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确的一项是()
A.应和.(hè)粗犷.(guǎng)粼粼
..(lín)人迹罕.至(hàn)B.抖擞.(sǒu)坍.塌(tān)狭隘.(yì)翻来覆.去(fù)
C.尴尬.(gà)陋巷.(xiàng)曲肱.(gōng)拈.轻怕重(niān)
D.不愠.(yùn)倜傥.(tǎng)徘徊.(huí)咄咄
..逼人(duō)
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宵感慨人声鼎沸花团锦簇
B.严厉驾驶截然不同全神贯注
C.脊梁跨进浑为一谈人迹罕至
D.缠络暮名不求甚解废寝忘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班上同学来自全省各地,大家的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让英语老师们有些头疼。
B.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的孩子被老师扎针、喂不明药品,这样的事情真是骇人听闻。
.....
C.班会课上,主持人的提议深得人心,同学们都随声
..附和。
...
D.期末考试前的复习应该有科学的计划,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D.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5、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B.“我在开花!”它我们在笑。
C.我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报道,古长城现状堪忧,不少地段的长城淹没在杂草、乱石之中,甚至被人为损坏。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_______,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
A.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虽然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B.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是距今年代最近的长城
C.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D.明代长城虽然距今年代最近,但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④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⑥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论语》十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
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
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
感触地大加赞赏。
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
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
的文化价值。
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任重道远”。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军装
周海亮
①1937年。
南京。
②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
③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
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神色越来越悠闲。
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
④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命令。
(A)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
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
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
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子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本人的喊叫。
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合格的士兵。
⑤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军装。
他跟连长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去了。
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
连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
可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
⑥他跟连长说过三次。
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
连长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
他想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
他们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这么干。
……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
后来他们撤进了城,躲进那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
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可以散了——追上队伍,或者回家。
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
他用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绝望。
⑦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
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巴。
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子弹。
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尸体,尸体,尸体……他们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
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剩他一个。
⑧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
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全都失去了头颅;(B)有人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
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
⑨军装染上鲜血。
军装熠熠生辉。
军装五彩斑斓。
军装坚硬如铁。
军装躺在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尘土,或者化为青烟。
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有军装。
⑩他跑过去,泪飞如雨。
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
那是一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
他将军装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
他向火焰跪下,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军装跪下。
他说,我还是兵。
⑪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
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
一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
连日本人都愣住了,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
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
⑫枪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
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
⑬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
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出一套穿在身上。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⑥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⑧~⑪段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
1.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三十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只剩下
了他一个。
结局:日军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
2.插叙。
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出一套军装穿在身上的情节埋下伏笔。
3.示例:A 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个人比作“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精神品质。
4. (示例一)对比:将众多士兵与他对军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对军装和国土的热爱与崇敬,赞美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示例二)衬托:用日军发愣的表现衬托他的精神之伟大,甚至令敌人侧目。
2、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
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
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
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
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
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
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
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
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
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
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
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
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
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
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
我说,是啊,细水长流。
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
我说,妈活得比你累。
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
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
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
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
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
..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
在我们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我真想:单纯、乐观、坚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真挚的情谊,品尝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轻轻挥手,走向诗意的远方。
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内容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参考答案:
一
C
B
C
A
D
C
(1)①明月来相照②何人不起故园情③马上相逢无纸笔④草树知春不久归⑤惟解漫天作雪飞⑥赚得行人错喜欢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1.B
2.C
3.B
三
【答案】
1.“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
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
2.①内容上交待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
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
3.①“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
②“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4.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
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