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雨读后感
听雨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听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听雨读后感1
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
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
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
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
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
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
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听雨读后感2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
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
我最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
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水当然是不缺的。
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
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听雨读后感3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中舟,
江阔云低,
断雁叶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雨,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的情景。
就拿“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来说吧。
刚接触这句话,你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年的清明节,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漫步雨中,似有似无的春雨打在肩上、头顶,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你身上蹦跳着。
路上不断地走来的行人,每个人都匆匆走向远方。
他们可能家里有急事吧。
但仔细一看,可以发现他们眼里带了些许忧伤。
在这个雨声滴滴嗒嗒的早晨,他们可能想起了自己已逝的亲人了吧。
或许他们的亲人正在天国里微笑着看着他们吧。
再拿“润物细无声”来说吧。
你想像一下吧。
有一块已经很久没有下雨的地方,大地已经开始龟裂,似一张张干裂的嘴唇,期待雨神的降临。
农作物们已经枯死了,就连遍地的杂草也被晒干了。
最后一只知了也因为太渴了而倒毙。
炙热的太阳烤着大地。
忽然,一阵风吹来,天空立刻布满阴云,下起了小雨。
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寂静无声。
每个东西都张开嘴巴接着。
渐渐地,有一只不知从哪里早出来的知了叫了,野草和农作物都重焕生机。
雨不仅自身能滋润万物,就连听雨也可以使人拥有好心情。
你听雨点打在雨棚的声音:嗒,嗒嗒,嗒嗒嗒。
这些雨点变成一个个美妙
的音符,在雨棚上开起了自己的音乐会。
你在闲暇之余,可以静心听一听这些小精灵在雨棚上跳动的声音。
你会发现,它们有时十分开心,有时十分悲伤,有时又十分烦恼。
它们拥有人的性格。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热爱雨。
哦,下雨了。
你听,那美妙的声音开始了。
它们变幻莫测,似山峦,似亮溪,似密林,似深谷。
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听雨读后感4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这么多,主要内容为自己喜欢听雨,关于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
听雨听出了一生,心情颇为复杂。
读了季羡林的《听雨》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不能忘本。
虽然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但我也有在农村的经历。
所以我对农村里的一切一切都还蛮熟悉,也很亲切。
那里有绿油油的麦田,白花花的棉花。
当初在农村住的那段时间里,如果说那些绿的庄稼需要水分滋养的时候,看到下雨,听到雨声,我就很高兴,无论我在哪里。
有时候有些小孩说下雨吧,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
唉,但我却有另一番感受。
我会因下雨而高兴,也会因下雨而忧愁。
高兴是因为雨水的降临,解决了燃眉之渴,净化了空气,到处一片清新;忧愁是因为,许多棉花成熟之际,是不需要水的。
那是更需要阳光,其实我也很喜欢阳光的味道。
现在无论在哪里,我也不会忘记我曾经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和对农民、农村的深厚感情。
虽然我没有蒋捷那样很复杂的心情,也不可能像季羡林那样把自己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我同样知道下雨时,我会为麦苗感到高兴,也会为棉花感到忧虑。
这就是雨,这就是听雨。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
听雨读后感5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
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
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
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
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
雨水不断侵入水面。
躁动。
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
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
雨敲响船舷的木板。
“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
雨水不断淋湿羽毛。
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
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
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
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
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
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
听雨读后感6
春雨,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诗人也对她多有之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就是千古名句。
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更是如此。
季羡林先生通过大旱之中的一场春雨,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文章最后,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
雨,我从小到大见过无数次了。
小时候,在雨中奔跑、嬉戏,快乐无穷;当然,也有一次,因为雨下得太突然,被淋了个措手不及,没几天,就冻感冒了。
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对雨的厌烦之情,偶尔还会因为突然下雨高兴一回。
读了《听雨》。
我又想明白了许多。
在中国,听雨的人从来不在少数,但能听出雨意的人,大多数都是对尘世有所感悟的人。
点点雨声中,却不知包含了多少、留恋。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雨纷纷”三个字,正衬托着“欲断魂”,从字句上也能看出作者心中的凄凉。
而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寓意则是相反。
季羡林老先生开始的兴奋是为了这大旱中,终于下起了雨!雨,能够使农作物生长的更迅速,更是季羡林老先生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雨,对人有时也是一种回忆,如说是听雨,倒不如说是用心观雨,听雨声在心中回响,世间万理,皆在心中。
雨在心中,心何尝不在雨中?
听雨读后感7
春雨,像春天的使者,它的到来,让万物恢复了生机。
小草更绿了,花儿更红了。
它如烟雾,轻飘飘地,让大家爱上了它。
当我读完季羡林先生所着的《清塘荷韵》中《听雨》后,使我对雨又有了一次深切地感受。
听雨,在季羡林先生眼里,是一种享受。
他爱听雨滴敲打铁皮的声音,如在文中所说“听到头顶的雨滴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心里
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
我国的许多诗人在听雨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大诗篇。
拿我们最熟悉的大诗圣来说,他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早已家喻户晓。
听雨,能让人的`心情喜悦。
它不但能给作家提供一些好的素材,而且,能让你在听雨的途中感受一下的洗礼,能让你体悟到受用终生的真谛。
可是,季羡林先生听那连绵的雨声,不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心情喜悦。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正和干旱抗击的麦苗,在接受完春雨的洗礼之后。
能够更加茁壮的成长。
春雨贵如油。
即使是一场小雨,也会让农民兴奋的,季老先生没有把自己当成城里人,虽然自幼没干过几天活,但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农民,血管里淌着农民的血。
因此,他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
当下着春雨时,他喜欢上了听雨。
他希望春雨能让农民有个大丰收。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雨。
季先生也希望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更加生气了。
季老先生爱听雨,也是为了让大自然多一点生机。
活泼。
他爱大自然,爱看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爱看绿叶在吸收甜蜜的雨滴;花儿在春雨过后展开了笑容。
听雨读后感8
在中华情节目中,听任志宏读这首词,任老师的声音真可谓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品味之余,心灵再受震撼,年少时便已成诵的词竟然有了新的韵味,时过境迁,现在读来,心境全然不同。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
促的书。
一个昏字,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听雨的三个场景,便是人的完整的一生。
听雨僧庐下的场景,令我记起了刘禹锡的《代悲白头翁》。
人至暮年,回首前尘往事,心境大抵都是这样的。
今日小雨飘零,心中悲苦,是有此感!
听雨读后感9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这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
蒋捷是南宋末年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
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郁郁寡欢,退隐江湖,栖息于太湖中的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
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劫,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有道是“物感于心,情发于衷”。
蒋捷以敏锐的艺术触觉,深入到每个事物、每种境遇难以触摸的地步。
到老来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
的蒋捷,从伴随人一生始终的风雨中,提炼了“听雨”这一典型情景,融为富有韵味的诗境--就那么几十个字,三次听雨,概括了人的一生境界:青春的张扬和激情、中年的奔波与流落、晚年的凄苦与无奈。
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
尤其是到最后僧庐下听雨,寥寥“一任”二字,便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写到了无法言说的极致。
人生的境界如此纯美,而这种境界只属于敏感的心灵。
它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体验,犹如月光、花香和清新的空气,弥漫在人生的旅途中。
悲欢离合是人生永远的主题,恩怨情仇是人生永恒的旋律。
因为有遗憾,我们才追求完美;因为有苦难,我们才;因为有离去,我们才眷恋尘世。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疯狂归于平静,万事终成云烟,“从容走过”便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听雨读后感10
雨,万物之本。
它在自然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了它,才有林立的树木,甘甜的溪水,洁白的稻米。
一片美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诱人。
但是在细雨的洗礼中,更加无比秀美。
抬头看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矗立在雨中,显得更加苍劲有力,直立挺拔。
比在炽热的阳光下显得奄奄一息要美的多得多。
仔细去观察与品位,你会从中发现独特的乐趣。
雨对于农民来说更加价值连城,他们的辛劳全靠这支撑着,雨的多少决定着他们收获的多少。
雨少了,土地干裂,麦苗因此不可生存。
而凡事都有两面性,雨多了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即使是这样,缺了雨也是完全不行的。
拿今年南方的大旱来说,就是因缺雨而导致的,致使土地大面值干旱,粮食作物干死,前几天下了一场暴雨,南方形式立即又由大旱转为大涝。
真让人又喜又气,眼看着旱情减轻,却又带来了大涝。
当然雨的性质终究是好的,它为人类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自然界也是不可缺少的。
听着雨哗哗的下,它冲走我心中的烦闷,洗净我脑中的忧愁,给我带来崭新的一刻,是我此刻觉得人生如此美好,生活无比的充实。
春雨的无私,更值得令人佩服,当初升的树芽需要那雨水的灌溉时,春雨就会毫无保留的用自己去滋润那嫩绿的幼苗,而幼苗对它的回报就是努力的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竭尽全力的活下去。
春雨,为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又添了这充满绿色与希望的一笔。
朋友们,不要只关注那阳光明媚的白天,时而也看看这细雨绵绵早晨,去欣赏雨中那独特的韵味!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