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优选资料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地租曲线: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有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P34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

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区位主体:指占有场所的特定事物(即特定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 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 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 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 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 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中,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3.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4.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6.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7.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研究区域为整体的农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土地利用,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农业经济活动分区(功能分区)等。

8.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0.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11.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1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01、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

02、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意义。

03、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04、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05、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

06、规模效益:是指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叫规模经济。

07、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母公司)具有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

08、跨国一体化: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产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09、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10、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霍夫曼系数:指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12、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积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展的相对稳定欢喜的网络。

13、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经济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是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

15、产业集群: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合作又竞争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聚体。

16、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1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流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匀协调发展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探索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经济产出、就业、交通和贸易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重要概念。

1.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研究企业和产业为什么选择特定的地理位置来开展经济活动。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选择地点的决策取决于生产成本、交通便利度、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会选择靠近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市场的地方,以降低运输成本并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2.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空间技术来分析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

通过空间分析,研究者可以确定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空间集聚效应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来确定一个城市中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指导。

3.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农业、能源开发、旅游业等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例如,北欧国家由于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成为了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理想地点。

4. 地区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地区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这些差异可能由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政策等因素引起。

地区发展研究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

空间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它可以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特征,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结构特征、空间上的结构规律、空间上的结构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组织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组织形式、空间上的组织规律、空间上的组织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变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它可以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空间上的变化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经济关系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关系,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经济关系、空间上的经济规律、空间上的经济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3.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是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3.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4.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9.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0.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0.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以下是关于经济地理学中常见的一些术语和概念的解释。

1. 经济活动分布:指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通常由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和市场因素等影响。

2. 地理条件:指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分布的影响。

例如,气候适宜的地区更适合农业发展。

3. 资源分布:指自然资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能源资源等。

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具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

4. 交通运输:指货物和人员在地理空间中的流动方式和路径。

不同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5. 市场:指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和方式。

市场的分布和规模影响了地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

6. 地区发展差异: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差异。

地理条件、历史文化、政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地区发展差异。

7. 全球化:指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增加的趋势。

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地区之间的互动。

8. 区位理论:解释地理空间上企业和产业选择地点的理论。

企业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市场接近度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9. 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制定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经济发展策略通常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将多个地区的经济资源整合为统一的经济体系,通过共享资源、市场和劳动力等要素以实现经济合作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利合作。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常见术语和概念的解释。

经济地理学致力于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对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和市场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格局。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1.经济地理学:系统形成、结构、发展、优化调控2.区域:占据空间3.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比例4.主导产业:组织、带动5.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协作6.基础性产业:公共服务7.农业地理学:农业组织、形成、发展、分区8.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二次)/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三次)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0.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市场、行业、政府创新主体11.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1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13.区位:场所,位置、布局、分布、关系14.区位因子:影响分布、经济效益15.区位条件:区位的属性或资质16.区位理论:区位论,场所选择、空间组合17.需求门槛:规模支持运营成本18.技术贸易:设备、器材、技术19.技术引进:购入先进技术20.区域学派: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形成、功能、结构、空间、内外联系、发展、配置21.第一产业:初级产业,收集、初加工22.第二产业:二次产业,加工、精练23.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服务24.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组织的联系、数量25.增长极:集聚形成经济中心26.支配效应:增长级的支配作用27.乘数效应:增长极的作用成倍增大28.极化效应:增长级吸引要素、活动29.扩散效应:增长极输出要素、活动30.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按等级体系扩散31.溢出效应:增长极极化、扩散综合32.经济区:经济活动区域,关联组合的经济地域单元33.经济类型区:内部相似34.部门经济区:部门集聚35.综合经济区:相对完整36.产业机群:既竞争又合作公司、供应商、服务商、机构37.区域管制:对话、协调、合作补充市场和政府38.经济网络: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组成点、线、面39.综合发展:部门、分工,自然、劳动力有效利用40.“劳动系数”:劳动费,吸引力41.经济效益:产出和投入比较42.生产布局:生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43.区域科学: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44.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活动有机组合4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藤田,区域经济学,一收益递增、二不完全竞争、三运输成本46.区域开发:利用资源、谋求增长、发展47.连锁效应: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48.支柱产业:总量比重高,不具备发展的优势49.潜导产业:规模较小、潜力大、前景广50.区域空间结构:分布、组合51.集聚经济: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互补、共享52.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53.外部规模经济:不同的工厂、企业集聚54.区位经济:区位经济利益、经济合理性55.地区化经济:专业化分工56.交通网通达度:难易程57.交通网连接度:数量、贝塔指数58.城市化经济:各类经济配置,综合经济利益59.地区生产专业化: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60.区域经济合作:谋求利益,要素流动、组合61.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结构62.经济区: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63.经济区划:认识、分析、问题、规划、参考64.加速原理:市场微小增加、投资大幅增长65.经济地域综合体:专业化、辅助性66.区际经济联系: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67.空间相互作用: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6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往、依赖、关联、持续69.经济全球化:生产涉及全球70.梯度理论:经济、技术水平,逐步开发71.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72.区域:空间范围73.产业:部门各行业75.地域分工:专业化生产76.区位熵:专门化率77.地域生产综合体:专门化部门、辅助性部门、基础设施78.生产地域结构:形态,分布、组合、比例79.经济吸引范围:经济腹地80.经济影响区域: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81.经济圈:生产布局形式,内在联系产业配置圈82.经济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品联系生产综合体83.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84.经济区划系统:分级85.经济结构:要素方式、比例86.部门经济区:部门对象87.经济中心:影响经济发展的城市或镇88.主导产业:组织、带动89.关联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90.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91.基础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92.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采矿业93.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钢铁工业、化学工业94.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食品95.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成本大,高新技术产业96.夕阳产业:市场增长缓慢、停止或者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97.朝阳产业:市场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98.需求收入弹性:103.扩散机制:集聚不经济、新发展、政府作用104.空间近邻效应:位置关系影响,距离衰减原理105.技术:能力106.技术创新:突破,新资源,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想107.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中介、行业、政府、个人108.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110.乘数原理:若干倍于投资115.经济特区:更开放、灵活的特殊政策116.国土规划: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117.资源地理学: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119.环境资源: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120.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要素121.社会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122.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口123.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因地制宜124.信息资源:产生效益125.工业地理学: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129.据点式开发:发展极理论131.外延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和增加劳动力132.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革新工艺、改进设备、采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133.工业生长极:生物物理学概念,集聚现象134.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135.自然经济:生产为了本身需要138.商品经济:生产为了交换产品14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142.生产资料: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45.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150.经济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151.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分类构成156.基本建设:固定资产162.单一经济:生产和出口一、二种原料或农产品,亚、非、拉163.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和现代管理技术164.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172.经济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73.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栽种植物,喂养牲畜,石器、木器174.传统农业:第二阶段,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和铁器,粪肥和绿肥,自然经济为主175.现代农业:第三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化肥、农药,现代科学技术180.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工、商联合企业,产、供、销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185.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某种农产品为主,商品的农产品,连片的农业地域单元191.复种:一年重复种植192.复种指数:种植平均次数193.轮作: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194.倒茬:199.本土化:法律法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消费者偏206. 工业体系:工业部门有机整体208.第四产业: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密集部门软件、光学纤维、激光、遗传工程221.劳动地域分工:227.补偿贸易: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偿付。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极化作用: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自我发展的能力。

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依靠区域优势发展。

目的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和消费提供更多的外汇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主导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它直接我满足最终需求服务,因而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的空间关系。

它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客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景观空间形态的理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引起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

品位:矿产质量指标包括品位(矿石中游泳组分的单位含量)、伴生有益和有害成分以及矿石的结构特征等。

品位越低,开采利用价值越小,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差(贫矿);品味越高,开采利用价值越大,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好。

工业区:一个或几个中大型工业企业为骨干,有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这些企业之间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上协作配套关系密切,并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设施。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联合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 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 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劳动费指数;: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普雷特的行为矩阵: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

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相对重要程度。

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

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大小。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03,09)最佳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10)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或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04)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区位商:是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

(05,07,10)专业化指数:是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

(03)产业集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即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

(06)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产业集群也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经济区即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区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07)梯度推移学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高梯度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为兴旺部门,低梯度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发展总是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逐渐推进。

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城市(创新发源地)逐渐向相邻城市推进或由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

(10)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09)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

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

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

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就更深。

相互依赖观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

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