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 经 济 地 理 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β越大,说明交通网络越发达。

=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β表示交通网连结度)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D i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VE =β∑==n j ij i D A 1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8、交通运输发生的前提(美.乌尔曼):互补性、干扰性(可介入性)、可运输性。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内的空间分布、经济地理区域的发展和变迁等问题。

本文将对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经济地理区域划分、经济地理区位理论、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

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它主要关注地域间的经济差异、地域形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它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启发和促进,同时也受到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

二、经济地理区域划分经济地理区域划分是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的相关问题。

经济地理区域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划分方法和标准。

常见的经济地理区域划分标准有区域聚集度、行政区划、经济功能等。

三、经济地理区位理论经济地理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区位的影响因素。

这一理论指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交通、通信、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地理区位理论中,有着经济基础、交通成本、市场、政策等重要概念。

四、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来解释经济地理问题;定性研究方法则是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深入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关注经济地理现象的细节和复杂性。

同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还会运用GIS技术、空间分析和模拟等工具和方法。

五、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研究关注不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和布局规律,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经济地理学要点

经济地理学要点

经济地理学要点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要素:①土地②原材料③能源④资本⑤劳动力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从里到外依次为1 自由式农业圈,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2 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3 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六区轮作;4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

5 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分为三区轮作即三圃式轮作制度。

6 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银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假设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居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重点——HUST-ECO一、导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含义:狭义及广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对象: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特点:区域性,综合性;强调区域地理特点和差异性,以及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地理学分类:两分法=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分法= 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分类:一般原理+产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产业地理学=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交通运输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地理学3、古典区位理论(Theory of location)——杜能:农业区位论,土地类型+集约化程度韦伯:最小费用工业区位论1(下二:人口/民族/文化、廖什:最大市场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正六边形市场、信息条件)4、影响经济的因素: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形状、自然资源、气象气候、交通运输、见上二、交通1、世界主要港口2 大西洋左岸,纽约、新奥尔良、里约热内卢等;右岸,汉堡,伦敦,苏伊士,开普敦太平洋右岸: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左岸,东京,神户,千叶,大阪,大连,上海,香港,高雄,新加坡,曼谷,墨尔本,悉尼印度洋印度:孟买、加尔各答;波斯湾,科威特、迪拜、吉布提、亚丁2.1海洋印度洋海域:安达曼湾等大西洋海域:黑海太平洋海域:爪哇海2.2海峡多佛尔(拉芒什-加米)、直布罗陀、黑海(土耳其)、马六甲、斯卡格拉克-厄勒海峡(连接北海、波罗的海)、巽他、龙目-望加锡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满的海峡2.3运河苏伊士+巴拿马+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莱茵-美因-多淄运河2.4内河亚马逊河+长江+莱茵河+泰晤士河+塞纳河(法国境内,经过巴黎,英吉利海峡入海)3 国际多式联运3的优点:1、责任统一,手续简便;2、节省费用;3、减少中间环节,时间缩短;大陆桥运输4的优点:1、缩短运输里程;2、减少运输时间;3、降低运输成本三、农矿产品1、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基本特征:产品零星,涉及面广,分类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气温、降水、土壤等)的影响明显,生产及贸易地理分布较集中;贸易争端多2、世界9大石油产区:波斯湾(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俄罗斯、阿塞拜疆;美国、加拿大;北海(英国);拉美;北非(埃及、利比亚);几内亚湾(安哥达、尼日利亚)3.1 铁生产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国:中、日、美、西欧铝生产:澳大利亚、西非(几内亚)、拉美(巴西);进口国,美、中、日、俄、德、加锰生产:南非、乌克兰、中;进口,美镍生产:泰国、马来、印尼;进口:美四、亚洲 4.1 日本——1、国土面积狭小,形状狭长,四大岛: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州;2、海岸线众多,港口众多,三湾一海:东京/伊势/大阪湾、濑户内海;3、主要港口1Resource/Market-oriented、Foot-loose Industry:资源/市场定向、流动型产业,原料运输成本>=<产品运输,钢铁/水泥、饮料/食品、纺织2Base Port:基本港,班轮公司的船一般定期挂靠;Non-Base Port:非基本港,基本港以外的港口,一般除按基本港收费外,还需另外加收转船附加费3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国际多式联运,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运至另一国的货物运输;4Land Bridge Transport:大陆桥运输,指使用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和城市:本州:东京、广岛、京都;九州:长崎、福冈;北海道:涵管;四国:高知4.2 东南亚——农矿产品——1、石油:印尼、文莱、马来西亚;2、锡矿: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3、天然橡胶:泰、马来、印尼;4、油棕、椰子;5、三大米市:曼谷、西贡、仰光;主要港口和城市: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河内4.3 南亚范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印度特征:1、地形特点:高原山地广布;2、矿产资源特点:缺少石油;3、民族、宗教、社会结构复杂;4、二元经济南亚主要港口和城市:伊斯兰堡,达卡,科伦坡4.4西亚石油:1、石油蕴藏特点:储量大,占世界一半以上,且99%以上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经济地理知识点

经济地理知识点

名词解释1. 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2. 结构主义地理学: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3. 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 区位: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集聚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6. 生产链:从原材料、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成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7. 范围经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使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纳入到企业内部完成,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是范围经济。

8.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或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

10. 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11. 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下而上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12.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13.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极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15.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不同产品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谷等作物的种植;北方气候干燥,适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差异化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的不同还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和规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 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水力和煤炭为能源的工业;而北方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能源的工业。

地理环境对我国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山川纵横使得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交通网络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通联和资源配置。

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地区差异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工业、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川渝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一般,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农业占比较大,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利用。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可以对资源进行准确定量评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第一章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行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精品】经济地理学重点

【精品】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P115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P94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P174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

P117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

P117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

P115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

P181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

P209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P209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

P209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P209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P209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在选择生产或经营的地点时,会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交通条件。

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和人员的流通效率。

比如,靠近港口、铁路枢纽或高速公路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企业。

其次是劳动力因素。

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倾向于布局在劳动力充足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再者是市场因素。

接近市场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成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此外,土地成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等也是企业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知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创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产业扩散的现象。

当集聚区域的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或者市场需求饱和,企业可能会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基础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某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一些新兴地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积累。

经济地理学考点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考点知识总结
21、中心地三原则:①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理论称为K=3的中心地理:因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例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②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理论称为K=4的中心地理论:因在交通原则上形成的一个m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含着4个m-1中心地市场区域;③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理论称为K=7的中心地理论:在行政御宅男则基础上形成的m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大致包含了7个m-1中心地市场区域。
23、零售引力模型【计算】计算断点(详见课本例子——新版p106)
24、企业增长动因:①实现规模效益;②实现内部交易化;③技术优势的发挥;④来自竞争的压力。除此,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行为有关。
25、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企业同类生产规模扩大,实现规模经济;②纵向一体化:实现内部交易化,占领供应和市场领域;③多样化。【区分图】
30、折衷理论: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课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投资才会发生。
31、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三个特征:①集中于经济中心布局;②集中于边界地区;③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35、区域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36、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特点:①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②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37、【了解】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支柱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去较小,或者与其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doc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doc

经济必考1、区位:主要指菜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來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扩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8、门槛人口:是指某种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止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产品周期理论:死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0、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1、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冇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12、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而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來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3、增长极:是指貝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1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机构及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答: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 经济地理学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3.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答: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性环境的关系,区域增长中社会文化传统、关系型资产等的作用,金融交流中文化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4. 区位、区位理论、区位主体、区位因子的含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及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因子:又称为区位因素、区位力量,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及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5. 生产要素有哪些?答: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和知识依赖程度的增加,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

(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6.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答: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的场所,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 如何去衡量一个交通现象?考虑交通因素第一个要素是“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第二个要素是人和物质的移动。

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第三个要素是地域,交通现象的产生、交通网的存在、交通流的结果都受到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7.交通网密度是什么,如何衡量?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8.通达度和分散指数如何计算?通达度是指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ni ij i D A 1分散指数是指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法: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好,通达性越好。

9.农业区位理论研究目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原则。

结论是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10.什么是区位重量,原料指数以及如何利用?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之和。

即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11.行为矩阵强调什么,提出了什么?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提出了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12.什么是中心性?空间分布的原则?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可用下式表示:C=B 1-B 2C 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 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 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空间分布的原则是:市场原则(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13.企业增长的动因有哪些?企业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14.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行和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

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

15.企业空间扩张的两个基本规律企业的空间扩张(企业销售区的发展、新工厂的建立以及兼并活动)也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的规律。

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n i nj ijD D 1111+=+=+=原料指数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区位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原料指数(p m W W M =i16.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有那几种?四种。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反映了众多小公司通过合并而引起空间组织变化的过程;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解释了公司在一国之内的空间扩张过程,还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演变过程的机制;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描述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从本国到海外的扩张过程;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主要揭示公司在国际上扩张的过程 。

17.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8.主导产业是什么?是如何选择的(主要指标有哪些)?p176(1)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其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一般而言,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它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2)一般的,具有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A .高比较优势系数比较优势系数是以下四个系数的乘积(区域某产业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a 是某产业的产值;A 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 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 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系数大于1,说明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 (x 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 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 是全国的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 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该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m 是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 是区域该产品的生产量;n 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 全国该产品的生产量。

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都大于1,其值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t 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 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该系数大于1,说明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优势) B .高产业关联度:某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可以通过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来算 (a 为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 为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b 为某产业纵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 为全部产业纵向逆阵系数的平均)C .高生产率上升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BA ba=比较集中率系数Y yX x=比较生产系数N nM m =比较输出率系数Tt =比较利税率系数A a =感应度系数B b =影响力系数D .高产业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新的市场等。

E .高需求收入弹性(x 是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 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19.配第-克拉克定律中,演进理论是什么?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劳动力将增加。

20.怎样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及能否有效的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21. 区域空间结构有哪些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模式:① 极核式空间结构;②点轴式空间结构;③网络式空间结构;④区域城市对称分布2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提出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把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或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 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这样,就是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涓滴效应体现在: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像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许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该学说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23.中心-外围理论 书p237-238有时也称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就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