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25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25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摩尔质量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 mol CO 的质量是 28 g·mol -1
B .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 98 g
C .Cl 2 的摩尔质量是 71 g·mol
D .NaCl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58.5 g·m
2、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KClO 3O 2
B .MnO 4-Mn 2+
C .Fe Fe 3+
D .HCl Cl 2
3、下列反应中,H 2O 只表现出还原性的是( )
A .222Na 2H O=2NaOH H ++↑
B .2222F 2H O=2HF O ++
C .2233NO H O=2HNO NO ++
D .222
2H O 2H O ↑+↑通电 4、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 3+2KNO 3=K 2O+5Na 2O+16N 2↑。

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 mol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生成42.0 L N 2(标准状况)
B .有0.250 mol KNO 3被氧化
C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 mol
D .被氧化的N 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875 mol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 2的摩尔质量为32g
B .1 mol 氢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C .1mol CO 2的体积是22.4L
D .标准状况下,22.4 L N 2和H 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N A 个分子
6、10g 下列金属与100ml 1mol/L 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 .Na
B .Mg
C .Fe
D .Al
7、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 2+2NH 3=N 2+6HCl 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该反应利用了Cl 2的氧化性
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 .生成1mol N 2有6mol 电子转移
8、取一定量的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含0.1 mol H2SO4),恰好完全反应成盐和水,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6.4g B.3.2g C.1.6g D.0.8g
9、下列各组物质或微粒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是:
A.T、D B.金刚石、石墨C.Mg、Mg2+D.H2O、D2O2
10、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B.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根据能否与碱反应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
D.根据其溶液是否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无色透明
....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Mg 2+、NO3-、C1-、K+B.Na+、Cu2+、Cl-、SO42-
C.Ca2+、Na+、NO3-、MnO4-D.K+、Cl-、Na+、HCO3-
12、下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硫酸试剂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B.该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49%
C.配制50.0mL4.60mol/L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12.5mL
D.2.4gMg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得到H2的体积为2.24L
13、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①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②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③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④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⑤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③④
14、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还原剂的是()
A.H2→HCl B.Na2CO3→NaHCO3
C.FeCl3→FeCl2D.SO2→SO3
15、等质量的SO2和SO3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它们的分子数目之比是4:5
B.它们的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3
C.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
D.它们的密度之比为5:4
16、欲配制下列四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其中能配制成功的是( )
A.K+、Mg2+、Cl-、CO32-B.Na+、CO32-、Ca2+、NO3-
C.MnO4-、K+、SO42-、Na+D.NH4+、NO3-、Al3+、Cl-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由FeCl3、CaCO3、Na2SO4、KCl、Ba(NO3)2中的几种物质组成,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假设下列过程中,能反应的物质之间的反应恰好完全):
(1)步骤①所用分离方法叫做___,要从步骤②所得“无色溶液”中提取溶剂,所用分离方法叫做___。

(2)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___;②___。

(3)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填化学式,下同)___;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___。

(4)将固体粉末可能的组成填入下表(可以不填满,也可以再补充)。

___
序号化学式


(5)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简述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___
18、某溶液中含有X-、Y2-、Z2-三种常见的无机离子。

如下图所示,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

第④步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含Y2-.
(1)判断X-、Y2-、Z2-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2)写出④、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常用下图装置进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

分离明胶的水溶液与Na2CO3、Na2SO4的混合溶液应选用装置的为(用上图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证明SO42-已分离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装置D中加入10 mL碘水,然后再注入4 mL苯,盖好玻璃塞,按操作规则反复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完毕后,为得到碘并回收苯可用______________法。

20、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

(1)向大量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溶液,继续煮沸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
(2)向Fe(OH)3胶体中滴加氢碘酸(HI水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由图所示,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_________电极移动(填“X”或“Y”)。

21、KClO3和浓盐酸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其变化可表示为
反应1:2KClO3+4HCl(浓)=2KCl+Cl2↑+2ClO2↑+2H2O
反应2:KClO3+6HCl(浓)=KCl+3Cl2↑+3H2O
(1)已知反应1的还原产物为黄绿色的二氧化氯,该反应中被还原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产生0.1mol Cl2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

(2)反应2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

(3)上述反应中浓盐酸表现的性质是(填写编号):反应1中为_________,反应2中为_________。

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4)将少量氯气通入NaBr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2Cl-+Br2。

将少量氯气通入FeBr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Fe2+=2Cl-+2Fe3+,将少量氯气通入FeI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I-=2Cl-+I2,这个事实说明上述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粒子I-、Br-、Cl-、Fe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标况下,将22.4LCl2通入2L0.5mol/L的FeBr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标况下,将22.4LCl2通入2L0.5mol/L 的FeI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A、1mol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28g•mol-1为一氧化碳的摩尔质量,A错误;
B、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为98g/mol,98g为1mol硫酸的质量,B错误;
C、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其摩尔质量为71g/mol,C正确;
D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氯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5,58.5 g •mol -1为氯化钠的摩尔质量,D 错误; 答案选C 。

【点睛】
掌握摩尔质量与质量、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量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可以相等,但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 /mol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

2、B
【解析】
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如果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这说明所给的物质一定是得到电子的,化合价一定是降低的;
A .KC1O 3 →O 2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故A 错误;
B .MnO 4-→Mn 2+锰元素的化合价是降低的,故B 正确;
C .Fe→Fe 3+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故C 错误;
D .HC1→ C12氯元素化合价升高,故D 错误
故选B 。

3、B
【解析】
A .在反应222Na 2H O=2NaOH H ++↑中,氢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 2O 中的+1价变为反应后H 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H 2O 是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A 不符合题意;
B .在反应2222F 2H O=2HF O ++中,氧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 2O 中的-2价变为反应后O 2中的0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H 2O 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B 符合题意;
C .在反应2233NO H O=2HNO NO ++中,氮元素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NO 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而H 2O 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H 2O 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C 不符合题意;
D .在反应222
2H O 2H O ↑+↑通电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元素化合价升高,H 2O 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4、C
【解析】
在NaN 3中N 元素的化合价是-13
价,KNO 3中N 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产物N 2中N 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所以NaN 3是还原剂、KNO 3是氧化剂,N 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由10NaN 3+2KNO 3=K 2O+5Na 2O+16N 2↑可知,
10molNaN 3
生成15mol氧化产物N2,2molKNO3生成1mol还原产物N2,即当生成16mol N2时,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4mol。

A项,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 mol时,设生成标准状况下N2是xmol,则由
14mol 1.75mol
=
16mol
xmol
得,x=2mol,所以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2的体积是44.8L,故A错误;B项,根据上述化合价分析可知,在反应中KNO3作的是氧化剂,而氧化剂是被还原,所以B错误;C项,根据方程式可知,当生成16molN2时,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4mol,转移电子数是10mol,设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 mol时,转移电子数是ymol,则由
14mol 1.75mol =
10mol
ymol
得y=1.25mol,所以C正确;D项,根据化合价分析,NaN3中的N原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结合
上述分析可知当10mol NaN3作还原剂时,被氧化的N原子是30mol,此时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4mol,则设氧化产
物比还原产物多1.75 mol时,被氧化的N原子是amol,则由
14mol
1.75mol
=
30mol
amol
得a=3.75mol,所以D错误。

此题答
案选C。

点睛:电子得失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及计算中均有很重要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分别找出发生氧化和发生还原的元素,然后分别标出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数目,最后列式计算。

5、D
【解析】
A. 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选项A错误;
B. 使用物质的量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或微粒,1mol氢指代不明确,不能确定是氢气还是氢原子,选项B错误;
C. 标准状况下1mol CO2的体积约为22.4L,没有说明标准状况下,不一定,选项C错误;
D. 标准状况下,22.4LN2和H2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1mol,含N A个分子,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6、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100ml 1mol/L 的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为0.1mol,10gNa、Mg、Fe、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23mol、10/24mol、10/56mol、10/27mol,根据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金属过量,根据盐酸的物质的量减少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Mg、Fe、Al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相同,均为0.05mol;但过量的钠与水反应也产生氢气,故钠产生的氢气最多,选A。

考点: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7、C
【解析】
A.该反应中氯气中的Cl原子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中氯气中的Cl原子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具有氧化性,则反应利用了Cl2的氧化性,B说法正确;
C .该反应中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 说法错误;
D .N 2中N 原子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生成1个氮气转移6个电子,则生成1mol N 2有6mol 电子转移,D 说法正确;
答案为C 。

8、C
【解析】
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CuO+H 2SO 4=CuSO 4+H 2O 。

由于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与0.1mol 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联立两个化学方程式可得:
Fe 2O 3+CuO+4H 2SO 4=Fe 2(SO 4)3+CuSO 4+4H 2O
4mol 4mol
0.1mol 0.1mol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硫酸根中氧元素没有发生改变,依然在硫酸根中,而氧化铜和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则转变为水
中的氧元素,即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所以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1mol×18g/mol×1618
=1.6g ,所以正确的答案选C 。

9、A
【解析】A 、T 和D 是H 的两个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即化学性质相同,故A 正确;B 、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结构不同,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B 错误;C 、Mg 最外层电子为2,能与盐酸等多种物质发生反应,Mg 2+最外层为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因此两者化学性质不同,故C 错误;D 、D 2O 2相当于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H 2O 不具有强氧化性,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几乎不同,故D 错误。

点睛: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不同核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有关,因为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且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不同结构的单质,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结果决定化学性质,因此同素异形体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

10、B
【解析】
A 、根据酸分子能电离成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不能依据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数分类,故A 错误;
B 、根据纯净物中的元素组成,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含有两种或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故B 正确;
C 、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依据氧化物性质把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与碱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 2,故C 错误;
D 、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故D 错误; 答案选B 。

11、A
【解析】
根据离子反应中,离子共存的条件分析。

【详解】
A.在酸性条件下,即含有H+,Mg 2+、NO3-、C1-、K+能大量共存,且皆为无色离子,故A正确;
B. Cu2+显蓝色,故B错误;
C. MnO4-显紫色,故C错误;
D. 在酸性条件下,即含有H+,H+与HCO3-反应生成CO2和水,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高中阶段常见有颜色离子有:Cu2+、Fe2+、Fe3+、MnO4-。

12、C
【解析】
A.根据可知该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0×1.84×98%/98 mol/L=18.4mol/L,A错误;B.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该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后的溶液质量小于原硫酸溶液质量的2倍,所以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49%,B 错误;C.设配制50mL4.6mo 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的体积为xL,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知
0.05L×4.6mol/L=x×18.4mol/L,解得x=0.0125L=12.5mL,C正确;D.氢气的状况不知,无法求体积,D错误;答案选C。

13、A
【解析】
①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应左物右码,砝码错放在左盘,会导致药品的质量偏小,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①选;②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会导致溶质的损失,则浓度偏低,②选;③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对溶液浓度无影响,因为只要定容时正确,至于水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加入的,对浓度无影响,③不选;④定容时,俯视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则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高,④不选;⑤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是正常的,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则导致浓度偏低,⑤选;答案选A。

14、C
【解析】
A. H2→HCl,H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A错误;
B. Na2CO3→NaHCO3,各元素化合价均无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即可变为NaHCO3,B错误;
C. FeCl3→FeCl2,Fe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C正确;
D. SO2→SO3,S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D错误;故答案为:C。

15、C
【解析】试题分析:令SO2和SO3的质量都是1g,则:n(SO2)=
1
64/
g
g mol
=
1
64
mol,n(SO3)=
1
80/
g
g mol
=
1
80
mol。

分子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SO2和SO3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
64

1
80
=5:4;,故A错误;二氧化硫中氧原子物质
的量等于二氧化硫的2倍,三氧化硫中氧原子物质的量等于三氧化硫的3倍,故SO2和SO3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
1 64×2:
1
80
×3=5:6,故B错误;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64

1
80
=5:4,故C正确;同温同压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它们的密度之比为64
80
=4 : 5,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量。

16、D
【解析】
溶液无色,则不存在有颜色的离子;酸性条件下,离子之间不产生气体、沉淀、弱电解质、络合物,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发生双水解反应时即可配制成功,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 Mg2+与CO32-反应生成沉淀,且酸性条件下, CO32-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 CO32-和Ca2+反应生成沉淀,且酸性条件下, CO32-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 MnO4-有颜色,不符合题目要求,故C错误;
D. 溶液无色,酸性条件下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能配制成功, 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过滤蒸馏Ba2++SO42-=BaSO4↓H++CaCO3=Ca2++CO2↑+H2O CuSO4KCl
用试管取少许步骤①中的“无色溶液”,滴入HNO3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出现,则原白色固体粉末中含有KCl;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不含KCl
【解析】
假设这些物质都有,经步骤①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说明原粉末中没有FeCl3,在该假设的前提下,白色沉淀是
CaCO3、BaSO4,向该沉淀中加入稀硝酸产生无色气体,则说明沉淀中一定有CaCO3,题中告知能反应的物质之间的反应恰好完全,加入稀硝酸之后,沉淀的质量减少,说明还含有BaSO4,则原粉末中有一定有CaCO3、Na2SO4、Ba(NO3)2;KCl不和上述的任何物质反应,也不能通过实验现象去确定其是否存在,故可能有KCl。

【详解】
(1)经步骤①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则该步骤为过滤;要从步骤②所得“无色溶液”中提取溶剂,需要采用蒸馏;(2)经分析,原粉末中一定有CaCO3、Na2SO4、Ba(NO3)2,则步骤①中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步骤②中,仅CaCO3和HNO3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aCO3=Ca2++CO2↑+H2O;
(3)经分析,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是KCl;
(4)由于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一定有CaCO3、Na2SO4、Ba(NO3)2,可能有KCl,故其组成由两种情况:
(5)KCl是唯一可能存在的物质,故只需要鉴定KCl即可,可以用AgNO3溶液检验KCl:用试管取少许步骤①中的“无色溶液”,滴入HNO3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出现,则原白色固体粉末中含有KCl;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原白色固体粉末中不含KCl。

【点睛】
“白色粉末”的推断题,是酸碱盐的常考题型,解答思路一般是先假设粉末还有所有的固体,再根据后续的实验现象,确定这些固体的存在情况。

18、Cl-SO42-CO32-BaCO3 + 2H+ = Ba2+ + CO2 + H2O CO2 + 2OH-+ Ca2+ = CaCO3 ↓ + H2O
【解析】
根据实验中沉淀的颜色和是否溶于酸分析沉淀的成分,进而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

【详解】
(1)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后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中加入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说溶液中有氯离子,故答案为Cl-,SO42-,CO
2-;
3
(2)反应④为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离子方式为:BaCO3 + 2H+ = Ba2+ + CO2 + H2O;反应⑤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O2 + 2OH-+ Ca2+ = CaCO3 ↓ + H2O。

【点睛】
1.氯离子: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2.硫酸根离子: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

3.碳酸根离子: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沉淀溶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9、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均可 E 取烧杯内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SO42-已分离出来溶液分层,下层无色(或颜色变浅),上层紫色或紫红色蒸馏
【解析】
由装置图可知A为蒸馏,常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B 为蒸发,常用于蒸发结晶;C为过滤,常用于分离固液混合物;D为萃取分液;E为渗析,常用于分离胶体与溶液;结合混合物的性质的异同选择分离方法。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为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
正确答案: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均可。

(2)分离胶体与溶液常采用渗析的方法,故选择装置E;取烧杯内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SO42-已分离出来;
正确答案:E;取烧杯内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SO42-已分离出来。

(3)在装置D中加入10 mL碘水,然后再注入4 mL苯,盖好玻璃塞,按操作规则反复振荡后静置,苯会将I2萃取到上层,所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下层无色(或颜色变浅),上层紫色或紫红色;操作完毕后,为得到碘并回收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所以采用蒸馏法;
正确答案:溶液分层,下层无色(或颜色变浅),上层紫色或紫红色;蒸馏。

20、饱和FeCl3溶液液体呈红褐色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得到澄清的棕黄色溶液
2Fe(OH)3+ 2I-+6 H+ =2Fe2+ + I2+ 6H2O X
【解析】
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根据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结合胶体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1)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FeCl3+3 H2O
Fe(OH)3(胶体)+3HCl,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故答案为:饱和氯化铁溶液;液体呈红褐色;
(2)向Fe(OH)3胶体中滴加氢碘酸(HI水溶液)至过量,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氢氧化铁沉淀被氢碘酸溶解,溶解的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和碘化亚铁,观察到的现象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得到澄清的棕黄色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 2I-+6 H+ =2Fe2+ + I2+ 6H2O,故答案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
逐渐溶解,最终得到澄清的棕黄色溶液;2Fe(OH)3+ 2I-+6 H+ =2Fe2+ + I2+ 6H2O;
(3)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即向X极移动,故答案为:X。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2)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性,二者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1、KClO30.2mol 5:1 ②②I->Fe2+>Br->Cl-2Cl2+2Fe2++2Br-=2Fe3++4Cl-+Br2
Cl2+2I-=2Cl-+I2
【解析】
(1)同一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遵循:高高低低规律。

(2)同一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产物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律是:可相聚,不相交。

(3)根据H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特点分析;
(4)分析每个反应中还原剂、还原产物,利用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分析比较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当同一溶液有多种还原性微粒时,还原性强的先发生反应;然后根据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物质还原性强弱反应先后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详解】
(1)在反应1:2KClO3+4HCl(浓)=2KCl+Cl2↑+2ClO2↑+2H2O中,KClO3得到电子变为ClO2,KClO3是氧化剂被还原,ClO2是还原产物;HCl失去电子变为Cl2,HCl是还原剂被氧化,Cl2是氧化产物,反应过程中每产生1mol Cl2,需转移2mol电子,则反应产生0.1mol Cl2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
(2)在反应2: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KClO3作氧化剂,HCl作还原剂,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每有3mol Cl2产生,反应中消耗1mol氧化剂KClO3,5mol还原剂HCl,转移5mol电子,所以反应2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
(3)在上述两个反应中,HCl中的Cl部分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部分Cl在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与金属阳离子结合形成盐,起酸的作用,所以两个反应中浓盐酸表现的性质是还原性和酸性,选项序号为②;
(4)将少量氯气通入NaBr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2Cl-+Br2,其中Br-作还原剂,Cl-是还原产物,说明还原性:Br->Cl-;将少量氯气通入FeBr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Fe2+=2Cl-+2Fe3+,其中Fe2+发生反应,而Br-未反应,说明还原性:Fe2+>Br-;将少量氯气通入FeI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I-=2Cl-+I2,其中I-发生反应,而Fe2+未反应,说明还原性:I->Fe2+;综上所述可知,上述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粒子I-、Br-、Cl-、Fe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Fe2+>Br->Cl-;标况下,将22.4LCl2通入2L0.5mol/L的FeBr2溶液中,n(Cl2)=1 mol,n(FeBr2)=1mol,其中Fe2+为1mol,Br-2mol,n(FeBr2):n(Cl2)=1:1,首先发生反应:Cl2+2Fe2+=2Cl-+2Fe3+,1mol Fe2+反应消耗0.5mol Cl2,还有0.5mol Cl2剩余,会再与溶液中Br-发生反应:Cl2+2Br-=2Cl-+Br2,0.5molCl2
反应消耗1mol Br-,则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l2+2Fe2++2Br-=2Fe3++4Cl-+Br2;标况下,将22.4LCl2通入2L0.5mol/L 的FeI2溶液中,n(Cl2)=1mol,n(FeI2)=1mol,其中Fe2+有1mol,I-有2mol,n(FeI2):n(Cl2)=1:1,首先发生反应:Cl2+2I-=2Cl-+I2,2mol I-反应消耗1mol Cl2,由于不再有Cl2剩余,因此不能进一步发生反应:Cl2+2Fe2+=2Cl-+2Fe3+,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同一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微粒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知识。

同一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产物中价态不同,则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是:高高低低;元素化合价可相聚,不相交。

当同一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性微粒时,若加入氧化剂不足量则还原性强的首先发生反应;同理,当同一溶液中存在多种氧化性微粒时,若加入还原剂不足量则氧化性强的首先发生反应。

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等于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