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_设施增效_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3年4期|
>>
>
德阳市旌阳区
一、建好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实现行业管理数据化旌阳区以数据为核心,充分整合涉农数据,建设“旌阳区数字三农管理平台”,围绕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民服务,建设应用土地安全利用监管等8大管理系统。
一是“一图”支撑强整合。
整合国土“三调”、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等数据,对全区70.76万亩农用地、1787家新型经营主体等“三农”数据实时上图,实现“一图看所有”。
二是“一码”串联强监管。
对全区42.9万亩耕地、41.4万个地块统一编码,赋予每个地块“数字身份证”,关联经营主体、土地权属变更等信息,实现“一地一码一档”。
三是“一体”运用强联动。
创建“六步工作法”,实现区、镇、村、组、经营主体五级联动、协同作战,形成“区级大屏看、部门镇街中屏管、村组经营主体小屏干”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新模式,有效促进耕地管控由“静态管”变“动态管”、“被动管”变“主动管”、“粗放管”变“精准管”。
二、建全全过程服务物联网,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化旌阳区以应用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将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和数字化传感设备有效串联,构建全过程服务物联网,助推乡村管理智慧化、农业生产精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
一是全过程监管保质量。
在德阳东升农场,对1000余亩优质绿色蔬菜建立电子身份档案,一码溯源生产主体、农事操作、地块身份、土壤环境、产品认证、监管检查等生产过程信息。
消费者可扫码直达田间地头,获取蔬菜种植全过程信息。
有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品牌溢价。
2022年,农场实现每亩增收2000元。
二是全过程控制增效益。
在“旌耘粮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00亩土地,建设智能监控、土壤重金属、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设施设备,实时在线获取粮油(水稻、油菜、小麦等)生长全过程数据,运用远程智能化控制技术,促进土壤改良和精准灌溉、施肥、用药,实现节本增效。
2022年,园区单亩节水10%、节肥15%、综合成本下降200余元、增产10%。
三是智慧化管理促增收。
在“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园区,建设5G 无人农场,采用5G 通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无人农机、智能灌溉、土壤监测、微型气象、视频监控、绿色防虫等应用,建立丘区粮油、果蔬智慧生产场景。
2022年,园区增产15%,园区内农民户均增收500元。
三、建好全产业周期区块链,推动产品经营网络化旌阳区以效益为目标,建设农业区块链双创中心,引入上海、杭州数字企业资源,以区块链技术为载体打造“旌阳链”。
一是培育数字化经营业态。
引入第三方服务业态,如直播、自媒体、代运营、设计、摄影、美工、客服、物流、仓储等,开展专业运作推广,为本地农旅、露营、餐饮等引流。
孵化30个主播25家网店。
二是强化数字化运营服务。
搭建面向上链企业、产品服务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为农产品渠道拓展、企业品牌推广等提供专业运营服务,助力农业快速发展。
上链运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05家、产品500多个,链上销售额达650万元。
变经营数据为信用资产,为经营主体提供链上贷款2笔共30万元。
三是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
以双创中心为载体,联合家庭农场联合会、省商贸校、工程学院、妇联、残联等合作,对新型职业农民、青年电商人才、特殊群体等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指导及空间,为农业智慧化、品牌化集聚人才资源。
完成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训8期、600余人次。
大邑县
一、实施“三大工程”,以数字赋能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一是实施数字技术研发工程。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2家科研院校及“吉时雨”科技公司合作,引入天府峨眉计划专家,研发建成大邑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精准化调度管理2个10万亩粮油产业园和12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
二是实施数字强基工程。
投入财政资金3600余万元,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天空地”农情监管设施建设,相继
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2023年7月14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在成都市大邑县召开全省数字农业暨设施农业现场推进会。
会上,德阳市旌阳区、大邑县、井研县分别作了发言交流。
本刊编辑整理了三地的数字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以展示出四川省当前数字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亮点。
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省数字农业暨设施农业现场推进会
建成1704个5G基站、527个物联网采集点、167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实现对全县32万亩耕地“一张图”数字化监管。
三是实施数字服务推广工程。
利用大邑数字农业服务平台,链结79家社会化服务主体、44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金融机构,集成提供农场、农资、作业、金融、销售五大服务,推动产业园区粮食生产年均节本增效超2000万元,该平台现已扩展服务至全国12省25市(州)493.8万亩耕地。
二、开展“四大行动”,以设施农业增效提升农产品稳产保供水平
一是开展现代种植提升行动。
改造提升节水灌溉、温室大棚果蔬基地3.6万亩,建成现代化育秧中心11家、农机合作社37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76%,获评国家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二是开展规模养殖场改造行动。
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0个,全县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47万头以上,禽蛋产量2.8万吨以上,满足全县自给并为成都平原农产品供应提供支持。
三是开展设施渔业提质行动。
建成标准化智能养殖渔场6家,西岭三文鱼远销京沪地区,海光食品的鳗鱼加工制品出口俄罗斯、日本等地。
四是开展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提能行动。
建成农产品冷藏(冷冻)保鲜设施库128座、粮食烘干中心26家,总库容增至1.78万吨,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100%。
三、抓实“线上+线下”应用,以农旅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抓实农产品营销。
建设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全链条开展数据采集,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源头追溯。
与抖音等深度合作,打响“安仁葡萄”“大邑麻羊”等10大国家地标产品品牌。
二是抓实农事科普。
建成向阳花农场等4家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打造农业主题公园等60余个新消费场景,吸引6.3万余名青少年参与农事科普体验。
大邑成功创建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
三是抓实乡村旅游。
全域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成118个精品林盘,11个林盘民宿获评携程五星级、14家入选2022年成都旅游民宿60强。
《四川省大邑县探索川西林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入选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面向全国推广。
井研县
一、政策驱动,着力农机装备提档升级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以争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目标,科学编制《井研县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对小型农用机械制造产业的支持。
目前,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
整合各类资金67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烘干中心3个和现代化育秧、暗化车间2个,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山地轨道运输车等项目。
目前,农产品日烘干能力达700余吨,每日育秧达2万盘,满足6万亩以上秧苗需求;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以上。
三是加强研发生产。
深化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并与企业签订《“1+N”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研发协议》,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投入2000万元研发新型机具。
目前,取得国家专利局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各类小型农业机械设备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套),占全省市场60%,2022年自营出口额达1900万美元。
二、科技赋能,着力农机装备智慧应用
一是打造数字指挥平台。
建成井研县农商互联集配中心,并与数联天下公司合作在西南地区率先建成“数字乡村大脑”平台,着力“互联网+农机作业”模式应用。
通过该指挥平台精准调度,全县灌溉总用水量降低50%、省肥30%、农药施用量减少25%、节省劳动力70%以上,年节约种植成本每亩达1000元。
二是打造信息服务平台。
将40余家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组织,以及600余台(套)农机设备纳入数字农业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管理,着力解决“有机无活”“有活无机”困境。
同时,向农户开放大数据平台手机终端App,提供土壤墒情探测等信息化服务,实现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质量可追溯。
三是打造农机监管平台。
建立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平台,适时发布农机操作规范、保养常识等内容,并提供咨询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及时解决农机使用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问题,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三、优化场景,着力农机装备实地推广
一是聚焦宜机化改造。
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将丘区破碎、零散的地块改造成适宜机具作业的较大地块,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目前,全县高标农田和五良融合基地占耕地面积的65%,耕地适度规模流转率接近40%,项目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100%。
二是聚焦新技术推广。
通过观摩会、培训会、演示推介会等活动,开展植保无人航空器、收割机等智能作业机械现场展示演示,引导农民主动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机具,并定期开展农机操作技能专项培训,累计培训农机手100余人次。
三是聚焦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支持,创新探索“全程保姆”“精准菜单”“田间银行”等多形式、多类型农业托管模式,为农户提供全链条生产服务。
目前,全县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80余家,年服务能力达60万亩次以上,服务产值达5亿元。
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