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导学案(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程设计
一、古诗引路,揭示课题
1、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
(秦→汉→唐)
二、诵读诗句,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品读诗句,体验感情
1、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赏读想象,依诗作画
1、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
3、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
胡马
阴山
三唐关塞飞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导学案第【2】篇〗
部编版语文《出塞》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
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
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简要拓展“互文”修辞手法。
)“万里长征人未还。
”——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
(师:诗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
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
板书:征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健在,绝不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提示:“但使”“飞将”“不教”“胡马”四词要翻译过来;师可视情况简要介绍阴山。
)
四、品词句,悟诗情。
师:读好古诗,知道了大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
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
那么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呢?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PPT 出示)
1.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引导品悟句一:(预设)
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质疑:可这“明月、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句一又绝妙在哪儿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时间久远。
)这一“秦”一“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来,明月变了吗?
(生:没有)边关变了吗?
(生:没有)变的是一批又一批守边的征人们呐!所以,诗人第一句的七个字是想告诉我们--(出示“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息。
”齐读)让我们读出句一的“历史久远”来。
(生齐读)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1、品悟句二师:诗人王昌龄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征人。
他关注的边关及征人是怎样的呢?(PPT出示图片,师讲解)(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预设)
生2:万里长征----离家万里,路途遥远。
(师补充:那时,从家
乡到边关,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别说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
生3:人未还----战争很残酷。
(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3.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师:人未还,心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月高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思亲)(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师描述画面,引导读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夫、父)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
(悲愤)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
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二两句。
(生齐读)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人和亲人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
看来,采用想象画面、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荐给大家!(二)品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面对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
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日子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
2.了解李广。
(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
(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
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师:此时,你想对无休止的战争说--(战争真残酷、征人伤亡很大……)
(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师:此时你相对朝廷说----(你们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们要派良将才能打胜仗啊……)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板书:忧国忧民盼和平)读出诗人满怀的期盼--(生读)
4.师:可怜的千百万征人们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战场伤亡咱认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当时将领的无能实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们,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没有国哪有家”!)请同学们牢记:无论何时何地,“有国才有家”!师:来,同学们,让我
们读出保家卫国的豪情----(齐读三四句)面对前来进犯的敌人,读出我们必胜的决心----—(再读三四句)
五、背诗文,颂经典。
1.颂诗人(PPT出示课文插图)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人王昌龄。
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无限哀叹----(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因他心系家国,所以呼喊----(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 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2.颂征人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万征人的代表。
他们虽九死一生、思乡思亲,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又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颂经典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用诵读向征人、诗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齐诵全诗。
)
六、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师:请坐。
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
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1.学法迁移(如果时间不足,把拓展学习引向课外。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的方法学会了《出塞》。
请看,我把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也带来了。
(PPT出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生自学,反馈。
师评价(善于学习;学以
致用,熟能生巧--建议把学法继续运用到自己搜集的边塞诗里。
)
2.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
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
(谢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导学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课件出示8)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
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
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课件出示11)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
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课件出示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1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
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