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稳练基础
1、【2018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注)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注释: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一二句,运用对偶句,写柳色和柳姿,“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中的“翠色",是指柳树的颜色.
B.一个“连"字,表明了柳色的苍翠欲滴和柳枝已经与水岸相接的低垂姿态,草木枯黄的秋天,水岸让人感觉心里空落.
C.颔联三四句,写柳影和落花。
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迷蒙的江边烟柳图:翠色连岸,柳烟远楼,影铺水面,花落人头.
D.颈联五六句,写柳根、柳枝,用语清新明快,柳柳树老根溃烂成窟,反而成了鱼儿的避难所,勾勒了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
E.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多句写柳,视角敏锐,画面精致,笔锋老到,情真意切,引人赞叹。
【答案】B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2)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诗一向被评论为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请结合全诗,赏析本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第一问:本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因身世处境的不幸而感觉到的身心的疲惫与惊惧忧愁。
第二问:①诗歌一到七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2018届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阅读下面这
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偶成陆游
放臣不复望修门①,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②形胜宁终弃,③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①修门:战国时楚国郢都城门。
②河潼:指黄河、潼关,意即中原地带。
③周汉规模:指历史上周朝、汉朝立国的规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突兀,读来自有一股愤然不平之气扑面而来.其实这对陆游来说,是蓄之也久,其发也烈。
第二句中的“江头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
也于景色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伏笔。
B.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乎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中感到些许的喜悦。
C.颈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作者认为周汉两朝都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南宋朝廷对此应当认真思索.D.开篇“不复望修门”,写失望之深,而结尾又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雁,于矛盾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E.这首诗先叙事,再议论,最后状景抒情,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而又报效无门的痛苦之情。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乎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中感到些许的喜悦"说法错误,第三句的意思是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
C项,“颈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说法错误,应是反问,而非设问。
故选BC。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①贬谪之恨,贬逐之愁。
“放臣不复望修门”透露出贬谪之愁恨。
而“黄叶村"点出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表达出一种无奈之情。
②恢复中原的关切之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颈联突出了河潼的战略地位,
表达了对当权者恢复中原的期待。
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间大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
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
3、【2018届北京大学附中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A)】阅读
下面这首宋诗,完下列小题。
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①.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
(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答案】“春愁”指漂泊之愁、思乡之愁。
写“愁”有体积,可以用斛计量,这样写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词语的手法和作用的题目,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客里"确定“愁”的内容,结合“万斛量”分析写的角度,最后分析效果“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答案】杜宇即子规,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
用子规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答题时注意和诗歌的主旨联系。
4、【2018届河北唐山一中高三强化提升考试(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贼平后宋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宋人北归,一个“独”字抒写出友人得归,自己却不能还乡的痛苦.
B.颔联中“旧国见青山”是说友人回到故乡,见到故园一切未变,让友人颇感欣慰。
C.颈联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
D.尾联写友人归途中的感受,“寒禽"“衰草”面露愁颜,表现了友人内心的愁苦。
E.本诗紧扣乱离主题,由乱起南来,到乱平北还,到劫后的荒败之景,环环相扣.
【答案】BD
【解析】B项,“见到故园一切未变,让友人颇感欣慰”不正确,“见青山”
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满眼残破,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
D项,“‘寒禽’‘衰草’面露愁颜"不正确,尾联中面露愁颜的是友人。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
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
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
(2)本诗的颔联最为人称赏,在全诗的章法结构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①承接首联。
“他乡生白发”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写世乱离乡,白发渐生;“旧国见青山”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想象时清归乡所见。
②由实入虚,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
“见青山”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
败的景象,这样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乱后荒败的景象的描写,并由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点睛:本题考查诗句“章法结构”上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达主旨、情感的作用。
本题所考查句子是诗歌的颔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5、【2018届山东师大附中第八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①更仇香②。
【注】①梅福:汉代正统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
②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
他做王涣主簿,也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
后来被称为方正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期望.
B.首句点明考试时间定在当年秋季,备考时间已经不多;次句希望儿子们抓紧时间,一目十行,提高效率。
C.第五、六句告诫儿子们,作为“三公”的后代,如果不努力读书,也只能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毫无用处。
D.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
E.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吏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从严要求自己,做正直敢言的好官。
【答案】B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2)请从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表达技巧:化用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灵活巧妙情感抒发:勉励孩子们要学习孔子刻苦读书的精神,告诫他们只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来.看似言短,其实情深,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深情。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题干中给出明确的要求“从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抒发”的角度分析赏析颔联,句中“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从手法看“绝编”“下笔定成章”化用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灵活巧妙;从情感抒发的角度看,勉励孩子们要学习孔子刻苦读书的精神,告诫他们只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来。
点睛: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6、【2018届山西孝义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①
赵佶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②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③。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有时不做.
【注】①此词为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在途中所写。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③蕊珠宫女:指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三句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形象描写。
花瓣好似一叠叠洁白的缣绸,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
B.“新样"三句,将杏花比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散发出香味,胜过蕊珠宫女。
C.“易得凋零"句,写杏花虽美却柔弱,易受风雨摧残过早凋零,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杏花的深切同情和惜春之感。
D.院落凄凉冷寂,由此想到国土沦丧,又有多少这样的庭院,人去楼空,徒留花开花落,诗人即景生情,悲从中来.
E.“愁苦”为全词诗眼,一语双关,由上片过渡到下片,将景物和人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离恨.
【答案】CD
(2)下片抒写离恨哀情,一波三折,哀婉欲绝,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①下片词且问且叹,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万般感慨、离恨重重,一波三折,哀婉欲绝。
②因见双燕穿花,想凭寄重重离恨,燕子却不会人语,忧愁无所寄托。
③天遥地远,望不见故宫,昔日帝王今日却成被押解的囚徒,令人更愁。
④只有梦里思量,梦却空虚无据,愁上加愁。
⑤近来连梦都不做,江山渐远,前途堪忧,哀怨凄绝。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要求回答“一波三折,哀婉欲绝”,注意抓住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缘由即可,主要抓住“见双燕穿花”“望不见故宫”“只有梦里思量”“连梦都不做”等事件分析“一位亡国之君的万般感慨、离恨重重”。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熟练提升
1、【2018届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
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故选BC。
(2)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
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
②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
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 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
【解析】题干是“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题目已经给
2、【2018届湖北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
面各题。
木兰花慢
【元】张弘范①
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
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
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睛。
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声③,天际暮烟冥。
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①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
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
后被起用,率兵灭宋。
②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③饭牛:喂牛。
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
“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
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
C.“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休"一“莫”,写得乐观开朗。
D.词的结尾提到“青春富贵”,表明此时作者虽然已经决定弃功名而隐居了,但对当年的春风得意仍难以忘怀.
E.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了张弘范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答案】B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词中没有“悔恨",而且下文也表达了要有所作为的意愿。
D.词中说的是“谁忆青春富贵”,是反问,表明不看重富贵:而且从全词看,作者并未决定“隐居”。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答案】①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
②对国家、人民的关心。
“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海苍生"指百姓,作者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
③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
“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表明作者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富贵,用反间,表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
3、【2018届黑龙江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A项,“七绝”应为“七律";D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题干是“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
是从外在的表现和从内在的精神塑造诗人的形象的,可以从这两方面分点回答.
4、【2018届湖南永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
题。
赠裴十迪
王维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①,敢告将农时。
【注】①指还归时需带的手杖等行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点明写作缘由,“日夕”语出陶潜诗“山气日夕佳”,夕阳西下,风景独好,诗人情不自禁想邀朋友一起赋诗。
B.三四句着“望”“支”二字,写出诗人观景之姿态;“澹然"一词则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情.
C.五六句写春风轻拂,惊醒百草,篱笆之中,兰蕙丛生.两句以静写动,赋予春景以生机与活力。
D.傍晚时分田家走家串户,来到诗人那儿闲聊,与诗人“把酒话桑麻”,说明诗人已完全融入田园生活.
E.这首诗语言清新素雅,朴实醇厚,写景真切自然,融情于景,表现诗人醉心自然、乐归田园的情怀。
【答案】C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2)苏东坡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是鲜明的,诗人通过描绘出一幅幅动静结合、色彩相衬、意境优美的田园春景图画,表现出醉心田园、恬淡自在的意兴和情怀。
①凝望长空图。
诗人支颐凝望远空,恬淡自在。
②春草兰蕙图。
春风徐徐,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