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格的认知语用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期(总第868期)丈敖冬‘科
汉语修辞格的认知语用解读
陈琪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汉语修辞格是一种改变了常规认知路径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认知过程中的变通。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参照点理论和识解机制相融合的视角,探讨汉语修辞格的语用功能,以解释修辞效力产生的认知语用动因,并拓宽修辞格的语义解读。

关键词:汉语修辞格参照点理论识解机制认知语用动因
一、引言
修辞格是为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修饰描绘的特殊方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列举的修辞格及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基于此书增减类别。

《修辞学发凡》列举了四大类共38种,即(甲类)材料上的辞格:比喻、借代、双关、仿拟、映衬、摹状、引用、拈连、移就,共9种;
(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设问、示现、感叹、呼、、、、饰,共10种;(类)语上的辞格:略、、、、飞白、镶嵌、复叠、节缩、警、、转,共11种;(类)上的辞格:反复、排比、对偶、倒装、层递、错综、、,共8种。

语中修辞格种类多,为特殊的语言现,仅仅依赖语境推导语一。

随着认知语言学近年
在的,多的学语言学的论方法用于语用,语用学中遇到的一,一为的果(许余龙,2004)。

为,语言学一语用学中的语境,用语言学中的,修辞格的语用,示修辞格的修辞效的语用,为修辞格的的思路。

二、已有研究与不足
修辞格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自二十一世纪初以,关联论在词汇语用学的中思考喻等修辞格(江晓红,2016)&已有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侧重从修辞主体即说话人的角度分某类修辞行为的效果,如:交际效果、修辞效果。

陈仁(2008)从语用学的视角阐释了“喻”指称,对不同语境中的“喻”现象进行了动态分析以求最大化释语用,并从说话人的角度分喻指称的使用是否能促成最佳的交际效果。

江晓红(2016"提出应用语用学果重分喻的语用维度,并为喻是说话人压缩、抽取词语中突显易辨的部分为认知参照点,以便听话根据显性的语言表达隐含语&黄立鹤
(2018)从人类行为的多模态属性分析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通构建多模态语料库,修辞主体的“言思情貌”角度,进一步揭示说话人调用多种模态实施修辞行为以达到修辞效果&
第二,侧重听话人的理解角度,利用已有理论作为参照从而简化听及读修辞格的读&胡胜高(2009)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关重要,听话人及读借最相关的语境求最大关联,而调,隐含语&(2011)以语的仿拟修辞格为出性论部分汉语修辞格的关,“仿拟”就是性原在语言面的体现,仿拟的为“选择-删增-重组”,约在于否唤听话原的&立(2012)通话含关联论的分隐喻
了,语用学Levinson原为别隐喻的参照标准之一,并从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提出对隐喻的听根据自体调、语境意&如刚,(2013"以参照论为基分析了仿拟修辞格,认为仿拟修辞格的是:以本体为
知参照通路通达仿体(T),是:仿拟修辞格的在思维库中修辞
的原表达,即体,以此体为参照仿体的含&
,已有多中于某一的修辞格如喻、隐喻、仿拟行不同的分,了较为的果,视多修辞格的分方,于听话
修辞格的部运在一分的,特别是从语言学的角含修辞格的话含义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尝试用认知参照点与体验性识的视角分多个类别的修辞格,以期为修辞格供新的考察视野&
三、认知参照点与体验性识解的融合视角
Langacker(1991)的认知参照点理论表示,各感知实体的认知突不同,突高易行别,此突较高的选参照点9,通
1
语言文学研究
它们感知其他实体T。

认知参照点可激活相关的认知域D,概念主体选取其中某个突显、易辨、熟悉的实体作为参照点R,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与处于该域中的另一目标实体T进行 心理联系,使其得到激活从而变得突显可及。

Langacker (2008)用识解指人类以不同方式观察和描写同一场景的认知能力,包括详略度(specificity)#调焦(focusing)、突显(prominence)#视角(perspective)四个参数。

详略度用来描述
体,同为度和辨,度定的式以辨、度详细描述情况,度、辨
较低的描只能显总体和!识解中的调焦,包括选的概念,以及其可以()描为景与景的方式。

显中的不,有关突显的维度,调焦用来在此处,为选的相于选的变得显,景相于景而显的。


概念视为景的观,视角观角度的,其中突的方视点的定。

认知参照点理论和识解对汉语修辞格进行具体,人认识的中变体认路径,从而!的类,4大类:的;的;的;
的,38。

于,于一类选取1个辞格,共4个,中包含以上四种辞格的相应对话进行认知用!
(1)材料上的:(例如:比喻)
a.全家人都喜欢提起我,向来客介绍,似乎我成了皇后娘娘。

(贾平凹《妊娠》)
b.他像母亲似地嘱咐我:“老李,……千万可得小心呀!”(杨沫《苇塘纪事》)
c.对报名参军的人挑得很严,百里挑一,人]说比挑女婿还严。

(毛泽东《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第一个例%,标粗的“我”参照点R,目标域T为“皇后娘娘”,“我”指向皇后娘娘的心理路径不直接的,需要人作为认知主体激活例中相对凸显的目标域“皇后娘娘”中相关的见认知域D,:女;尊贵;荣誉;身份等概念主体对所认识对象“皇后娘娘”进行体验识解,是改变与“我”相关的认知路径而建立的。

同理,例b例c中参照点分别为“他”“报名参军的人”,目标域为“母亲”“挑女婿”。

激活与凸显的目标域“母亲”相关的见认知域:慈爱、唠叨、温柔、祥和等,与挑女婿相关的见认知域:严、筛选、调查、考虑等。

从以例句可见,含修辞格的语义分析及相关的推理过程可依据认知参照点的概念,人类基于客观实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基的认知能力,可以把相显的实体概念作为一个认知参照点,该参照点能使我们建立起另一个实体的心理接触,这个通参照点接近到的实体被称为目标T。

参照点的辖域D它接近的所潜目标的集,也我们所设的相关。

说人选某一认知参照点进行识别、解读,体中,推理虽动态的、变化的,甚至不确定的,但参照点指向目标的心理途径及整个认知域为我们提供了最具体的认知范围。

(2)的:(例:设问)
d.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出来-(《的路》)
e.谁是最可人?我],我觉得他]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可的人》)
与一致,设问的例首先确定参照点,根据百度百科介绍,设问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先提问,知故问,问。

在设问的一问,显的重点经读者,例例d中的“路”,例句e中的“最可爱的人”,认为其作为参照点显了心理路径的起点,
于的焦点,与设问的强调作用相吻合。

参照点关系作为的描,用于以情况:心理路径的,问的个元素单独的,沿该路径描的原因主要是查找或标识终到的元素。

我们可以从设问修辞格的例子中体到这一点,我们经注意力感知显的实体,作为找到其他实体的参照点,设问中;
作为心理路径描的起点,起读或人较的注意力,进而路径扫描指向后的语义内容。

(3)的:(例:)
称“”。

的一。

运用回环往复的,间或情理间的相关系(实用,2004)。

认为 中的可理解为通i 细度定>与丁的关系,认知。

细度,度和度。

例如:
f.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八十一》
g.日往则月来,日来。

《易经o》
例句f中,的参照点为"信言”,后半句的参照点为“美言”,的中强调的是同一件事,半句陈述后,后半句陈述反面情况,也就是在后半句通另一情况精细的详略度。

这细度强化了参照点与目标域的关系,例参照点“”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参照点“”(也可作定义“不”)与“不”之间的关系细了的。

同理例g中
达的是,参照点“日往”与目标域“月来”间存在一联系,后通另一情况精细一的联系。

可见,的解读可体参照点与识解中的详略度的
合视角。

(4)的:(例:)
用同一说,以突某一或
情的方法。

(知识,1988)。

认为,中的与中的类别:等一致可为通细度定位>与丁的关系,认知。

精细度,度和度;,图式度,度和度低。

h.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
参照点与目标域的的强调、突的认知,在新的精细识解中被消解了,了强烈的比,极
-2
2020年第!!期(总第868期)丈敖冬‘科
渲染了概念主体的情感。

“沉默1”作为认知参照点,通过精细化识解路径(反复)达至目标“沉默2”,得到突显的“沉默2”成为新的参照点,再通过精细化识解路径(反复)达至新的目标(沉默3),并使其得到突显,沉默3通过过精细化识解路径(反复)达至目标“爆发”,使其突显,最后“沉默4”再次作为参照点,通过精细化识解路径(再反复)达至新的目标“灭亡”。

但是,“沉默4”已非概念主体先前所认识到的“沉默”,而是一种通过三次精细化识解(三次重复)达到了强调、突显认知效果的“沉默”,即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前面三个。

即便如此,由多次重复“沉默”而构成的一个有分量的认知参照点,在新的精细化认知路径(比较)中退显,一个新目标“灭亡”得到突显。

四、结语
构建认知语用修辞学,从参照点和识解相融合的角度分析汉*基于认知,认为如其一,是体认知的果*的是,是一种了认知路径的认知,反了体认过中的变通*即人在体认的过中,突,一种的认识,此,是一种体、感受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的在认知上又有细化。

通过分析,参照点精细化识解所反
的参照点到目标的认知路径,由此的认知,并一的#但有较,的分种,体多,于在一中了一种。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47-162.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5]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 2008(2):84-89.
[6]冯立新.隐喻的认8语用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45-149.
[7]胡胜高.隐喻的认8语用阐释[J].学术交流,2009
(10):152-154.
[8]黄立鹤.多模态修辞学的构建与研究----兼论修辞
学与语用学的连接[J].当代语言学,2018,20(1):117-132.
[9]黄缅.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心智哲学新解[J].外
国语文,2011(2):56-60.
[10]贾平凹.妊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11]姜望琪.会话含义新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3):16-19+45.
[12]江晓红.认8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J].北方
论丛,2016(3):67-71.
[13].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14]刘君祖.详解易系辞传[M].上海:上海三店,
2015.
[15]刘依.论“语-图非合作关系”及其意义生成[J].中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61-167.
[16].华[M].:北新书局,1927.
[17].的[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8.
[18].语8辞[M].:大学出版
社,1988.
[19"毛泽东.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Z].中
会会话,1953.
[20].语用学探索[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1"魏泓.小说会话含义中文体信息的“全息”认8翻译[J].语言与翻译,2016(3):58-65.
[22"魏励.语用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3].的人[M].:文学出版社,
1973.
[24"杨沫.苇塘纪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57.
[25].的论研究[C].
中国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国学术研讨会暨学会立十周年庆论文.国语:研究会:国语研究会,2004:174-186.
[26"曾如刚,彭志斌.认8参照点角下的仿拟修辞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7-30+42.
[27"郑庆君.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6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6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1(3):11-18.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