)、操 纵(去阻遏,控制转录速度)、调节(形成阻遏蛋白, 中止转录)
外源物与阻遏蛋白形成复合物,不能中止转录过 程,使酶蛋白合成增加。
第一节 污染物 在生物化学和分 水平上的影响生化反应
a、混合功能氧化酶(MFO)
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 过程的关键酶系。
第四节 污染物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四、对受损系统的分析: 1. 干扰的强度:量-效关系,环境质量评价 2. 影响范围和规模:局部、小干扰的刺激作用 3. 作用速度和干扰频度 4. 干扰持续的时间和干扰发生的时刻
第四节 污染物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五、生物与受损环境的相互关系: 1.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2. 主导因子(人能控制的因子) 3. 累积效应:量变-质变 4. 放大效应:未知因素的作用 5. 滞后效应:长期影响 6. 适应组合:自我调节与协同变化
物种竞争能力: K-选择者:种群稳定,围绕K值波动。出生力低, 寿 命长,个体大。 (天敌)
r-选择者:机会种,与K-选择者相反。 (害虫)
中间类型: r-K在自然界是一个连续系统,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
第四节 污染物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第三章

度,k,n为常数。
Langmiur热平衡等式为: X/M=abc/(1+bc) X: 被吸附物质的量;M:吸附物质的量;C:吸附完成后溶液中的溶质浓度 ,a,最大吸附量,b化学键亲和常数。
第一节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吸附
线性关系公式分别表示为: log(X/M)=logK+(logc)/n C/(X/M)=1/ab+(1/a)C 其中Freundlich热平衡等式是经验性的关系式,Langmiur热平衡等
污染物在体内可以通过运输、转移进行再分配。一部分排出体外 (elimination),另一部分将会残留在体内,导致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accumulation). 积累的污染物在通过食物链的营养级转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生物体中 不断富集,产生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效应。
第三章
脂溶性的有机汞吸收系数超过50%,而对离子态和金属汞的吸收 率在20%以下. 肠道的不同部位对物质的吸收也有差异; 哺乳动物中,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吸收营养物和药物,而回肠吸收 胆酸。
3 动物的吸收(消化道)——水生动物
水生动物—— 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中,摄食吸收的重要性降低,他们 直接从水中积累的污染物比捕食食物吸收要多很多,因此主要通过鳃、 胃肠道和皮肤吸收。 以鱼而言,鳃是最重要的吸收器官,原因: —— 鳃 进 化 了 逆 流 交 换 机 制 (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mechanisms),提高氧的交换率,同时增加了污染物的交换; —— 直接与水接触,阻碍小。 —— 鱼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水,占身体体重的5-12%,可以从水 中浓缩污染物。
甘肃微县的铅超标事件
0.31-0.62mg/l
第三节 生物对污染物的积累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
是褐藻,再深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
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A、阳光
B、温度
•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第十三页,共十五页。
• 17、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C)
• A、菟丝子与大豆 B、草鱼与鲫鱼
• C、水稻与稗草 D、狼与羊
• 18、蚯蚓身体上着生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
• A短日照 B长日照 C低温 D高温 • 9、草原生态系统中,很少有青蛙等动物出
现,其决定因素主要是( C)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 10、下列哪项不属于适应性( A) • A缺氮时植株矮小(ǎixiǎo) B秋末树木纷纷落
叶 • C蝗虫具有保护色 D兔遭敌害时快速奔
跑
第十页,共十五页。
从诗中可以看出影响草的主要因素是( )
• A阳D 光 B土壤 C空气 D温度
第十二页,共十五页。
• 15、沙漠里生活着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
并将洞口封住,夜里才出来活动,能正确
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D
• A、条件反射 B、躲避光的刺激
• C、应激性 D、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shìyìng)
• 16、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
(huánjìng)
对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 斗争
生 物
生物因素
的
不同种生物之间:合作(共生) 竞争 捕食 寄生
第三页,共十五页。
三、生物(shēngwù)对环境的适应于作用
生物
(shēng
wù)对 环境 的适 应与 作用
生物对环境 (huánjìng)的适 应
生物对环 境的作用
《环境生物学》 第三章

• 五、胞内共价结合和自由基损伤机制
• (一)共价结合机制
• 共价结合是重要的细胞损害机制之一,可 解释一些CAFs的中毒作用。CAFs或其具 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上具有亲电子基,可与 生物机体内核酸、蛋白质、酶、膜脂等分 子中的亲核部位或基团发生共价结合,形 成稳定的加合物(adducts),从而不可逆 地改变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生物 学功能。
二、BAFs的生物学效应
• 1、病原微生物污染
•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 微生物。
• 2、他感作用
• 他感作用是是指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 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对其 它种属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有害影响。
DNA损伤示意图
• DNA损伤修复是生物保持遗传机构相对稳 定的重要因素,主要修复途径有:
• 1、光复活修复(photoreactivation repair )。
• 2、切除修复(excission repair)。 • 3、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 4、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 5、SOS修复(SOS repair)。
• 一、靶位点结合机制
• CAFs损伤作用的靶位点通常是CAFs及其 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的部位,或是生物 转运和生物转化发生的部位,CAFs这种特 异性的损伤作用,主要取决于CAFs本身的 理化性质,同时也与生物体靶位点的生物 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 二、生物膜损伤机制
• 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对维持机体内的生物转 运、信息传递及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而 CAFs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 均与生物膜有关。近年来,环境毒理学发 展了一个新的分支――膜毒理学,主要研 究CAFs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生物物理功 能、膜上的酶或受体、信息传递和物质转 运过程的影响和损伤。
环境生物学课件

小结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 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 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 造自然。
2 环境科学概述
2.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 环境科学是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调节和控制以 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 境,在该环境中,环境要素成分不完整或比例失调,物质循环 难以进行,能量流动不畅,系统功能显著下降。 胁迫环境:是在自然条件下生物的各生物因子发生变化,超越 生物生存的正常环境而形成的。
环境问题的分类
•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 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 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 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资料表明
• 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
• 根据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预测,从1990到2100 年,全球陆面气温将增加2℃;
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
• 是世界各地冰川的溶化(后退),引起海平面的 上升。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严重的,将直接威胁 世界沿海城市及30多个岛屿的生存和发展。美国 环保专家预测,再过50-70年,东京、大阪、曼 谷、威尼斯、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以及中国等 一些沿海城市会被完全和局部淹没。
环境问题(受损环境)
环境问题的概念
• 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 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 题。
环境生物学.ppt.Convertor

环境生物学主编孔繁翔课件罗玲玲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生物转运(一)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3胞饮作用:(二)污染物的吸收动物:呼吸系统消化管皮肤植物:根系叶片上的气孔表皮渗透经呼吸道吸收特点:1. 吸收迅速:肺泡表面积大(50~100m2)肺泡壁薄(1~4μm)肺泡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2. 不经肝转化、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
3. 凡呈气体、蒸汽、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经呼吸道进入。
4. 脂溶性气体或能与血液成分结合的气体吸收更多更快。
经消化道吸收特点:1.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消化道吸收;2. 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因为吸收面积大;3. 不同pH物质在消化道吸收不同部位吸收程度不同;4. 某些化学物进入消化道后形成新的化学物质,改变其毒性。
经皮肤吸收两条途径1污染物-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和基膜-真皮-毛细血管-血液2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随意直接进入真皮-毛细血管-血液污染物经皮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穿透相,污染物透过表皮进真皮。
脂溶性污染物简单扩散,脂溶性越大穿透力越强;非脂溶性污染物滤过(少数)第二阶段--吸收相,污染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扩散速度取决污染物本身的水溶性。
经皮吸收的污染物必须具有脂溶性、水溶性,油/ 水分配系数接近1的污染物最易经皮吸收。
经皮肤吸收特点:1. 经皮吸收途径:①表皮②毛囊、汗腺、皮脂腺;2. 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的物质易通过皮肤吸收:有机磷农药、汞、砷;3. 皮肤被破损时,易从皮肤吸收;4. 吸收的毒物不经肝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污染物的浓度接触面积和时间环境温、湿度及皮肤的完整性(三)污染物的体内分布污染物血浆蛋白结合器官组织分布特点:1. 分布不均匀,某种毒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亲和力。
2. 重新分布3. 机体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血睾屏障靶器官target organ定义:某种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分布浓度最高、中毒性损害重并引起典型病变的系统、组织或器官。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学课件(共45张PPT)

第十八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wùzhì)循环
〔1〕水循环
第十九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2〕碳循环
第二十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3〕氮循环(xúnhuán)
第二十一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4〕磷循环(xúnhuán)
〔a〕形态结构: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 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 〔b〕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局部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是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liúdòng)和物质循环的根底。
第九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生产者 〔绿色植物 (lǜsè zhíwù)〕
环境 〔土壤、空气、水〕
❖按此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 界与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 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 统及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多个层次,主要是遗传多样性、 物种(wùzhǒng)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 样性。
10,只是针对湖泊
等水域生态系统的
经验性法那么;
2. 不同生态系统的
1.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是第二、第三、 第四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七级。低位营养级 的能量仅有10%〔水生系统〕被上一个营养 级利用。
2.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必须大大超过第 二营养级,逐渐递减,就造成(zào chénɡ)了 生物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产率金
第二页,共45页。
themegallery
2、生态学的开展(kāizhǎn)
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课件共47页

情况分析:
根据植物叶片出现的症状特点(伤斑出 现叶脉间),表明该厂附近的大气已被 SO2污染。从受害程度上看,由于一些对 SO2抗性强的构树、马齿苋等已受到损害, 可以判断该地区发生过急性危害,估测其 SO2浓度为3~10 ppm。
地衣、苔藓监测法
地衣、苔藓作为指示植物的特点
这两类植物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的反应比高等 植物敏感;例如SO2年平均浓度在0.015~0.105 ppm范围内就可使地衣绝迹;浓度超过0.017ppm 时大多数苔藓植物不能生存。
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Gratiola, 硬水指示植物为Ranunculus aquatilis。
指示资源
安徽的海州香薷指示铜矿,湖南念同的野韭指示金矿
注:指示生物只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安徽的海州香薷只在安徽 指示铜矿,在北方则无此作用。
指示植物监测法
指示植物
利用某些植物对某些有害气体的特殊敏感性,可以监 测大气中该气体的浓度,这种植物就称为该大气污染 物的指示植物。
盖度、频度等也逐渐增高并且在树干上的分布高 度也升高。
植物监测的其他方法
微核技术的应用:
根据环境污染物会引起染色体畸变而形成微核的 原理,利用紫路草花粉母细胞的微核数量指示环 境污染状况,我国已应用该法来监测水、大气污 染状况。
污染量指数法
KIPC=监测点指示植物叶片中某污染物的含量/对 照点同种植物中某污染物的含量
取材方便,成本低,有直观效果,但在自然条件 下难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定量数据。
形体小,分类困难,不经过专门的学习不易掌握 辨识方法。
地衣、苔藓监测法
观察指标
通常观察地衣、苔藓植物的多度、盖度、频度、 种类数量以及内外部受害症状等指标。
环境微生物学第三章ppt课件

营
养
腐生性营养
某些无色鞭毛虫和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 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宿主中的可溶性的有机
类
物为营养。
型
全动性营养
原生动物吞食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等, 比自身小的原生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
三、原生动物的繁殖
纵分裂(主要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分裂法)
繁
殖
横分裂
方
出芽生殖(如:吸管虫)
式
有性生殖
.
镰刀霉病
.
(4)木霉属:分生孢子梗从菌丝的短侧长出,分生 孢子梗上又长对生的或互生的分支,还可二级或三 级分支,分支角为锐角或近于直角,最顶端的分支 叫小梗,小梗前端长出成簇的孢子。孢子呈圆形或 椭圆形,无色或淡绿色,进行无性繁殖。 木霉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较强。
.
三、伞菌 属于伞菌目的一类真菌,其中有食用菌、药用菌 和毒菌,食用菌、药用菌营养丰富,有的含抗癌物 质。食用菌有草菇、香菇、平菇等。毒菌有鹅膏菌 属、盔孢伞属、鬼伞属,有些伞菌的菌丝有发光现 象,称为“磷火”蘑菇,如奥尔类脐菇。伞菌多数 为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少数无性繁殖,产生粉孢 子和后垣孢子繁殖。 无毒的有机废水可用于培养实用菌的菌丝体,经 通往空气培养一定时间长成子实体,将子实体移栽 到固体废弃物制成的固体培养基上长成蘑菇,既处 理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还获得食用菌。
摄食、消化、营养细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吸管; 排泄细胞器:收集管、伸缩泡、胞肛; 运动和捕食细胞器:鞭毛、纤毛、刚毛、伪足; 感觉细胞器:眼点
.
.
.
二、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
植物性营养
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如绿眼虫、衣滴虫和植物一 样,在有阳光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无机 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
(推荐)《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生
图 解
物 量
冷 死
新陈 代谢 下限
冷 眠
活动 下降 活动 下限
活动 正常
活动 上限
热热 眠死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
58
三基点温度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称为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
阴性植物 52
阴阳结合
C G Cao
53
3.光长的生态作用
(1)光照长度指理论日照加上曙、暮光的 有效光照时间,每天光照与黑夜交替称 为一个光周期。
54
C G Cao
(2)植物对光长的适应: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牛旁、紫苑、凤仙花和除虫菊等,作 物中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 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另一种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 即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要素。
10
(2)按环境性质可分为:
自然环境 半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11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否有:
原生环境(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12
(4)按环境范围大小分为
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 微环境 内环境
13
➢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 子的质、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 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 因子的量:因子的量(数量或强度)决定其对生
物作用及生物响应的程度,属于连续变量
3. 因子的持续时间:在质和量的基础上,环境因 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 对生物起作用,使生物做出响应。
荒漠中的旱生、超旱生 蓟、槐、松、杉和栓皮砾等 植物
苔藓类、部分蕨类、连
钱草、观音座莲、铁杉、紫
环境生物学第三章PPT课件

无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 可逆的生物学变化,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等。
第9页/共64页
• 效应(Effect)
• 也称为作用,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使机体产生的生 物学改变。
• 在最高剂量组剂量和最低剂量组剂量的范围内,按等比 级数插入若干个中间剂量(一般为4-6个),从而确定 正式试验的剂量组。
第21页/共64页
3、染毒方式和受试物的配制
• 一般用灌胃法和人工熏气法。 • 受试物的配制:配制试验所需的最高剂量浓度溶液,
然后依次稀释到所需浓度。
4、观察指标
• 中毒症状:一般观察24~48小时,最好观察到绝大多 数动物出现典型中毒症状。
➢ 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 最大浓度或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
➢ 只能采用流动式
第5页/共64页
• 受试生物的选择 • 敏感性 • 广泛性和可获得性 • 有代表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 易于实验室培养和繁殖 • 具有丰富的生物背景资料 • 对毒物的响应能够被反应和测定 等等
第18页/共64页
第19页/共64页
三、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
•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
• 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 动物所引起的毒性的试验。
• 其目的是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 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不一致,故表示LD50应注释明动物种类和染毒方式。
第23页/共64页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过程
第三章_生物富集ppt课件

球果蔊菜(Cr,As)
•
Cu )
芥菜(Pb,Cr、Cd、Ni、Zn,
圆锥南芥(Cd)
长绒毛委陵菜(Zn)
二、污染物的性质
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包括污染物的价态、形态、结构形
式、相对分子量、溶解度或溶解性质、稳定性(物理、化学、
生物)、在溶液中的扩散能力和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能力。
1)、化学稳定性和脂溶性是富集的重要条件。 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其理化性质能在环境中和生物体
氨基酸:1)、含有羧基和氨基,它们都能与金属相结合 而形成金属螯合物。 2)、许多氨基酸还含有一N基、一SH 基等,也都能与金属结合形成复杂的金属螯合环。
在能与重金属结合的蛋白质中,最重要的是金属硫蛋白及 类金属硫蛋白。
• (3)脂类含有极性酯键,这类酯键能和金属离子结
合而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把重金属贮存在脂肪内。
• 苦草(2种)>黑藻>喜旱莲子草>大藻>心叶水车前> 水车前。
海洋生物比淡水生物所富集的砷要多得多。各种淡水鱼的 砷的富集系数3—30和10一40。海洋生物砷的富集系数则比 这些淡水鱼及甲壳动物要高出10—100倍
5)、超积累植物
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植物能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 这
类植物有三个主要特征:
•
第二节 生物富集的机制
•
第三节 生物富集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生物富集机制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很多:生物种的生物学特 性、污染物的性质、生物器官和组织、污染物的 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及环境特点是主要的、决定 性的因素。
一、生物种的生物学特性
1)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不同种的生物对物质的富集程度是不一样的。 生物富集主要决定于生物本身的特性,特别是生物 体内存在的、能与污染物结合而形成稳定化合物的某类物质 的活性强弱和数量多少。生物体内凡是能和污染物形成稳定 结合物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量。生物体内有很多组分 都能和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相结合而形成稳定的结合物,从 而消除或化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这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类、核酸等。
《环境生物》PPT课件

(1)凝胶包埋法: 以各种多孔凝胶为载体,将酶、细胞或原生质
体包埋在凝胶的微孔内的固定化方法。
(2)半透膜包埋法
将酶包埋在由各种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制成固 定化酶.
制备方法:
酶, 水, 乙二胺
癸二酰氯+氯仿 包埋法 优点:结合力劳、活力回收高、底物专一性不变。
3.2.1 酶的固定化
1、为什么开展酶的固定化技术?
游离酶的一些不足之处: (1)酶的稳定性较差 (2)酶的一次性使用 (3)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
2、什么是固定化酶? 水溶性酶
水不溶性载体
固定化技术
水不溶性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是被固定在某一有限空间内不再能自由 流动而仍有催化活性的酶。
固定化酶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 技术
1969年固定化氨基酸酸化酶在工业生产中 被正式应用
1971年的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 采用固定化酶
3、固定化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易于将酶与底物及产物分离,因而产物相对容易提纯; —酶能够重复利用,使用效率提高,成本低;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 —可以增加产物的收率,提高产物质量; —有利于实现管道化、连续化以及自动化操作,易于与各
3.酶化学修饰的原理 1)如何增强酶天然构象的稳定性与耐热性
修饰剂分子存在多个反应基团,可与酶形成多点交 联。使酶的天然构象产生“刚性”结构。
2)如何保护酶活性部位与抗抑制剂 大分子修饰剂与酶结合后,产生的空间障碍或静电 斥力阻挡抑制剂,“遮盖”了酶的活性部位。
3)如何维持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与抗蛋白水解酶
1.2 国内外生物化工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LC10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LC5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MLC)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LC0 )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um No-Effect Level, MNEL)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第二节 一般毒性试验
一、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
毒物(Toxicant)
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不良生物反应的外来化学物质。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 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中毒(Intoxication)
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危害性(Hazard):
有毒物质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与风险(Risk)相近
危险性:
化学物质在正常的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 能性。
偏重物质本身性质。
二、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ethal Dose/LD, Lethal Concentration/LC)
静止式生物测试/流动式生物测试
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
单物种生物测试、多物种生物测试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
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
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 变)试验、损伤试验等等。
。。。。。。
短期生物测试(Short Term Bioassays)
受试生物的选择
敏感性
广泛性和可获得性
有代表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易于实验室培养和繁殖 具有丰富的生物背景资料 对毒物的响应能够被反应和测定
等等
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因素
受试生物 试验条件:要保证试验的环境条件(pH、硬度、温度 等)和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符合。 不同实验室:人员操作水平、仪器设备差异
毒性(Toxicity)
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毒性作用或毒效应(Toxic Effect)
பைடு நூலகம்
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
无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可逆的生物学变化,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等。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本章将讨论以下内容: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第一节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生物测试(Bioassay)的概念: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 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 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随实验方法的改进而变化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
被试生物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浓度的污染物下,测定 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主要用于测定LC50、IC50、 EC50 用来快速估计污染物的毒性;评定几种不同毒物或废 物对某种生物的相对毒性;指示出中期或长期试验所 应使用的毒物浓度。 多数采用静止式。
中期生物测试(Intermediate Term Bioassays)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长期生物测试(Long Term Bioassays)
包括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Complete Life-cycle Bioassays)和部分生活史的生物测试( Partial Life- cycle Bioassays )
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 最大浓度或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 只能采用流动式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分别表示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 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算单位或表示反应 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即为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不同的化学物或同一化学物在不同条件下,其剂量与效应 或反应的相关关系不同,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见图 3-1,3-2,3-3,3-4)
效应(Effect)
也称为作用,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使机体产生的生物 学改变。
效应是对个体而言的,这种改变可用一定的计量单位表示。
反应(Response)
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产生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 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反应是对群体而言的,用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如发病率、 死亡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图
反应强度(%) 死亡率(%) 100 50 100 50
剂量
图3-1剂量-反应曲线(直线型)
剂量 图3-2 剂量-反应曲线(抛物线型)
死亡率(概率单位)
死亡率(%)
100 50
100
50
对数剂量
图3-3 剂量-反应曲线(S形线型)
对数剂量 图3-4 剂量-反应曲线
注释1: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 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注释2:生物测试与物理化学测试的比较
注释2:生物测试与物理化学测试的不同之处?
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前者能够 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 染物的浓度。 例如:通过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可获得以下数据:
各种环境因素如DO、pH、温度、混浊度等对生命的有利以 及不利的浓度或强度; 污染物对受测生物的毒性; 各种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相对敏感性; 废水所应处理的程度;
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等。
二、生物测试的方式
根据生物测试所经历的时间长短:
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