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一)(6分)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5)《论语》十二章中向我们揭示了“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其中“左迁”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三)(1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
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⑤。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①俊才清称:才华出众和有好名声的人。

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③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④小时了了(liǎoliǎo):小时聪明。

了了:聪慧。

⑤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4.请根据上下文,推断【乙】文中两加点词“语”字的意思。

人以其(1)语.(2)语.之
(1)语:_______________(2)语:_______________
5.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6.《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分析语段二所属的门类,并阐明理由。

德行:指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

言语:指人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示例:【甲】文出自《方正》篇。

理由:陈太丘依约行事,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

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

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懂得“信”“礼”的重要性,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地指出父亲友人的错误,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他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所以选入《方正》篇中。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
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

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
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
..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7.请概括文中围绕“看花”所写的三个片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三个片段中面对“看花”这件事“我”的态度在逐渐地变化,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写出“我”出现这样态度的原因。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

B.“什么时候?”
C.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9.第⑦段结尾划线句中的“懂得”一词可否换为近义词“知道”,请说明理由。

10.母亲的用心良苦,当时的我并不能明白,直到母亲去世后我追悔莫及,文中有多处提及,请分析以下句
子中加点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A.可我却一直
..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
..没回来。

C.我没想到
....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
(二)(1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忆儿时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

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②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

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③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

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

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

他背着匣子,里面全是些新新旧旧的灯泡,贴几个钱,拿家里断了丝的跟他换新的。

到今天我还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

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说电唱机了!)提着胜利公司商标上那个狗听留声机的那种大喇叭。

我便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

母亲被搅不过,总会依了我。

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④“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⑤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

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和老妈子。

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便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这叫做“听蹭儿”。

我有时大大方方的全让他们进来;有时讨厌哪一个便推他出去,把大门砰地一关,好不威风!
⑥唱话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话匣子上,然后装上百代公司的唱片。

片子转动了,先是那两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早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的声音,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

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不过因为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片“洋人大笑”,还没唱呢,大家就笑起来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更笑得凶,乱哄哄的演出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⑦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多么有用的一块钱!),
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

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那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

⑧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

后来去熟了,胆子也大了,便找个题目──要两大枚(两个铜板)上厕所,溜出来到各处乱闯。

看.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谷兰》。

大戏场里,男女分座(包厢例外)。

有时观众在给“扔手巾把儿的”叫好,摆瓜子碟儿的,卖玉兰花的,卖糖果的,要茶钱的,穿来穿去,吵吵闹闹,有时或许赶上一位发脾气的观众老爷飞茶壶。

戏台上这边贴着戏报子,那边贴着“奉厅谕:禁止怪声叫好”的大字,但是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儿痒痒,非喊两声“好”不过瘾。

⑨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睡着了。

我不明白那时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许入睡,坐在她们(母亲或是老妈子)的身上,打着瞌睡,她们却时时摇动你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觉?母亲说,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⑩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

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

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11.围绕着儿时“热闹的生活”作者一共写了三件事,请概括这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唱话匣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依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②段划线句的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并解释理由。

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13.第③段中“我”在回忆“听唱话匣子”这件事之前,还详细地写了一些与唱话匣子无关的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的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14.第⑧段的划线句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动词“看”来描写自己在游艺园中看热闹的样子,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5.请结合全文内容,选出对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多少年后”将思绪从回忆拉到现实,引出现今城市的改变,表达出作者对如今“物是人非”的感叹。

B.“并非”“并不”作者连用两个否定词,表现出作者对昔日的生活毫不眷恋,对其中的社会习俗也并不感兴趣。

C.与开头的“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相对应,写出这些事情原本平凡,但因为是童年的经历而显得特别。

D.将童年的快乐称为“真正的快乐”,暗示出与其他人生阶段相比童年更能够获得真实的快乐。

三、综合运用(6分)
1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幼时生活的重要作品,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以下问题。

(1
)丰子恺先生曾为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画了很多插图,请写出以下插图所对应的文章。

图1是为《①_______》所作的插图;图2是为《②__________》所作的插图。

(2)《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依据表格梳理书中几个重要的人物。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与“我”的关系人物描写相关人物
“我”的①___她生得黄胖而矮……最讨厌的是
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
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
自己的鼻尖。

长妈妈
“我”的②____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
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
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
③_________
了缓
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的朋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
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
视……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
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
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
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④_________
第四部分作文(40分)
17.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意外的关注,都有可能让我们看到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

请以“意外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