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及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世纪初,我省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 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依托水土保持重点 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 设。专业队治理组织形式得到大规模发展,一大批装 备精良、技术全面、专业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队 伍逐步形成,成为主力军。同时,大户治理也得到蓬 勃发展,成为新的生力军。在水土保持管理上,全省 推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 报账制,保证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质量、进度及资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据统 计 ,截 止 2015 年 底 ,我 省 已 完 成 水 土 保 持 综合治理面积58 464.62 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 14.99万hm2,营造水 土保持 林 32.91 万 hm2, 种 草 13.14万hm2,封禁治理90.10万hm2,其他24.74万hm2。 建成淤地坝18 161座,其中骨干坝1 191座,中型淤地 坝844座,小型淤地坝16 126座。建成小型水利水土 保持工程21.79余万座(处)。特别是国家水土保持 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治理面积 2 734.9 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6 176.44 hm2,水土 保持林74 517.71 hm2,经济林10 630.88 hm2,封禁治 理181 942.73 hm2;谷坊1 855座,蓄水池窖626眼 (座),护岸护坡71.6 km,排洪沟渠12.2 km,田间道路 933.21 km,小型灌溉工程22处,沟头防护12 km。综 合效益显著。 2.1 生态效益
2016 年 9 月
张 杨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及建议
金使用高效安全。“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治理以山 区农村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大 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培育经果林产业,着力改 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注重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 产业。如阳泉市依托“大寨核桃露”优质品牌,大力发 展核桃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陵川、平顺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发展连翘、花椒,既治理 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第3期 2016 年 9 月
囗 生态建设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anxi
张杨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
摘 要:论述了山西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 程区为例分析了主要成效,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治理应注重将生态建设与自然修复、水源涵养、天然水资源 开发利用相结合等发展理念与思路。
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120(2016)03-0034-02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地区,是黄土 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总土地面积15.68万km2,其中 80%以上为山地丘陵。受地理、地质、气候等条件的 限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加之人们不合理的 社会经济活动,更是加剧了水土流失。长期以来,山 西人民与水土流失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创造性地提 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户包治理和拍卖“四荒”治理 等先进典型经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 得到明显改善,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加快,社会经 济稳步发展。据2011年普查结果,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已由原来的10.8万km2下降至7.03万km2,仅占到总土 地面积的45%。近几年,全省每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面 积以2万km2的速度递增。
“十二五”期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 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由24.2%提高到74.5%, 植被覆 盖 率 由 22 . 1 % 提 高 到 34 . 5 % 。 据 测 算 ,各 项 新 增 措 施年增加减蚀能力1.1亿t,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 9.58亿m3。建设的小型蓄水工程有效地拦截了地表 径流,为山区群众解决了用水困难。通过大面积造林 种草建果园,广大山区的林草覆盖率大为增加,生态 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改善,先后涌现出了宁武 暖泉沟、柳林县昌盛农场、平顺县西沟等风景区。 2.2 社会效益
收稿日期:2016-08-09
·34·
济活动之中,通过典型宣传和示范带动,在遍布全省 的千山万壑上展开大面积、全方位治理,坚持将近期 效益、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使治理者“眼前 有甜头、近期有盼头,长远有奔头”,充分调动了山区 广大农民大搞水土保持的内在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 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大力推进小流 域治理。这一时期,加强了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 组织,重视科技进步的重大作用,坚持走科技兴水 保、增效益的道路。水力冲填筑坝技术、机修梯田技 术、飞播林草技术、治滩淤地技术、旱作农业配套技 术以及种养业其他适用配套技术等得到了大力推 广。在治理组织形式上,大力推行户包治理和拍卖 “四荒”治理,通过示范引导,完善了以户包为基础的 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责任制,推进了高效小流域建 设,推动了小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90年代后期,我 省的小流域治理基本走上了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 展、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在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 发展经济林的同时,突出抓好种草种灌植被恢复,使 小流域治理开发形成粮、果、草、畜全面发展,种、养、 加、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格局。
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保 持工作的开展,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 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 保障。省委、省政府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总结群众的 治理经验,引导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前,我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主要 依靠农民群众自发开展,政府给予引导和鼓励。从 1983年国家列专款有计划、有步骤、集中连片大规模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 步进入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80年代初 中期,省委、省政府把治山治水同山区治穷致富紧密 结合,寓治山治水的宏伟目标于千家万户的微观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