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区域管制:在一个区域内,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需求门槛:指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求量。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二者区别与联系:水平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早期增长的主要方式;垂直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范围,它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地扩张战略。

它们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

通达指数: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通达性越差。

分散指数: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通达性越好。

二者区别与联系:通达指数针对网络中的点来说的,分散指数是对整个网络来说的;它们都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都是指数越小,通达性越好。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国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是考研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本文档提供经济地理学考研复资料,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复资料的主要内容:
1. 经济地理学基础知识
-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
-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
- 区域划分和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城市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规划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 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格局
-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3.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差异
- 全球产业链及其演化
- 跨国公司与跨国投资
- 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全球治理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4. 城乡差距与农业地理学
- 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 农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点
-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原则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匹配
-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的概要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等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祝考生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形成与展的历史:1760年俄国罗蒙诺索夫首次提出;1882年德国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了此学科的形成。

2、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6、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最后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8、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计算公式如下:β=E/V(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V为顶点的数量)9、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如下式:A i=∑D ij (求和i从1到n;A i为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 ij为顶点i到j的最短距离)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式如下:D=∑∑D ij(求和i从1到n,j从1到n)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重要)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1.1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特点⏹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 标志⏹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概念与内涵2.1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2.2 内涵:区域基础、产业链条、空间组织2.3 关注重点认识与模拟;规划与调控2.4 当前理论研究重点(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社会学派、自然学派、应用学派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综合发展、企业经营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应用(1)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2)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五、名词解释(196-220)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载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极化作用: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是依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经济地理位置: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等)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g/t、g/?、g/L等表示,为衡量矿石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交通运输业: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专门从事人和货物的移动,以期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业,叫做交通运输业。

运输联系:在社会、经济、自然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客货交流所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三、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四、简答题 (共30分,6个)五、论述题(共15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三)部门经济地理(四)企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整合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关联。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货殖列传》。

东汉时期出现的《汉书.地理志》。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在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侧重于区域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

按这种分类方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全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最全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或区位)——某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空间、区位)进行?为什么某类经济活动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即要探索某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规律)?用研究得出的规律去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选择。

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3、经济地理学侧重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2)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生产部门的土地因子影响作用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

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

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来说,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4.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5.从发达国家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政策环境无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导性因素,因为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6.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

7、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8、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9、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

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来说,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10、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11、运费主要有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组成。

12、运费由于运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等。

三、辨析1、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答:古典区位理论:成本最小,利润最大,严格的假设条件,主要考虑劳动力、运费。

现代区位理论:额外考虑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现代区位论有市场占有率、吸引和稳定人才、形象、名声等。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答:区位条件:对空间而言,所具备的条件。

区位因子:对区位主体而言,影响分布的原因。

四、简答1.简述经济活动区位与特征。

答:区位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特征:有限性、区位竞争、空间摩擦影响区位移动。

2.举例说明什么是区位理论。

答:(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区位已知,研究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

答:(1)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4.简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的时候必然选择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

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

5.信息时代工业区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6.分析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

(3)传统污染型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

7.分析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分析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9.请举例说明集聚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请举例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论述1、某地区开辟了一旅游基地, 经过测算门票收入在10年内收不回成本,有人认为这种开发不合理,不经济,还有人主张从区域范围看是合理的经济的, 那种观点对?为什么?2、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还需要政策的作用?简述ZF行为及政策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3、从区域环境角度分析FDI的区位选择。

4、汉中能发展软件产业吗?如果想在汉中发展软件产业,请问您给的意见与建议是什么?如果不能,请论述为什么?5、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5分)一、名词解释1、逆杜能圈:现在城市周围不仅有农业利用的土地,同时也有夹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的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既所谓的"逆杜能圈"。

2、不完全竞争: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3、需求圆锥体:需求圆锥体本来是以啤酒的销售状况为例,在此我们转化为一般的货物G。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种货物的数量,取决于他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

这个实际价格,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运费。

很明显,实际价格随货物提供点的距离长短而变化。

距离越远,运费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越高,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越少。

4、收益性空间::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二、辨析1、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答:杜能圈的前提:均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型降低。

逆杜能圈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

2、便在原料与局地原料答:便在原料指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只有在特定场所存在的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为局地原料。

3、纯原料与损重原料答:纯原料指在工业产品中包含其全部重量的局地原料。

损重材料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最终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的局地原料。

4、经济人与满意人答:经济人指完全掌握了所以环境的全部信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的选择所以事物的能力。

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经营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进行的“人”,及满意人。

三、简答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构建过程及结果。

答:根据前述各种假设,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答:假设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3、简述寥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构建过程。

答:廖什认为,每一单个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而产品价格又是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总销售额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圆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

随着更多工厂的介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由此形成了圆外空挡,即圆外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不能得到市场的供给,但是这种圆形市场仅仅是短期的,因为通过自由竞争,每个企业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此圆与圆之间的空挡被新的竞争者所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网络。

这种理论与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很相似。

4、简述普雷德行为矩阵理论。

答: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行为矩阵由信息水平轴和信息利用能力轴构成,各个决策者均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之上(如图)。

信息水平轴表示在某种区位决策时,各个决策者拥有的信息的质与量;信息利用能力轴表示决策者运用信息的各种能力。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5分)一、名词解释1、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不同行业(如零售商业、医院、饭馆、旅社、邮局等)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不同;同一行业内部又因其活动和规模的差异,服务范围及“门槛人口”也不同。

2、空间需求曲线: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