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8古诗词鉴赏-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 古诗词鉴赏
课程要求
《初中课程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
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中课程要求》1综合鉴赏诗歌内容
2鉴赏诗歌的形象
3鉴赏诗歌的语言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精讲
➢初中知识复习
1.赏析的诗词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托物言志、题赠送别、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等类型,以写景抒情类居多。

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赏析、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

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景和情两个角度。

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题、画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

➢高中知识预习
✧人物形象答题技巧
分析方法:
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景物形象(意象意境)答题技巧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
样“感伤”。

✧事物形象答题技巧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答题技巧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答题技巧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
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2、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思路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

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

三、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

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

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

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

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

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

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四、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人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语言。

还要注意的是,这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密切相关。

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

如果是一句诗,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

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感来。

答题模板
1.情感概括题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典例剖析
一.(2021·广东深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雨下得大,来得及时,荡涤世间尘埃,流露出诗人的赞美与喜悦之情。

B.第二句点明耕作的百姓无不为这场大雨而欢欣鼓舞,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C.颔联写上天降下的甘霖带来土地的丰收,隐含着诗人对上位者施恩于民的期盼。

D.雨过天晴,星斗灿烂,但是凉风吹进了轩窗,又给诗人带来了一丝落寞与惆怅。

2.本诗最后一联借“浮云”说理,请简要分析。

二.(2021·广东湛江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客至”时群鸡斗争,诗人只好驱鸡上树后接待客人。

B.五至八句写父老携酒来看望我,表现了父老看重情礼,民风淳朴。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

D.后四句诗写诗人为答谢父老而歌,“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父老泪流满面。

2.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人微。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杜甫这种情怀的?
对点精练
一.(2021·广东茂名市·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遍”、“稀”二字用得很好,写出山居环境的热闹。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2.“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

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

(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

(徐积《渔父乐》)
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

(刘仙伦《满江红》)
3.本诗的后两联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二.(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长相思令·烟霏霏①
吴淑姬
烟霏霏,雨霏霏。

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②催。

[注]①吴淑姬为湖州秀才之女,聪明貌美,被富家子弟强占,富家子弟反诬告她行为不轨,被关进监狱。

郡守的宾客幕僚要求吴淑姬如能作词一首表白自己,便为她解脱。

她便以此残冬景色为题写作此词。

②塞管,塞外胡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霏霏,雨霏霏”写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B.“雪向梅花枝上堆”意思是梅花枝上堆满了雪,下一句很自然就问春从哪里来,这是从词人心底发出的呼喊。

C.“醉”和“睡”,不是实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说词人被一场官司打击得晕头转向,终日处在昏昏醉梦中。

D.词的下片中,“疏影横斜安在哉”一句运用反问,与上片的提问承接起来,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心情。

2.本词运用了类比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永叔见赠①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②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③。

抠衣④最出诸生后,倒屣⑤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⑥岂宜蒙。

(注)①欧阳修写了一首诗《赠王介甫》,对王安石之诗文大力推崇,期许很高。

王安石回赠此诗。

②窥,指窥墙,《论语·子张》中记载:“子贡曰:‘譬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③韩公,指韩愈。

④抠衣,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

⑤倒屣,来不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

⑥贶(kuàng),赐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传道义之壮心有余,再去学文的余力不足,恰好与颔联呼应。

B.颔联写诗人纵然能达到孟子的高度却难及韩愈肩背,推崇韩愈更过孟子。

C.颈联写诗人拜谒欧阳修虽然在诸生之后,却常常得到欧阳修的特别相待。

D.全篇紧扣欧阳修的赠诗,表明作者的志向和理想,口吻谦谨,用语得体。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四.(2021·湖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注)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黄州。是年冬,黄州大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雪后山光耀眼,马儿惊异,我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齿痕印上石阶。
B.颔联绘寺中雪景,东风误吹,诗人到长春苑欣赏梨花开遍,月光雪色辉映似白天。
C.颈联表白诗人对至洁白雪的呵护,以及雪后初晴、鸟雀欢鸣带给诗人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作者留连不返,寄宿僧榻,目的是要欣赏大雪融化之景,且待卧听融雪声。2.《宋诗精华录》评价这首诗:“写山光,真写得出。”请简要分析本诗写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五.(2021·咸丰春晖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①诗
[梁]柳恽②
行役滞风波,游人久不归。

亭皋③木叶下④,陇首⑤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⑥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捣衣:古时衣服质地较硬,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捶捣,使衣料柔软以便裁缝。

②柳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南朝梁大臣、学者。

少有志行,立性贞素,为政清静,人吏怀爱。

③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④木叶下:化用《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⑤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⑥牖(yǒu)窗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出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实写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六.(2021·湖南邵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①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闽州等地。

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

二月,听说严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同时,严武也来信相邀,诗人于是决定重返成都。

“严郑公”即严武,广德元年被封为郑国公。

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故称“黄阁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所见之状以及所虑之事。

B.颈联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对朋友的真诚信赖。

C.尾联“行路难”语意双关,“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D.诗人将欢欣与感慨融合,将瞻望与回顾同叙,更显出了思想情感的深厚。

2.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七.(2021·湖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
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庞佑父:一作佑甫,名谦孺(1117-1167),生平事迹不详,他与张孝祥、韩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败金兵于采石江上,军民振奋。

张孝祥闻讯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雪洗虏尘静”,笔调轻快,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消解了宋人痛失家国之恨。

B.“何人为写悲壮”二句,叙写欢庆胜利的情景。

“悲壮”与“吹角”,上下相关联,渲染气氛,使一种充满胜利欢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C.“湖海”三句自抒襟怀,说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壮志但报国无门。

面对关塞残破的风景,词人夜不能寐,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

D.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

2.借典抒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思考本词下片借典故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八.(2021·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①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②论③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