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考点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考点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考点知识总结1、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方面:①研究区域尺度变化,②研究企业组织变化,③思维方式变化。

【填空】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产业观、企业观);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区位概念:是指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4、区位理论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及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

5、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及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别:两者的角度不一样。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从经济活动角度看,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对区位决策起作用的区位条件属区位因子。

6、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①作为劳动对象。

②作为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

7、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的界限【图】城市区位型工业的空间收益,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而急剧下降.8、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图】城市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形成显著的全层分化.9、交通现象的三个要素:①交通网②交通流③地域10、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11、【计算】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β=E/V(E:边的数量,V:点的数量) 交通网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2、杜能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选择】(应该是英文练习里面的):据假设前提,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提前条件。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看,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行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社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和谐进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淌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进展关系紧密。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连续进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依照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样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阻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进展的一样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进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第二章1、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下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E/V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 = ∑Dij i =1, 2, 3, ... , ni=1(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 nD =∑∑Dij (Dij同上式)i=1 j=1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7、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五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技术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等;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组织
5.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化研究
6.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在复习经济地理学时,可以结合这些要点进行学习和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掌握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和空间组织形式。

关注全球化研究和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工具的使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加深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经济地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内的空间分布、经济地理区域的发展和变迁等问题。

本文将对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经济地理区域划分、经济地理区位理论、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

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它主要关注地域间的经济差异、地域形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它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的启发和促进,同时也受到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

二、经济地理区域划分经济地理区域划分是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的相关问题。

经济地理区域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划分方法和标准。

常见的经济地理区域划分标准有区域聚集度、行政区划、经济功能等。

三、经济地理区位理论经济地理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区位的影响因素。

这一理论指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交通、通信、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地理区位理论中,有着经济基础、交通成本、市场、政策等重要概念。

四、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来解释经济地理问题;定性研究方法则是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深入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关注经济地理现象的细节和复杂性。

同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还会运用GIS技术、空间分析和模拟等工具和方法。

五、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研究关注不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和布局规律,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建设项⽬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地的⾃然特性决定了⼟地利⽤的可能性;(2)⼟地利⽤可⾏性更多地取决于⼟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地的⾃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常突出;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地利⽤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产部门的⼟地因⼦影响作⽤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业,即那些不需要⼤量⼟地和建筑,即使地价⽐较⾼,但可以期望⾼额收⼊回报,⽽在城市内部布局的⼯业,如服装⼯业、出版、印刷⼯业等。

如果⽤图2—3来表⽰,城市区位型⼯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的距离增加,⽽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业类型。

)⼆、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产活动所加⼯的对象。

原材料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可替代性、⾃⾝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分类:①初级与加⼯原料(从原料的来源看);②遍地与局部原料(从原料的分布来看);③纯与粗原料(从原料在产品加⼯过程中损失⽐率来看)。

【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重点——HUST-ECO一、导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含义:狭义及广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对象: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特点:区域性,综合性;强调区域地理特点和差异性,以及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地理学分类:两分法=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分法= 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分类:一般原理+产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产业地理学=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交通运输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地理学3、古典区位理论(Theory of location)——杜能:农业区位论,土地类型+集约化程度韦伯:最小费用工业区位论1(下二:人口/民族/文化、廖什:最大市场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正六边形市场、信息条件)4、影响经济的因素: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形状、自然资源、气象气候、交通运输、见上二、交通1、世界主要港口2 大西洋左岸,纽约、新奥尔良、里约热内卢等;右岸,汉堡,伦敦,苏伊士,开普敦太平洋右岸: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左岸,东京,神户,千叶,大阪,大连,上海,香港,高雄,新加坡,曼谷,墨尔本,悉尼印度洋印度:孟买、加尔各答;波斯湾,科威特、迪拜、吉布提、亚丁2.1海洋印度洋海域:安达曼湾等大西洋海域:黑海太平洋海域:爪哇海2.2海峡多佛尔(拉芒什-加米)、直布罗陀、黑海(土耳其)、马六甲、斯卡格拉克-厄勒海峡(连接北海、波罗的海)、巽他、龙目-望加锡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满的海峡2.3运河苏伊士+巴拿马+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莱茵-美因-多淄运河2.4内河亚马逊河+长江+莱茵河+泰晤士河+塞纳河(法国境内,经过巴黎,英吉利海峡入海)3 国际多式联运3的优点:1、责任统一,手续简便;2、节省费用;3、减少中间环节,时间缩短;大陆桥运输4的优点:1、缩短运输里程;2、减少运输时间;3、降低运输成本三、农矿产品1、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基本特征:产品零星,涉及面广,分类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气温、降水、土壤等)的影响明显,生产及贸易地理分布较集中;贸易争端多2、世界9大石油产区:波斯湾(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俄罗斯、阿塞拜疆;美国、加拿大;北海(英国);拉美;北非(埃及、利比亚);几内亚湾(安哥达、尼日利亚)3.1 铁生产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国:中、日、美、西欧铝生产:澳大利亚、西非(几内亚)、拉美(巴西);进口国,美、中、日、俄、德、加锰生产:南非、乌克兰、中;进口,美镍生产:泰国、马来、印尼;进口:美四、亚洲 4.1 日本——1、国土面积狭小,形状狭长,四大岛: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州;2、海岸线众多,港口众多,三湾一海:东京/伊势/大阪湾、濑户内海;3、主要港口1Resource/Market-oriented、Foot-loose Industry:资源/市场定向、流动型产业,原料运输成本>=<产品运输,钢铁/水泥、饮料/食品、纺织2Base Port:基本港,班轮公司的船一般定期挂靠;Non-Base Port:非基本港,基本港以外的港口,一般除按基本港收费外,还需另外加收转船附加费3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国际多式联运,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运至另一国的货物运输;4Land Bridge Transport:大陆桥运输,指使用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运输方式和城市:本州:东京、广岛、京都;九州:长崎、福冈;北海道:涵管;四国:高知4.2 东南亚——农矿产品——1、石油:印尼、文莱、马来西亚;2、锡矿: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3、天然橡胶:泰、马来、印尼;4、油棕、椰子;5、三大米市:曼谷、西贡、仰光;主要港口和城市: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河内4.3 南亚范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印度特征:1、地形特点:高原山地广布;2、矿产资源特点:缺少石油;3、民族、宗教、社会结构复杂;4、二元经济南亚主要港口和城市:伊斯兰堡,达卡,科伦坡4.4西亚石油:1、石油蕴藏特点:储量大,占世界一半以上,且99%以上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经济地理学整理[1]

经济地理学整理[1]

掌握: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瞧瞧,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2章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全然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是指碍事区位主体分布的缘故。

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韦伯分三个时期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

No2:劳动费指向,能够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No3:集聚指向,能够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

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革新〔本钞票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局部,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而不是直线。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第一章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行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

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

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的区位(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重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进而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配置。

3、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研究(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条件:是指不同场合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的降低。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4、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2)区位条件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属性、特点为依据,区位因子则关系到企业成本或收益,存在区域差异。

5、要素投入:土地(土地是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劳动对象或者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原材料(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能源(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资本(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劳动力(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技术6、区域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限制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经济地理学复习题1、区位:本书的区位主要讲的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6、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7、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9、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0、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11、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极核式空间结构:14、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16、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17、集聚机制、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18、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1)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在选择生产或经营的地点时,会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交通条件。

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和人员的流通效率。

比如,靠近港口、铁路枢纽或高速公路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企业。

其次是劳动力因素。

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倾向于布局在劳动力充足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再者是市场因素。

接近市场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成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此外,土地成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等也是企业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知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创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产业扩散的现象。

当集聚区域的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或者市场需求饱和,企业可能会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基础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某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一些新兴地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积累。

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而经济地理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下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经济地理是一个重点,本文将对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地理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规律: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

2.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比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对农业、工业的影响。

3. 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人文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比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政治因素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农业地理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业区位的选择:研究农业的地理适宜性,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

2. 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研究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区域农业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区域面貌的影响。

三、工业地理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业区位的选择:研究工业的地理适宜性,包括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劳动力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 工业分布的区域特点:研究工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分布格局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3. 工业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研究工业化进程对地区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四、城市地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和现代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功能和城市层级等。

2. 城市的区位和分布:研究不同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空间分布规律,包括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20世纪经济地理学与其它他分支一样,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这时期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表现在: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产业布局条件1、名词解释技术条件: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自然界进行控制和利用。

技术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大业。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市场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以及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

它们共同构成一国、一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产业布局有着深刻的、持久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指某一地区(地点)与外界进行人员往来(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 地理学学科体系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二)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三)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的定义: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的特性: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资质,如劳动力,交通环境,自然条件等。

(二)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特性: 具有主观性,对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利益不同,那么能让他觉得选择此区位有优势(而不是其他地方有的)的区位条件就是区位因子。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影响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或交通中心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影响机制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2.资金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劳动力数量(二) 劳动力素质(三) 劳动力成本(四) 劳动力移动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成为新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二)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

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三)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附: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

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

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一) 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的影响(一) 运费成本对与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的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

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的特点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2.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