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2-5 戊戌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2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2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第22讲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目标解读1.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理解三民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践。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戊戌变法。

△重大史实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制度。

【知识拓展】商战商战是19世纪70年代初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所提出的一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思想。

它主张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到了关乎国家、民族存亡兴废的高度上来,揭露了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实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④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实践。

(2)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主张③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问题思索】康梁维新思想借助传统儒家思想的原因一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二是减少改革的阻力。

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

④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⑤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的作用。

2.戊戌变法(选修1)(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改订律例;裁撤 冗员;澄清吏治
政治 允许官员上书言事
奖励农工商业发 展;举办商会、农 取消旗人由国家 经济 会等民间团体;改 供养的特权,令 革财政,编制国家 其自谋生计 的预算决算 精练陆军,改习洋 军事 操;添置船舰,扩 裁汰旧军 建海军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 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 文教 书局;准许设立报馆、 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3.结果 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 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 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 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三、戊戌变法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强学会 (1)创立:1895 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 海创立强学会。 (2)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3)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 等。
(4)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
2. 《时务报》 (1)创刊:1896 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2)影响: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 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3.意义 (1)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2)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 面逐渐形成。
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 权。 从维新派这方面看: 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软弱 性和妥协性。 康有为早在宣传维新思想之初就高举托古改 制的大旗,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
后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 施,但没有提变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四、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 1898 年初,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具体 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1讲 戊戌变法考点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1讲 戊戌变法考点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选修一第51讲戊戌变法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①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③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2.变法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2)准备: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高潮——百日维新①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②主要内容,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3.变法失败(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历史意义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所以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1.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从小游历各地等原因,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必要性: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主张(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3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3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
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 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 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
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史论要旨】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受到重 重阻碍,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因此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出现借
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特点。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知识进行分析。第(2)题首先总
结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 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

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
知识局限,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②维 新派的实践带来新气象,奖励工商等新政,言论、 集会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起到开阔眼界, 解放思想的作用;③社团与新式学堂的创办,使近 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大众传媒大量涌 现,出版印刷事业获得长足进步,人们认知空间空 前扩大;④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方 式引领时代新风,戒缠足,兴女学在社会影响尤大。
5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 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练 兵、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 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6
2.强学会与《时务报》: (1)强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 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2)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 纪闻》等报刊;1896年,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和 《时务报》。
(3)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16
2.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
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2)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
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17
1.维新时期的遗产。 (1)昭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①力图超越原有文化和
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
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
定矣。”康有为的这段话表明他( )
A.主张改革要向欧美学习
B.认为中国改革要历时百年
C.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D.对日本经验极端迷信
30
• 选C。康有为认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中国改革几年即可成功,十年即可建立霸 业,这说明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进行 改革的艰巨性,因而在实践中迅速遭到失 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5戊戌变法(人教选修1)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5戊戌变法(人教选修1)


政治上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
特权
经济
上 高潮: 内容 百日维 新
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创办国家银 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 邮政
文教
上 军事 上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
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 舰
维新 活动
特点
改良社会制度不全面,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改革有缺陷
事件
创办 学堂
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
请愿
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 维新活 动 发展 影响 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 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 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新 活 动
时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 高潮: 百日维 间 戌年) 内 容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
清政 背 景 政 治
①增收:增加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
府统 措施 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②节支: 治危 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结果
机加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
进一步加剧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
中国民
背 景 经 济
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
族资本 原因 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想的 主义的 影响。③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
初步发
展 表现
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民办厂矿数量增加。②投资总额迅 速增长。③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
中国民族 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 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 影响 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 基础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专题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专题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 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 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回答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 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2)材料二说明梁启超的思想观点是什么?这对维新 思想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提示:(1)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 坚持“中体西用”而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 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观点:变法图强。影响: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 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 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影响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社会政治制度,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 路。
a.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 b.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 2.成立保国会,在“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下, 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思维点拨] 从康梁维新思想宣传到“公车上书” , 表明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阶段进入到政治实践阶段。
要点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2.国内局势: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①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 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9课时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9课时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9课时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1.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续表1.施政纲领:1898年1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的皆被废除。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

②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1.2.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潮。

他们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这些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目的及根源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目的:减少改革变法的阻力。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要点二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 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 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 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 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的 “ 明治维新 ” 与中国的 “ 戊戌变 法”在时间、变法取向、主导思想上都非常相像……“百 日维新”的失败, 表面看似乎是一个“中国老太婆”改变 了中国此后的方向和命运,其实是有深层社会原因的。 思考: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 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三、戊戌余音 1.消极影响: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 大。 2.积极影响: (1)传播了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 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变革”成为一股潮流。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 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 速到来。
要点一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 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 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 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2)针对中日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 些因素? 提示:(1)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 机严重。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 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2)顺应时代潮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有远 见卓识;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选修一一轮复习戊戌变法

选修一一轮复习戊戌变法

发展艰难 的原因: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初步发展产生的影响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19世纪末作为新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 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 为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 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开设工厂: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方式的新变化
• 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 政治:直接割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 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 政治 借款
开矿
开设银行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 标 要 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 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 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 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 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早期改良思潮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王韬和郑观应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思考早期改 良思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后民族 危机的加深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三、百日维新 四、戊戌政变
变法的背景
变法的兴起
变法的高潮 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 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 产阶级政治改革,它是一场政治改革 运动。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一、背景、条件:
(一)必要性: 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潮流 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国际: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示范和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福建省南平市2011届高三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人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材料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

……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2.(山东潍坊四县2011年4月高二质检,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

第(2)问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3.(江西省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质检,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

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折》材料二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重定章程”等信息归纳。

第(2)问材料信息反映了维新派与旧势力做了妥协,联系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回答“联系”。

第(3)问比较材料信息即可解答。

答案:(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定章程(2)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联系:这就导致资产阶级不敢和封建地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镇压。

(3)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

4.(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摸底,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材料二如图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第(1)问从材料中信息较为明确。

第(2)问据图中文字信息进行归结,涉及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学会、戊戌变法的目的、变法的结果等信息。

第(3)问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任选一种观点,阐述理由即可。

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2)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结果失败;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

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5.(山东省聊城市2011届高三二模,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

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

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政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

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为什么?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有何关系?(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中的史料价值。

6.(山东省济南市2010届高中三针对性训练,33)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

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读材料与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和运用,从图一中的关键词“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中,可以了解是签约的悲剧,再加上导致“现代化”的先声,可知是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的失败,从而引发了一场维新运动。

第(2)问实际考查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内容回答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近代化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的分析变法成败的方法即可回答。

第(3)问“休止符”表明中国现代化还没有结束,列举史实来回答。

答案:(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

(上述角度中任答3点即可)理由: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7.(江苏省盐城市2012届高三摸底,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

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

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

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答案:(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

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