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2018年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
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

(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景物的角度,就是考查描写方法,它包括正面描写、侧面
描写、感官角度等,答题要素是手法和运用分析以及效果。

分别找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和本诗中描写塞外景物的句子,比较鉴赏,分析本诗的手法及效果。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
所得。

【评分标准】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根据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可知是一首留别诗,往往以表达离愁别绪为主题。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先是肯定了报国,“私向梦中归”则道出思乡之情。

第二问,尾联既是对全诗的总结,爱国之情又节制了感情的抒发。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评分标准】每问3分。

二、(2015·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
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
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进行分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
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
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乐趣与几分生机,故没
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
显得非常自然。

【评分标准】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其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

本诗后两联通过赋诗、喝酒、拂官帽、拭朝簪等细节表达丰富情感,表达了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借酒浇愁的悲愤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颈联“禅
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
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是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基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评分标准】答出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的,给3分;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技巧。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
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
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

“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
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
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
的迷惘。

【评分标准】能分别解释出字的本义各得1分,联系诗歌主旨,点出诗人情感各
得1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以题中两句为主,结合上下文
尤其是注释中的“爱国词人”一语进行分析。

“起舞闻鸡”是用典,“酒未醒”
体现的是报国无门。

“潮落秋江冷”是写景,环境的冷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
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评分标准】指出用典及寓情于景两种手法,各得1分,明确词人的情感各得1分。

答壮志未酬、不得志、忠心爱国等也可得分。

【规律方法】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常规方法有观标题、联作者、找诗眼、
借注释、知流派等。

答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明位置。

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外,语言片段在诗(词)
中都有个位置。

如尾句(联)一般是全诗(词)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
句(联)就把握了全诗(词)。

二是品关键词。

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隐性关键
词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都应引起重视。

四、(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分)
答: 【解析】首先分析“软”字在诗句中的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景物的表达效果。

“软”字是使动用法,要点出它的双关意义。

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
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及语言理解能力。

审题时注意要“结合全诗”来分析,逐联翻译。

另外,注意要紧扣“过”字,突显景物变化的特点,即“移步换景”。

答案:“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

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

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评分标准】解释1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

五、(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答: 【解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起句就说“闲”,说明心情不错;“到君居处”是说新居落成了;三四两句是写朋友新居周围环境,有水有山,所以说景色优美;五六两句是说栽松树种芍药,说明品味不俗;最后“莫言”可见关系之密切,“堆案”暗示都好读书。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评分标准】应在诗句的基础上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点1分,答出4点即得满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

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类题解答时所用术语(也可结合写景散文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推测有铺陈描写、移步换景等;最后考虑艺术手法,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等。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评分标准】应依次作答,所写景物——所用手法。

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感情的鉴赏能力。

鉴赏感情,要由表及里,深入到本质。

本诗的感情看似旷达,实则别有深意,这一点必须要勘破。

如“莫言”“认得”
等词语就要认真揣摩其含义。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评分标准】应逐条归纳。

前一句是恭维、赞美且羡慕,后一句是认同。

六、(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
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
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

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

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评分标准】共6个要点,答4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1分。

分别紧扣意象:满楼、柴扉、江波、绮席、空山、疏星。

【规律方法】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答题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形象含意、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最后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
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

想到遥远的家乡
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
浴着这美好的月光。

点明故乡的松树、桂花为虚写,而眼前的清辉为实写;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的同时,抓住关键词“故园”,点明其表达效果:表达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
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评分标准】共4分,概括实写在文中的体现得1分,概括虚写在文中的体现得
1分,概括其表达效果得2分。

七、(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抓住第二联的关键词“风”“叶”“露”“虫”,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天夜间的画面,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风林”“叶下”“露草”“虫鸣”等关键词,以声衬静,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氛围。

答案:(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评分标准】准确理解上句和下句的意思,各得1分,写出全联的意境,得1分。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思想感情要联系背景,调
动积累,知人论世,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三、四两联作者走笔抒怀,
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
边防重地,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

体现了作者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
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评分标准】整体写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得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得2分。


思对即可。

八、(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
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
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
(1)
(2)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那么你写
的诗句一句要体现“浔阳”,一句要体现“月色”。

然后回想《琵琶行》中有“浔阳”和体现“月色”的诗句,写出两句即可。

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评分标准】两句诗句,必须一句体现“浔阳”,一句体现“月色”,写对1句
得1分。

如果写的两句都体现“浔阳”或“月色”,只得1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描写的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抓住上片关键的“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
无穷、旧谱与新声”不难看出这是对乐曲的描写,是直接描写。

抓住下片关键
句“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也不难看出这是从听者的角度,由听者的联想来衬托音乐之美,属于间接描写。

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
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九、(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
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①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春江花月夜
【知识拓展】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
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

创作此诗,虽说也是沿袭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
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
之上。

(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

“城郭”一
词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转折的作用,它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
景物。

“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
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

张若虚的诗,一开始诗人神思飞跃,接下来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
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说,个人的生命
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评分标准】对诗句的分析,每一句要求有手法,有情感并且分析正确,手法、情感、分析各得2分。

十、(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描绘的景象,需结合原诗,逐句分析。

首联写雨过天晴,地面干净;颔联写紫烟逐渐散去,风和日丽;颈联写花湿、柳绿。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格式的协调一致。

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评分标准】每种景象各0.5分,写出四种得满分。

可不拘泥所给答案,只要有干净、烟散、雨过天晴、红花、柳色等关键词即可给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名称,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首先考虑对仗,因为诗歌一般都讲究对仗。

其次考虑其他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飞”“匀”是视觉,“香”是嗅觉,“湿”是触觉。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
“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评分标准】答出艺术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

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解析】分析诗人情感需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即描绘的景象及对待景象的态度。

诗人是去访友,看到的是雨后天晴的明媚景象,体现了心情的愉悦。

尾联“痛饮”“闲人”等词也容易判断诗人的喜悦之情。

答案: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评分标准】答出“喜悦”“欢乐”等关键词给2分,能简要分析给1分。

十一、(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醉 翁 操【1】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
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
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

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
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