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研究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
维品质的培养,当前的语文教材也十分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蕴含的思辨性因素及开展思辨阅读的方法,选
择适合学生的思辨阅读路径,让学生将思辨性活动有机融入阅读活动中,使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思辨水平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跟随时代的步伐,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学生的阅读技
能对学习语文非常重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目标的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要
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积极表达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
学规划,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一、思辨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部分教师有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辨意识,
但大部分教师还是用传统的知识条例讲授课文。
并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受制于权
威和升学的压力,教学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对课文的解读来源,大部分依据教辅、教材等资料,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存在不够深入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文
本的讲解也是较为单一浅表,教条化。
同时,受制于教师的权威,以及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受限,缺少向教师提出
问题以及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的能力。
除此之外,很多课文都是经过删减,或是
选取整本书中的经典片段,仅阅读课文内容,学生思辨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思辨能力提升空间有限。
而在少部分注重思辨性阅读的教师中,有时也难免解读脱离文本,出现误解,或是认为《背影》中的父亲违背交通规则,或是认为愚公有点自私,没有考虑后
代等过度解读,这些看似细读,实际是针对局部大做文章,脱离课文整体,忽视
了文本真正的内涵。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一)运用对话教学,培养思辨意识
与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相比,思辨性阅读教学更为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这
也就意味着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
习惯,引导其进行问题探究。
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凸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在综合分析语文阅读教学实际
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教学,以便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使其能够多角度
的分析问题,从而最终形成思辨意识。
比如说当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地使学生把握
文章的主旨,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粗略阅读文章,并抛出如下问题:
这篇文章作者是为了追忆刘和珍还是为了歌颂爱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而后学生
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看法相同的学生划分到一组,使
持有不同观点的两组同学进行辩论,以便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对
刘和珍的怀念以及对爱国精神的讴歌。
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延伸文章的
中心思想,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作者,你将做什么?如果你是刘和珍,你会对作
者说什么呢?等到学生发表完言论后,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完成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
这样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
思辨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根基。
(二)开展纵横比较,引发多角度思考
要想确保学生可以在思辨阅读方面的实际学习中,引发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对此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延伸文本内容,进行纵横比较,发现不同文本之间存
在的共性与异性,从而进一步打开学生在思辨阅读方面的思维。
如在进行部编版新教材语文高一下册《烛之武退秦师》的实际教学时,可以
让学生基于本文内容进行纵向比较,感知人物形象在整体文本发展中展示出的变化,如烛之武“夜缒而出”,能够看出烛之武的勇士形象,烛之武在秦王分离秦
晋关系的唇舌之功,能够看出烛之武的辩士形象。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即与其他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如与“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东周列国志》)进行比较,能更深入理解烛之武作为一个普
通人为国担当的可贵精神。
还可通过文中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与晋文公的
有“礼”,以及秦与郑人盟的做法,进行比较思考,引导学生对春秋时的军事外
交行为准则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可以将深入挖掘文
本与拓宽阅读视野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从纵向与横向多角度进行比较思考,提
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完善读写结合,保障思辨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分析评论能力,就必须要打破“为阅读而阅读”的形式阅读观,实施读写
结合的教学策略。
将思考、细读过程中的吸收,以文字的形式倾吐出来,这个观
点书面化的过程也就是对思维再整理的过程。
它既保障了思辨阅读的效率,也增
进了高中生的评论写作水平。
而二者又形成一个整体,以合力推动学生思维灵活性、独创性的发展。
在思辨性读写开展之初,面对评论意识较低、评论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可
以直接给出导向性问题,以问题本身和问题的要求帮助学生的思维和评论走向深入,开始对文章进行有效细读并思考评论。
例如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时,教师可以设计“你怎么看待孔子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治国之道?”或者“讲讲你认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阐
述自己的细读观点,并写下自己的态度。
随着思辨读写教学的逐渐开展,教师可
以适当“放手”,指导学生使用批注点评法。
这一方法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特有的
形式,学者们通常以眉批、旁批、夹批、圈点等方式将评论附在作品后。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也可参考古人的评点法,充分利用教材文章旁的“留白处”,对阅读的文章进行随文批注或摘抄点评,内容或可倾吐情感、或可理性质疑、或可补充评论,等等。
而老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那些零碎的、易消失的灵感,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评论写作增进阅读的深度,增强思辨的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思辨性阅读的开展能够为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实践注入新的力量,带来新的思考。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从思辨性阅读课堂中找到实现能力提升和飞跃的突破点,并将思辨性阅读作为未来的阅读发展方向,不断深化自身对于思辨性阅读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10):25-27.
[2] 刘恩银.谈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 2021(1):0161-0161.
[3] 陈尔杰.统编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综论[J].语文教学通讯, 202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