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件(48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聚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 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 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 政令统一的需要。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 _《__法__经__》_的基础上,“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九__章__律__》。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 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
[思考点] Biblioteka 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提示:儒家的“礼”是基于人类的情感而人为创制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的法律一直是引礼入法、礼法交融的,法律之中渗透着许多 礼的内容。
[学习聚焦]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 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 并以乡约 形式直接面向底层 百姓宣讲。
[思维拓展]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 宗族乃至中华民族)。 (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杂,条目字数都很多。
2.魏晋: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 ①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_解__释_____,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 了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命令专用___儒__学___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 的儒家化。 (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 ___卑__亲__疏_为量刑原则,目的主要在 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1.德治 (1)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__宗__法____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 “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朝礼制社会秩 序崩溃。儒家提出__德__治____思想。
2.法治 (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 _《__九__刑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_“__铸__刑__书_,” 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并引发
[学习聚焦]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作 为主流意识形态逐步融入法 典,礼法结 合。中华法系至 唐律臻于完备。
[思维拓展] 《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德礼为政教 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伦理道德和法律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 为辅;第二,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如《贞观律》中的刑罚,与 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条,减流为徒者71条,其余变重为轻者也很 多。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标解读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 和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从史料实证角度认 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事实。 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 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唐代 (1)删繁就简 ①表现:唐高宗永徽年间,在《_贞__观__律 ___》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 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②意义:《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 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__华__法__系__确立的标志。 (2)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了《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分 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 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_封__建__礼__仪_制度的集大成。②在社会层面,唐 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___家__训___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__唐 ___律___为蓝 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 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 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 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_律__例__合__编_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 _《__大__清__律__例__》_。
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__善______,主张德治,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 民众。 ①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___爱__人___,使民以时”。 ②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_薄__税__敛___”。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①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___耕__战___,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②韩非子: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_法__、__术__、 ___势__驾驭臣下, 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主张“以法
[微点拨]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 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 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 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 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 理论武器。
为教”“以吏为师”。
4.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果 (1)儒家思想 ①并不适用于列强___兼__并___、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 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②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们看来,儒家的__仁__政____与德治思想, 难以落到实处,是迂腐的、不合时宜的。 (2)法家 ①既能带来富__国__强__兵 __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 望。 ②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 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君__主__专__制__中__央__集__权_的封建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