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46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
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 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 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 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 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 的残酷遗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 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 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 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 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 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 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答: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 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 摆在一起,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 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 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问: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 微笑着在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 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

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

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
二战时,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 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 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 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 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 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 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 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 能活到第二天。
“居然”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 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 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 有7阳0年光前的,奥百斯维花辛永集中远营凋谢”,然今而天的一奥踏斯维进辛集集中中营营博物,馆 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 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 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 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 无比压抑。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 (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 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
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答:姑娘在想什么,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姑娘身上处处闪 耀着人性的美,尤其是她那温和的微笑,更 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却被纳粹给撕得 粉碎。这微笑不正是对纳粹的控诉吗?
问:怎么理解14段“在奥斯威辛,没有可以 作祷告的地方”?
答:祷告,或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 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 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guì子手丧失了人 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 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 为刽子手刀俎上的鱼肉,无计可逃,他们也 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法国总统希拉克参加纪念活动
意大利总理点燃蜡烛缅怀遇难者
美国副总统切尼参加纪念活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纪念活动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参加纪念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参加纪念活动
欧洲议会决议
新华社布鲁塞尔1月27日电(记者吴黎 明)欧洲议会2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会 议上以617票支持、10票弃权的表决 结果通过一项决议,倡议将每年的1月2 7日定为“欧洲大屠杀纪念日”。 决议指 出,造成110万人被屠杀的奥斯威辛集中 营不仅让欧洲人铭记,它还提醒人们要高 度警惕在欧洲时而发生的反犹事件。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 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正如标题所言,奥斯 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只有“旧闻”没有“新闻”, 但正是那些恐怖的“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 促他写下了这篇报道。
景毒 气 室 外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 个细节?
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微笑 着在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 说说你的理解吗?
怎么理解14段“在奥斯威辛,没有可以作祷 告的地方”?
问:“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 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 理解这个细节?
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 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 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 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 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 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 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 拂。
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 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 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 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 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 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 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 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自由分 组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 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
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
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
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
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
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
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
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以色列总理拉宾
下面是摘自某报刊的新闻标题,许多读者对此类标题提出批评,
请你指出批评的原因,并改写这两个标题。(6分)
(1)某报报道深圳富士康工厂又发生一起跳楼自杀事故,标题为
“昨晚富士康再次上演高空飞人”。
(2)《××日报>刊发图片报道,针对街头的流浪汉,文章标题为
“聊把大街当睡床,羞不羞”。
批评原因:
(2分)
改写标题:①
(2分)

(2分)
参考示例: 批评原因:两个题目都缺少对生命的珍视,缺少人文关怀,只 是嘲弄和贬斥。 改写标题:①“昨晚富士康工厂又现跳楼惨剧”
②“流浪汉睡大街令人忧”(得体即可)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 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 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 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今天奥斯维辛已经有了新闻!!
2005年1月27日是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60周年纪念日。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道长拜奥斯 维辛,共同慰藉110万亡灵,表达 后人六十年不衰的哀思、感悟世人 六十年不变的希望。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问题: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
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 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 有什么作用?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 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 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 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 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 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阅读第三段至第六段,思考:
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他谈到了集中营的 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 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如果你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 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 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 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 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 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 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 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和 反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
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
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情景都 万分惊惧,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景 象又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当年的纳 粹又是残暴的何种程度!人们的感情 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 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