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理论
经济系统中常用的五大理论概述
五大理论概述1、系统结构理论从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些一切系统都具有的共性问题,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规律,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行为仅由系统基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决定和支配。
2、最优化理论一个过程的最优决策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其初始状态和初始决策如何,其今后诸策略对以第一个决策所形成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的过程而言,必须构成最优策略。
简言之,一个最优策略的子策略,对于它的初态和终态而言也必是最优的。
“最优化原理”如果用数学化语言来描述就是:假设为了解决某一优化问题,需要依次作出n个决策D1,D2,…,Dn,如若这个决策序列是最优的,对于任何一个整数k,1 < k < n,不论前面k个决策是怎样的,以后的最优决策只取决于由前面决策所确定的当前状态,即以后的决策Dk+1,Dk+2,…,Dn也是最优的。
3、系统辨识理论系统辨识是在已知或测得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实质就是按某种准则,从一组已知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使之能最好的拟合实际过程的动态特征。
其要素包括:数据、模型类、等价准则。
系统辨识算法根据过程提供的测量信息,按照最优准则,估计模型未知参数。
4、随机理论随机模型是一种非确定性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以统计值的形式给出的,如果模型中的任一外生变量不确定,并且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模型就被称为随机模型。
事件的发生过程存在随机因素,这种因素如果可以忽略的并且可以简单地用平均值表示,则使用确定性模型,而随机因素必须考虑使用随机性模型。
随机模型有:传送系统的效率、报童的诀窍、随机存贮策略、轧钢中的浪费、随机人口模型。
5、大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是关于大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包括大系统的建模、模型降阶、递阶控制、分散控制和稳定性等内容。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4、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5、地租曲线: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边界)的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6、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各级城市。
7、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带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8、工业布局(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是指工业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9、商业: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与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
10、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1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增长极: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学
(一)区位——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
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economic location theory)。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二)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为表2—1。
帮你解决一切难题包括企业和个人一切的一切现在==免费注册==(用你的姓名抢注)享受会员功能极力推荐。
补充一下信息实名认证要用到身份证相片用手机照下来然后上传上去就行了,实名认证是对用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审核。
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即运费、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考虑三者后的最低成本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成本因子又可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运费因子是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这些成本在各个场所以系统的且可预测的方式变化,因此一直作为区位理论成本研究的基础;而非运费因子,包括诸如劳动力、动力、水、税金和资本的利息等与投入相关的各种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这些因子一般相对比较固定,不表现出随距离规律性的变化,其中的集聚和分散因子则只与经济活动的规模等有关。
经济地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位条件: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8运费组成:①运行费②站场费9,交通网连结度:β=E∕V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词;V为顶点的数量。
通达度:自己添,哈哈。
分散指数: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理论前提(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形成机制;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
2,韦伯工业理论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地理学专业河南省考研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要理论梳理
地理学专业河南省考研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要理论梳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着多个分支领域,其中经济地理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以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对于准备参加河南省考研的地理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进行梳理,以供考生复习使用。
一、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经济地理学的核心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形成机制。
二、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经济中心与外围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心地区拥有先进的经济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具有高度集聚的经济活动,而外围地区则相对落后。
中心-外围理论对解释和分析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区域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决策问题。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会综合考虑交通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
区位理论的研究对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四、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经济地理学派别之一,它主要关注技术变革、创新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创新驱动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认为创新能力是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五、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同一行业的企业、供应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机构之间形成的紧密关联网络。
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供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形成优势互补、创新能力强的竞争优势。
六、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理论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研究的是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和相互关系。
城市体系理论关注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市之间的关系,空间结构理论则研究城市内部的布局和组织结构。
经济学五大理论
经济学五大理论
经济学的五大理论包括实用主义,行为主义,新古典主义,发展
经济学和结构性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最古老和最基本的经济学传统理论,最早被Adam
Smith提出。
它强调个体行为、交换和市场过程,认为个体旨在最大化
他们的自身收入。
它将人类要求分为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并研究了
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如何影响社会和经济。
行为主义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它认为经济系统是由不同行
为方式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如何影响和调节人们行
为来演绎经济原理,以及如何改变行为主体和经济政策来最大化福利。
新古典主义理论也被称为“自由市场理论”,它建立在实用主义
和行为主义之上,重点在于认识市场过程中的供求关系,以及市场的
均衡状态。
它认为市场内的供需平衡会最终达成,并且这种平衡状态
下的价格会大致低于政府干预后的价格。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是,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市场力量和政府
政策的共同作用的影响。
它重视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以及市场价格的
调控,关注最小步长如何改变经济结构,以改善社会生活水平和增加
生产力。
结构实用主义理论是一种深远的理论,它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与
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有关,而且受到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因素的影响。
它重视政策制定和改革的实施,注重改变社会结构的机会成本,以及
在人口和资源的利用方面的效率。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织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区位因素分析。
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韦伯、奥古斯特·勒热等。
2. 理论革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这一阶段受空间科学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开始强调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
主要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租价理论等。
代表人物如瓦尔特·伊斯特德等。
3. 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转向(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经济地理学开始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等新的分支。
4. 结构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转向(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强调经济地理格局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
研究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等现象,试图解释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根源。
代表人物如保罗·克鲁格曼等。
6. 可持续发展视角(21世纪初至今)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单纯描述到理论建构,再到跨学科综合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01、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
02、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意义。
03、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04、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05、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
06、规模效益:是指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叫规模经济。
07、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母公司)具有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
08、跨国一体化: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产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09、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10、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霍夫曼系数:指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12、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积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展的相对稳定欢喜的网络。
13、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经济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是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
15、产业集群: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合作又竞争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聚体。
16、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1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流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匀协调发展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
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式。
1市场原则与中心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二是中心地按一定的规则分布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在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1运费指向论2运费指向基础上劳动力成本指向论3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当一个经济活动集聚的点发展到经济规模和居民点规模都明显超过其它点时,就成了区域的增长极,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主导作用。2点轴式空间结构:所谓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镇。轴可以称为轴线,发展轴线,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组合就形成了点轴系统。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框架。依托网络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三.区域增长极理论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里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经济中心。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展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 影响1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2增长极的形成,必须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的出现不平衡。
经济学五大理论
经济学五大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探索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框架。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五大理论:需求与供给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需求与供给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市场价格的形成取决于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供给的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下跌。
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决定着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这一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边际效用理论是另一项重要的经济学理论。
它认为人们的满足感或效用是由每单位消费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表明,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每多消费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其边际效用会递减。
这一理论对价格决策、消费决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成本与收益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并追求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收益则与销售数量和价格有关。
企业通过成本与收益分析,寻求最优生产与投资策略,以实现盈利最大化。
市场结构理论是研究市场竞争形式的理论。
根据市场参与者数量和市场进入障碍的不同,市场结构可以被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等类型。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价格水平、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同影响。
市场结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市场类型下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效果。
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和周期性变动的理论。
经济周期包括经济扩张和经济衰退两个阶段。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波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内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投资、消费、货币供给等因素,外部原因包括政府政策、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
经济周期理论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经济波动,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
综上所述,需求与供给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学中五个重要的理论。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五个核心理论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五个核心理论1. 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它主要强调市场的作用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该理论认为政府干预应该尽量减少,以允许市场的自发运作。
2.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解释了个人和企业在做决策时如何权衡利益和成本。
边际效用指的是多消费或多生产一个单位商品额外的收益或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会不断进行边际效用的比较,力求达到效用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3. 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研究生产中各种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对产出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要素理论提出了生产函数的概念,用于描述生产要素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对于解决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释生产要素的边际效应。
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增加或减少程度。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当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正时,应增加该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当边际收益为负时,则应减少其使用量。
5. 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用于解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成本。
成本理论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决策的效益和可行性。
根据成本理论,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无论产量多少都要支付的成本,而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经济学专业导论的五个核心理论是市场经济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和成本理论。
这些理论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工具,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掌握这些理论对于深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地理学原理
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条件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等。
本文将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上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和国家往往拥有发达的经济。
例如,纽约因其良好的自然港湾和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同样,以荷兰为代表的低地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发展出了先进的水利工程和农业,成为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二、资源与经济发展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着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使其成为世界上石油输出的重要地区。
再比如,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之一。
三、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是地理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便捷程度。
交通网络的完善能够促进地区间的资源、人员和信息流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美国以其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实现了各州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城市作为集聚经济活动的地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同时,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也促进了产业的空间重组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通过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总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研究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网络以及城市化等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应当重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挖掘地理优势,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经济地理基础理论
第二章经济地理基础理论——区位论区位(location)包含有区域和位置的意思,除在空间的位置外,还是放置和特定目的标定的地区。
地理区位是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
区位论(Location Theory)是现代地理学的核心。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
经济活动的存在和运动,都会占一定的空间,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地理分布和移动。
只有这种分布和移动合理,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阐明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移动规律的理论。
西方区位理论的研究从19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传统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影响微观区位或厂址选择的各种因素,其研究对象一般是以追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单个小厂商及其聚集地——城市。
它经历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两个阶段。
前者主要指杜能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后者影响较大的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改变了传统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吸取凯恩斯经济理论、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计量革命”所产生的新思想,以国家或区域范围为对象进行宏观、动态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了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计量学派等观点。
区位论发展特点见表。
区位论发展特点表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9世纪初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渗透,农产品逐步商品化,于是提出了改善经营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的问题。
农业区位论是杜能根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该理论模式的中心思想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09资城李家选【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地理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
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及产业集群。
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做以阐述。
【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产业集群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
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就一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的作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
二、新贸易理论1、传统的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理论
德国几何学 社会物理学 累积因果关系 外部经济 地租
德国几何学
1. 2. 韦伯的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两维 平面上的区位几何学 韦伯的区位论,分析一家厂商的定位决策 1. 市场价格给定,达到运费最小 2. 该厂商依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为一 个或多个市场提供产品,涉及的相关区位不少于 三个,生产一种产品,A地(煤炭2吨),B地矿 产(3吨),C地市场,选择B地, 3. 当生产使用遍在性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消费地 4. 当生产使用地方性失重性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 消费地 5. 当生产使用地方性纯资源时,最佳区位不确定 劳动力,人力资本是均匀分布的 如果少于三个会如何? 如果有两个厂商
• 几个概念的解析
– 中心地与服务范围,即城市与区域,中心与 腹地,交通费用是消费支出的成本之一,构 成价格的一个部分 – 交通费用(交通通达性)影响腹地范围和中 心的布局形式 – 价格是给定的,不存在竞争
• 竞争下是如何的
2. 社会物理学
• 位次-规模法则 ((Rank-size Rule)或者 Zipf’s Law) • 随机模式 • 政治因素的解释 • 与中心地分布的一致 性
T ij = k N iN D ibj
j
pi = ∑ k
i
yj
b D ij
2. 社会物理学
• 实证:达成交易的概率 •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概率
– 同质不同规模,中心地理论 – 不同质,多样性的问题
3. 累积因果关系
• 在市场潜力模型中就暗含累积因果关系, 厂商选择市场潜力大的区位,厂商集聚 在一起市场潜力就大 • 谬尔达尔倡导的,地区的自我增强和衰 落过程,如进口替代有市场潜力-扩大 当地就业-吸引更多的工人-市场潜力 进一步扩大-新的投资和扩大就业
经济地理学 三大思想
刘运 10地信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C.de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各国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在两卷本的《英国文明史》(1857~1861)一书中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他将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归诸自然界,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
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志学家F.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都强调地理位置、气候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现代科学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发展外因论。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之处在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最初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与“人”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
2 、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
它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还揭示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以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
经济地理理论
经济地理理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与地域的学科。
经济地理理论要回答诸如住所、商品、货币、景观灯实物为什么,在哪里,什么时间得以生产等问题,它致力于探讨地方化和全球化的地理格局与过程,阐述经济结构与结构调整过程的地理基础,阐释经济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揭示经济过程的空间性,进而提供经济活动在不同地方。
不同空间尺度之间变化的方式。
尤其经济学中的中心地理论和趣味理论更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的,它是一种城市区位理论,重点研究城市空间布局,进而探索最优化的城镇体系,其是银行网点选址的理论依据,也是至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零售网点选址理论之一。
中心地理论指出,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中心地,无论是其规模、功能还是空间形态分布,均存在明显的规律性。
中心地地空间分布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市场、交通和行政状况。
在理想的完全均匀的市场环境里,出售某种商品的零售网点的空间分布式均匀的,根据商品的种类及服务范围的大小来划分中心地地等级。
其中最基本的商品品种也即生活必需品有等级最低的中心地来提供,其代表最小中心地带的区域,等级较靠上的中心地既经营必需品又经营非必需品,代表较大的中心地带。
作为服务业的一种,银行网点选址也遵循中心地理论,同时也决定其网点的等级划分。
网点等级不同,其服务范围,职能权限也随之不同。
根据中心地理论,银行网点等级越高,其服务半径越大,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的专业性也就随之越强,同样,这个高等级的银行网点也提供等级相对较低网点的服务;相反地,若是银行网点等级越低,服务半径也就越小,服务种类当然随之减少,一般也仅是提供日程生活中的银行金融服务。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大致形成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国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家屠能1826年提出。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经济行为主体的空间选择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增进对区位理论的理解:在宏观层面上,区位理论更加侧重于如何安排国家总体生产布局的决策或指定地区综合布局优化方案;在微观层面上,区位理论则主要侧重于如何进行具体经济设施或生产部门网点的优化配置,并将区位从微观上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产业区位、住宅区位和公共服务区位。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经济学家们常常假设世界是一个同质的平原(homogeneousplain) 。
主流经济学在处理有关空间分布的问题时,实际上往往是忽略了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没有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区域经济学的几种经典理论试图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进行解释。
一、区域经济学的五种传统1. 德国的几何学派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对“区位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德国几何学派的区位论。
德国几何学派在20 世纪上半叶最为繁盛,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是一种两维的几何空间问题。
几何学派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首先是韦伯(Alf red Weber) 为代表的一派,他所说的企业要依赖于一种或多种生产原料,同时服务于一个或多个产品市场,不过原料产地和市场总数不少于三个。
其次是中心地理论,其创始者是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 。
他假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地域面积的同质性假定意味着生产要素随处拥有,居民和与之相应的需求均匀分布。
廖什更进一步地认为,市场应该是呈六边形的区域。
韦伯的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多年来都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主要是由于他们假设的需求分布、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关系等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但是,假设当然不可能与现实完全吻合,只要是为了简化问题,并能说明一定的道理,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几何学派不能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真正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几何学派的理论更象是几何学,而不象是经济学的理论。
它既不象是关于理性行为人的决策问题,也不象是这些行为人的决策如何互相影响然后产生了某种结果的问题。
几何学派最典型的例子是企业如何选址以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运输成本最小化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其他有关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等,几何学派都没有涉及。
换句话说,在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大问题给定的条件下,企业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只是其中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部经济
来源于马歇尔 • 劳动力市场共享 • 基础设施共享 • 中间品投入(分工,前向、后向联系) • 技术外溢
5.地租和土地利用
• 杜能的《孤立国》,阿朗索的竞租曲线 • 解释了经济活动远离中心的力量,土地 利用差异化的力量
3. 4. 5.
德国几何学
•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分析了制造业和市场营销等中心的定位和作用, 这些中心服务于假设均匀分布的农业人口,生产 者和消费者符合经济理性人假设,均匀统一的交 通面,交通费用和距离(通达性)成正比 服务的市场区域是六边形,而且应该时时有层次 的,市场区域相互交错
–
德国几何学
k NJ = b Rj 其中N代表城市J的人口总数, R是他的位次(比如美国纽 约是1 ,洛杉矶是2,芝加哥 是3。b是一个接近1的幂指数
2. 社会物理学
• 重力定理:他将城市间的相互 影响(如旅游、运输等)与人 口、城市间的距离连系在一起, 这已定理的公式为:其中T代 表城市间的交易量,D是它们之 间的距离,b是一个幂指数 市场潜力区位:厂商倾向于选 择拥有最大市场潜力的区位。 区位i的市场潜力通常是用指数 表示,其中y是一个特定市场 的收入或购买力,其他与以上 一样。
• 几个概念的解析
– 中心地与服务范围,即城市与区域,中心与 腹地,交通费用是消费支出的成本之一,构 成价格的一个部分 – 交通费用(交通通达性)影响腹地范围和中 心的布局形式 – 价格是给定的,不存在竞争
• 竞争下是如何的
2. 社会物理学
• 位次-规模法则 ((Rank-size Rule)或者 Zipf’s Law) • 随机模式 • 政治因素的解释 • 与中心地分布的一致 性
经济地理学5大传统理论
德国几何学 社会物理学 累积因果关系 外部经济 地租
德国几何学
1. 2. 韦伯的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两维 平面上的区位几何学 韦伯的区位论,分析一家厂商的定位决策 1. 市场价格给定,达到运费最小 2. 该厂商依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为一 个或多个市场提供产品,涉及的相关区位不少于 三个,生产一种产品,A地(煤炭2吨),B地矿 产(3吨),C地市场,选择B地, 3. 当生产使用遍在性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消费地 4. 当生产使用地方性失重性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 消费地 5. 当生产使用地方性纯资源时,最佳区位不确定 劳动力,人力资本是均匀分布的 如果少于三个会如何? 如果有两个厂商
T ij = k N iN D ibj
j
pi = ∑ k
i
yj
b D ij
2. 社会物理学
• 实证:达成交易的概率 •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概率
– 同质不同规模,中心地理论 – 不同质,多样性的问题
3. 累积因果关系
• 在市场潜力模型中就暗含累积因果关系, 厂商选择市场潜力大的区位,厂商集聚 在一起市场潜力就大 • 谬尔达尔倡导的,地区的自我增强和衰 落过程,如进口替代有市场潜力-扩大 当地就业-吸引更多的工人-市场潜力 进一步扩大-新的投资和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