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42fc02dd36a32d72758125.png)
优选资料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5233bda79563c1ec4da716c.png)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地租曲线: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有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考博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考博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f4685df01dc281e53af03f.png)
1、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元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在经济体制一定并忽略企业运行效率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
2、区域产业机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接哦古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3、关联产业直接为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4、基础型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5、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额虽然在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少,或者与其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地,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6、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7、经济地域综合体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成,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己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由4个要素组成:经营性要素、关联性要素、依附性要素和基础型要素。
8、专业化部门是指主要向区外提供产品的部门,又可分为主导专业化部门和一般专业化部门。
专业化部门能够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展区域之间的分工,确立本区域在全国大经济区中的地区,同时又能形成区域的经济组织核心,依靠专业化部门的发展来带动和组织其他部门的发展。
综合发展意义在于,一方面保持和支持专业化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没有被纳入专业化生产的有关资源,并满足区域内生产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15935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a.png)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兴旺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综合体,其形成与开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设备等。
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和地理惯性。
* 指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
它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根底,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讯、海洋工程等为代表。
表现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等职能特征。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P60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P61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那么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开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4badd44028915f804dc282.png)
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3df42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3.png)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0bdd056c85ec3a87c2c546.png)
名词解释
1区位理论
2区域环境因子
3交通网的密度
4交通网连结度
5通达度
6分散指数
7区位因子
8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纯粹积聚与偶然积聚9原料指数
10区位重量
11范力农构架
12综合等费用线
13劳动力成本
14临界等费用线
15劳动力成本指数16劳动系数
17普雷德行为矩阵18中心地与中心性19内部化优势
20全球性城市
21区域经济结构22主导产业
23关联产业
24支柱产业
25克拉克产业分类26区域空间结构27 区位指向
28空间近邻效应29区域经济增长30资源禀赋
31增长极
32支配效应
33乘数效应
34极化和扩散效应35乘数原理
36加速原理
37经济地域综合体38产业集群。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a08f13abe1e650e52ea9980.png)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01、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
02、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意义。
03、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04、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05、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
06、规模效益:是指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叫规模经济。
07、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母公司)具有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
08、跨国一体化: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产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09、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10、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霍夫曼系数:指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12、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积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展的相对稳定欢喜的网络。
13、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经济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是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
15、产业集群: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合作又竞争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聚体。
16、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1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流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匀协调发展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bf751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4.png)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探索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经济产出、就业、交通和贸易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重要概念。
1.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研究企业和产业为什么选择特定的地理位置来开展经济活动。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选择地点的决策取决于生产成本、交通便利度、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会选择靠近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市场的地方,以降低运输成本并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2.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空间技术来分析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
通过空间分析,研究者可以确定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空间集聚效应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来确定一个城市中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指导。
3.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农业、能源开发、旅游业等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例如,北欧国家由于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成为了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理想地点。
4. 地区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地区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这些差异可能由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政策等因素引起。
地区发展研究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1536c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5.png)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
空间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它可以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特征,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结构特征、空间上的结构规律、空间上的结构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组织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组织形式、空间上的组织规律、空间上的组织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变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它可以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空间上的变化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经济关系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关系,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经济关系、空间上的经济规律、空间上的经济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a6224b2fd0a79563c1e72ae.png)
3.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是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3.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4.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9.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0.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0.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8157c2cc22bcd126ff0cbd.png)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P34 区位就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
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就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指占有场所的特定事物(即特定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 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就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 区位条件就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就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就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就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 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就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 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
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 人与物的移动;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与“区间流”。
*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就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 衡量点与点之间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f876aed2b160b4e777fcf7c.png)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4c1b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4.png)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以下是关于经济地理学中常见的一些术语和概念的解释。
1. 经济活动分布:指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通常由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和市场因素等影响。
2. 地理条件:指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分布的影响。
例如,气候适宜的地区更适合农业发展。
3. 资源分布:指自然资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能源资源等。
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具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
4. 交通运输:指货物和人员在地理空间中的流动方式和路径。
不同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5. 市场:指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和方式。
市场的分布和规模影响了地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
6. 地区发展差异: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差异。
地理条件、历史文化、政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地区发展差异。
7. 全球化:指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增加的趋势。
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地区之间的互动。
8. 区位理论:解释地理空间上企业和产业选择地点的理论。
企业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市场接近度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9. 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制定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经济发展策略通常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将多个地区的经济资源整合为统一的经济体系,通过共享资源、市场和劳动力等要素以实现经济合作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利合作。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常见术语和概念的解释。
经济地理学致力于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对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和市场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格局。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8c33c2e2bd960591c6774a.png)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地理大发现: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
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
巴黎盆地:位于法国北部,南靠中央高原,东至洛林高原,北邻阿登高地,巴黎盆地西到阿莫里坎丘陵。
中国经济地理:人口构成:人口总体内部各种属性的数量与比例关系。
华南农业区:京津唐工业地带:由北京、天津、唐山、以及周围小镇组成的工业带经济地带: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指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涓滴效应: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对欠发达区域产生有利的作用。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点—轴开发模式:2004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网尼克指数:三湾一海地区: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型,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
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个进入波斯湾的水道。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常湿,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38fb21b90d6c85ec3ac63f.png)
1.经济地理学:系统形成、结构、发展、优化调控2.区域:占据空间3.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比例4.主导产业:组织、带动5.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协作6.基础性产业:公共服务7.农业地理学:农业组织、形成、发展、分区8.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二次)/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三次)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0.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市场、行业、政府创新主体11.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1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13.区位:场所,位置、布局、分布、关系14.区位因子:影响分布、经济效益15.区位条件:区位的属性或资质16.区位理论:区位论,场所选择、空间组合17.需求门槛:规模支持运营成本18.技术贸易:设备、器材、技术19.技术引进:购入先进技术20.区域学派: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形成、功能、结构、空间、内外联系、发展、配置21.第一产业:初级产业,收集、初加工22.第二产业:二次产业,加工、精练23.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服务24.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组织的联系、数量25.增长极:集聚形成经济中心26.支配效应:增长级的支配作用27.乘数效应:增长极的作用成倍增大28.极化效应:增长级吸引要素、活动29.扩散效应:增长极输出要素、活动30.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按等级体系扩散31.溢出效应:增长极极化、扩散综合32.经济区:经济活动区域,关联组合的经济地域单元33.经济类型区:内部相似34.部门经济区:部门集聚35.综合经济区:相对完整36.产业机群:既竞争又合作公司、供应商、服务商、机构37.区域管制:对话、协调、合作补充市场和政府38.经济网络: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组成点、线、面39.综合发展:部门、分工,自然、劳动力有效利用40.“劳动系数”:劳动费,吸引力41.经济效益:产出和投入比较42.生产布局:生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43.区域科学: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44.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活动有机组合4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藤田,区域经济学,一收益递增、二不完全竞争、三运输成本46.区域开发:利用资源、谋求增长、发展47.连锁效应: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48.支柱产业:总量比重高,不具备发展的优势49.潜导产业:规模较小、潜力大、前景广50.区域空间结构:分布、组合51.集聚经济: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互补、共享52.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53.外部规模经济:不同的工厂、企业集聚54.区位经济:区位经济利益、经济合理性55.地区化经济:专业化分工56.交通网通达度:难易程57.交通网连接度:数量、贝塔指数58.城市化经济:各类经济配置,综合经济利益59.地区生产专业化: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60.区域经济合作:谋求利益,要素流动、组合61.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结构62.经济区: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63.经济区划:认识、分析、问题、规划、参考64.加速原理:市场微小增加、投资大幅增长65.经济地域综合体:专业化、辅助性66.区际经济联系: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67.空间相互作用: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6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往、依赖、关联、持续69.经济全球化:生产涉及全球70.梯度理论:经济、技术水平,逐步开发71.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72.区域:空间范围73.产业:部门各行业75.地域分工:专业化生产76.区位熵:专门化率77.地域生产综合体:专门化部门、辅助性部门、基础设施78.生产地域结构:形态,分布、组合、比例79.经济吸引范围:经济腹地80.经济影响区域: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81.经济圈:生产布局形式,内在联系产业配置圈82.经济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品联系生产综合体83.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84.经济区划系统:分级85.经济结构:要素方式、比例86.部门经济区:部门对象87.经济中心:影响经济发展的城市或镇88.主导产业:组织、带动89.关联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90.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91.基础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92.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采矿业93.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钢铁工业、化学工业94.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食品95.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成本大,高新技术产业96.夕阳产业:市场增长缓慢、停止或者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97.朝阳产业:市场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98.需求收入弹性:103.扩散机制:集聚不经济、新发展、政府作用104.空间近邻效应:位置关系影响,距离衰减原理105.技术:能力106.技术创新:突破,新资源,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想107.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中介、行业、政府、个人108.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110.乘数原理:若干倍于投资115.经济特区:更开放、灵活的特殊政策116.国土规划: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117.资源地理学: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119.环境资源: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120.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要素121.社会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122.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口123.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因地制宜124.信息资源:产生效益125.工业地理学: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129.据点式开发:发展极理论131.外延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和增加劳动力132.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革新工艺、改进设备、采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133.工业生长极:生物物理学概念,集聚现象134.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135.自然经济:生产为了本身需要138.商品经济:生产为了交换产品14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142.生产资料: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45.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150.经济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151.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分类构成156.基本建设:固定资产162.单一经济:生产和出口一、二种原料或农产品,亚、非、拉163.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和现代管理技术164.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172.经济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73.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栽种植物,喂养牲畜,石器、木器174.传统农业:第二阶段,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和铁器,粪肥和绿肥,自然经济为主175.现代农业:第三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化肥、农药,现代科学技术180.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工、商联合企业,产、供、销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185.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某种农产品为主,商品的农产品,连片的农业地域单元191.复种:一年重复种植192.复种指数:种植平均次数193.轮作: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194.倒茬:199.本土化:法律法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消费者偏206. 工业体系:工业部门有机整体208.第四产业: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密集部门软件、光学纤维、激光、遗传工程221.劳动地域分工:227.补偿贸易: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偿付。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5d6c5b8762caaedc33d4b6.png)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极化作用: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自我发展的能力。
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依靠区域优势发展。
目的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和消费提供更多的外汇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主导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它直接我满足最终需求服务,因而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的空间关系。
它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客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景观空间形态的理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引起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
品位:矿产质量指标包括品位(矿石中游泳组分的单位含量)、伴生有益和有害成分以及矿石的结构特征等。
品位越低,开采利用价值越小,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差(贫矿);品味越高,开采利用价值越大,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好。
工业区:一个或几个中大型工业企业为骨干,有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这些企业之间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上协作配套关系密切,并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设施。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联合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18061d6c85ec3a87c2c53f.png)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中,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3.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4.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6.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7.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研究区域为整体的农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土地利用,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农业经济活动分区(功能分区)等。
8.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0.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11.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1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e303a66856a561252d36fa2.png)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
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布局于航空港附近并与方便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出入口相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备等。
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和地理惯性。
指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
它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基础,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讯、海洋工程等为代表。
表现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等职能特征。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市场(运费为零)点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而成的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发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它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工业基本格局。
;在区位论中占次要地位。
(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促使企业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由于过度集聚而促使企业趋于分散布局的因子。
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土地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1,使用损重原料;原料指数=1,使用纯原料;原料指数<1,使用遍在原料。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区位重量>2,使用损重原料;区位重量=2,使用纯原料;区位重量<2,使用遍在原料。
/产品重量。
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可能性越小。
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
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城镇)、一个集镇,也可以是一个大的居民点。
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某一中心地的中心性可用中心地向其周围地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来度量。
提下,货物在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移动的空间范围,通常用经济距离(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来度量。
经济距离主要决定于运输费用、运输时间和劳动力成本等要素。
是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地的某种商品和服务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是中心地为供给某种商品和服务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最小限度的门槛销售量时的销售距离。
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具有能提供高级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
高级的商品和服务: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商品和服务。
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具有最低的中心地职能;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高,种类也多,并兼有低级中心地职能。
最高等级的中心地能够供应所有等级的货物。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企业构成的、在统计上具有足够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体(或称总和)。
从需求角度讲,产业是具有相互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从供给角度讲,产业是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物质生产活动或具有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根据作用性质的差异,基础产业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
根据空间分布特点的不同,基础产业可分为消费趋向性产业、广布性产业和不可运移产业。
存在于关联产业或基础产业中。
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为新的主导产业的产业。
潜导产业可能存在于现有的支柱产业中,也可能存在于现有的基础产业中,也可能是新形成的。
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例如,航天、生物、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占用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比重较大的产业。
纺织、制革、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重较大的产业。
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基础产业和重化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业。
例如,发达国家的煤炭采掘、纺织、钢铁、造船和一般机械制造等产业。
业。
例如,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工程、海洋开发、航空航天等产业。
经济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逐渐下降的产业。
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断上升的产业。
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
值之比。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据此,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工业化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霍夫曼比例为2.5±0.5;——工业化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与消费品工业的规模大致相当,霍夫曼比例为1±0.5;——工业化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标志着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数量少,规模小,呈稀疏均匀点状分布,相互间处于隔离状态。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工业化初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一种典型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地点均匀地发生。
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工业化初期),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活动往往会集聚在少数地点。
在外部机遇的促进下,其中一些点会加速发展成为具有较大经济活动规模的城镇,进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和带动作用。
由此形成的以增长极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中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且有若干强大的经济中心(据点),这时,产业布局,就以经济中心为核心,沿着重要产交通干线,布局产业,最终形成产业密集带,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轴线。
由此,区域经济将形成以增长极和主要增长轴线为主导、其他地点和次要轴线相配合的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发展的结果,是工业化后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一种典型模式。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时,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点和点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动力供应给网络,产业布局经纬交织,沿着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就会形成以城市为结点(节点),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布局形态。
使得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分工合作、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