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年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安徽省历史高三上学期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次战役中()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哪次战役中。

选项A,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孙膑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最终大败魏军,与“围魏救赵”无关,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率领齐军直捣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在桂陵地区以逸待劳地歼灭魏军,取得胜利,这一战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故选项B正确。

选项C,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与“围魏救赵”无关,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与“围魏救赵”无关,故选项D错误。

2、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人民”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主构成,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这说明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人民主权
C. 民主范围狭小
D. 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选项A,轮番而治是指雅典的官职由公民轮流担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选项B,人民主权是指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最终拥有者,人民主权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国家主权,即国家主权的归属问题,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的主体范围狭小,故排除。

选项C,材料“人民”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主构成,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说明雅典民主制范围狭小,故正确。

选项D,雅典民主制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能够体现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 男子普遍留长辫
B. 妇女裹足之风盛行
C. 人们穿西装、吃西餐
D. 人们以穿长袍马褂为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

选项A,男子普遍留长辫是清朝时期的习俗,到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剪辫令,强制男子剪去辫子,故选项A与史实不符,排除。

选项B,妇女裹足之风盛行主要是在清朝时期,民国政府颁布禁缠足令,故选项B 与史实不符,排除。

选项C,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民国初年,人们开始接受西方的服饰和饮食习惯,穿西装、吃西餐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项C正确。

选项D,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饰,并不能体现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项D排除。

4、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普遍地盛行非身份性的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契约租佃方式”。

这一时期是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选项A,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允许土地买卖,贵族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分赐给士,士以下便是农民,农民要向上一级贵族缴纳贡物,没有租佃关系,故选项A排除。

选项B,秦朝时期,土地制度主要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但秦朝时间较短,且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秦朝时期存在“非身份性的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契约租佃方式”,故选项B 排除。

选项C,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土地政策较为宽松,但汉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失去土地,但并未形成普遍的租佃关系,故选项C排除。

选项D,宋朝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后,与地主签订契约,成为佃农,向地主交租,形成了“非身份性的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契约租佃方式”,故选项D正确。

5、关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 私营手工业规模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
D. 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由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冲击,逐渐衰落,A项表述错误;私营手工业规模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后期,B项表述错误;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C项正确;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材料只是涉及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项与材料不符。

6、唐朝时期,科举制得以创立并逐步完善。

科举制的实施
A.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杜绝了用人上的腐败
D. 解决了社会上的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A项正确;科举制选拔的官员文化素质较高,但是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但是并不能杜绝用人上的腐败,C项表述错误;科举制与解决社会上的贫富分化无关,D项错误。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观点,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该观点与顾炎武的哪一主张最为吻合
A. 经世致用''
B.众治’’
C. 循天下之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A
解析: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它引导当时的学者面向社会现实,注重研究实际问题,本题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说,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它要求人们关心时政,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众治''意为让众人来治理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循天下之公’‘即遵循天下为公的原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题目材料中的观点,而不是顾炎武的主张,故D项错误。

8、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钱每十斤,低银一钱六分,方成上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铸币的铜料中往往会掺入其他金属,使铸币在流通过程中耐磨,不易破碎,如果掺入十分之一的银,铸成的铜钱质量上乘。

这反映了
A.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 货币购买力不断提高
C.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铸币的铜料中往往会掺入其他金属,使铸币在流通过程中耐磨,不易破碎,如果掺入十分之一的银,铸成的铜钱质量上乘’’可知,这体现了古代货币铸造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古代铸币的技术,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故D项错误。

9、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关于俄国十月革命说法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A,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C,俄国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新的道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D,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10、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

在严峻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
A. 颁布了《告全俄罗斯人民书》
B.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D.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选项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全俄罗斯人民书》,宣布俄国已不再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而是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这主要是宣布了革命的胜利和政权的性质,并未针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采取具体措施,故排除选项A。

选项B,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为巩固政权服务,故选项B正确。

选项C,《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

它们分别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和平以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这两项措施虽然重要,但并未直接针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故排除选项C。

选项D,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探索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中实行的经济政策。

它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但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晚于题目中提到的“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的时间背景,故排除选项D。

11、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应举,除进士科外,还要考杂文,杂文以诗赋为主。

这表明唐朝的科举考试
A. 选拔标准更加严格
B.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 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D.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的影响。

选项A,唐朝科举制的主要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杂文以诗赋为主只是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说明选拔标准更加严格,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B,虽然诗赋的考察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的作用,故选项B与材料主旨不符。

选项C,唐朝科举考试中诗赋的考察,激发了读书人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D,科举制本身具有扩大官员来源范围的作用,但材料中并未提及科举制在官员来源方面的变化,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

12、清前期,皇帝常通过御门听政和乾清门听政来与大臣讨论政事,这些听政方式有固定的时间和程序,但也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这表明清代前期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皇权行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C. 君臣关系相对平等
D. 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制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皇权行使的特点。

选项A,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而非御门听政和乾清门听政的方式,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B,材料中提到“御门听政和乾清门听政来与大臣讨论政事,这些听政方式有固定的时间和程序,但也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这体现了皇权在行使过程中既有一定的制度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相符。

选项C,在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
是君主的臣子,故选项C表述错误。

选项D,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大臣并不能制约君主的权力,故选项D表述错误。

13、在中国历史上,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是哪个朝代?
A. 魏朝
B. 西晋
C. 东晋
D. 南北朝
【答案】B. 西晋
【解析】西晋由司马炎建立,在公元266年取代魏朝,并最终于280年灭吴,统一了中国,从而结束了自汉末以来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14、唐朝科举制度中,“进士”主要考察的内容是什么?
A. 武艺
B. 儒学经典
C. 诗赋
D. 法律知识
【答案】C. 诗赋
【解析】唐代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为尊贵,考试内容侧重于诗赋,这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

通过进士科考取功名的人才往往能够担任较高官职。

15、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技艺水平
B. 私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D. 私营手工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以来有较大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叙述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A,官营手工业是指政府直接经营的手工业,其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仅供官府
和皇室使用,不进入市场流通。

由于有政府的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的支持,官营手工业通常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技艺水平。

故选项A正确。

选项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私营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与选项B的表述一致。

故选项B正确。

选项C,家庭手工业,又称农户手工业或农民家庭手工业,是农民以自己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为满足自身消费和交纳赋税而从事的一种小规模的非商品性手工业生产。

其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但并非全部用于交纳赋税,也有部分可能进入市场流通。

因此,选项C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选项D,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并在唐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选项D的表述一致。

故选项D正确。

1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A. 造纸术和印刷术
B. 造纸术和指南针
C. 火药和印刷术
D. 指南针和火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选项A,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它们对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纸张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则使得书籍可以大量复制,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造纸术确实对文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指南针主要是用于航海和地理探险,对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相对较小。

故选项B错误。

选项C,火药主要用于军事和爆破,对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不大。

印刷术虽然对文化有推动作用,但火药与印刷术的组合并不足以全面体现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故选项C错误。

选项D,指南针和火药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但它们对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相对较小。

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和地理探险,而火药则主要用于军事和爆破。

故选项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频繁发动侵略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但这一体系下埋藏着深刻的危机。

材料二:二战后,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和苏联的崛起,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走向对立,形成了两极格局。

在这一格局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则加强了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世界局势长期紧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

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为战后世界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

然而,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的,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两极格局的形成。

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局部冲突不断。

同时,两极格局也促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这种格局的长期存在也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解析: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可以从材料一中的“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等表述中得出。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了战争。

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但它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的基础上,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可以从材料二中的“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走向对立,形成了两极格局”等表述中得出。

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同时,两极格局也促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这种格局的长期存在也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经义理解和文学才华。

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朝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考试内容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进行考试,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使得许多有才华的贫寒子弟难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主要弊端。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答案:
(1)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包括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经义理解和文学才华;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影响在于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科举制度也打破
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2)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主要弊端在于其考试内容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形式僵化,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使得许多有才华的贫寒子弟难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弊端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等,这些弊端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也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看待科举制度时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影响,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三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

唐太宗时,以三省长官及品级稍低的官员“参议朝政”,是谓政事堂,成为三省宰相议政的重要场所。

政事堂由门下省移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共同行使宰相的权力。

宰相议政的固定化、制度化,使宰相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三省分掌宰相权力,三省长官之间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从而加强了皇权。

材料二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内阁大学士无决策权,只有“票拟”权,即代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答。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
替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之权,被称为“辅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场所固定化、制度化。

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2)特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官员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固定职掌和权力。

解析:
(1)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具有多个特点。

首先,三省长官共同担任宰相职务,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这体现了权力的分散与共享。

其次,三省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互相牵制和监督,这有助于防止某一部门权力过大,保持政治稳定。

此外,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场所也实现了固定化、制度化,使得政治决策更加规范有序。

这些特点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另一方面,三省分工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2)明朝内阁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这意味着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都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

其次,内阁官员的职权大小也完全依皇帝旨意而定,没有固定的职掌和权力。

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内阁在政治上缺乏独立性和稳定性,但也为皇帝提供了更加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