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马克思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看待森林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所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除尘、杀菌、净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

于是不少人开始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森林的乐趣,去领略大森林对人体的各种益处。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成为了现如今全球共同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而如同经济的发展一样,环境的保护也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应拔苗助长。

下文,就将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来考虑森林环境保护这一重大的全球问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是众多物种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森林的重要性。

当你步入苍翠碧绿的林海里,会骤感舒适,疲劳消失。

森林中的绿色,不仅给大地带来秀丽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气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而增进健康。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森林锐减、土壤退化与沙漠化、物种灭绝、大气质量恶化、水质污染和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森林的兴衰,对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或者恶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丰茂的森林在水土保持、物种繁衍、大气净化、积蓄水资源等方面都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因此,保护森林对于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实,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园。

我们远古的祖先,当他们从猿进化成人以后,曾经长期在森林中栖居,以野果为食,以树叶为衣,钻木取火,用树枝削制武器和工具。

他们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与繁衍,森林庇佑着人类,养育着人类,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和物质条件。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早已经离开森林,也结束了与森林相依为命的岁月,建立了集中居住的城市和村庄。

然而,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依然与森林密不可分。

森林给人类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木材资源。

在人类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木材一直是重要的能源和主要的建筑材料。

木制的车辆,木制的船只,是最常用的的交通工具;木制的农具,木制的弓箭,使人们在耕作和狩猎中如虎添翼;以木材建造的住房,不仅使人类从穴居的洞窟中走出,有了更为舒适的家,而且长期以来,木材一直是人们建造房屋乃至高楼大厦不可或缺的材料。

我们日常所用的纸张,也是由木材粉碎做成纸浆加工制造的,以下是森林的几大重要作用: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的树冠像一把把张开的伞,既可以减缓降雨对地面的冲击,又可以截留大量雨水;地面的落叶、树枝、果实等能减少地表水的流失,增加渗入土壤中的雨水;而树木盘根节错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免遭雨水冲刷。

森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在田间营造的防护林带,可以将风的速度降低25%以上,对农作物的有效防护距离可达到树高的23倍。

同时还能使田间水分蒸发减少,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

种植防护林和固沙植物,目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防止沙丘流动、抵制沙漠化的主要手段。

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1亩森林每天能产生氧气48.7公斤,满足65人呼吸的需要。

树木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等有毒废气,1公顷柳树林每月能吸收60公斤二氧化硫;1公顷云杉每年可以阻挡和吸收32吨空气中的烟尘,松林每年吸收36吨,而水青冈、槭树、橡树的混合林每年吸收烟尘多达68吨。

森林是生命的庇护所。

我国的长白山林海中,在高大挺拔的东北红松和长白美人松的荫庇下,生长着数不清的奇花异草和各种动物,已经鉴定的高等植物就有1200多种,走兽50多种,飞禽230多种,鱼类和爬虫300多种。

而热带雨林中的物种更为丰富,是地球上拥有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生态系统。

森林以它丰富的营养,适宜的环境,养育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生物种群,保持微妙的生态平衡。

然而,素有“绿色金子”之称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一片一片的绿色正从地图上被抹去,代之而起的是褚褐色和土黄色。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170年以后,地球上的森林将荡然无存。

那时,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找不到一片郁郁郁葱葱的林木,他们只能从文字记载或者图片资料上认识森林,那是多么可怕的前景呀。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 3
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

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我国是森林覆盖率较小的国家,解放之后又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毁林高潮,原本为数不多的森林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森林总面积虽然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 120位;人均森林面积1.8 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居世界第121 位。

环境与人类生活因此,对于我国人民来说,保护森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是关于森林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森林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那么,怎么进行环境的保护、指导思想是什么呢?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可以依然享受森林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我们必须让森林环境可持续性的存在下去,那么也就需要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谈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阐述了这一概念,它被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这一概念的提出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同。

这个定义从不同的方向来理解即有不同的解释。

对一个国家而言,可
持续发展包括政治、经纪等等方面,既包括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对一个人本身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在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大自然共存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的自觉和进步的科学发展理论。

每个关系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尤其是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经典作家对其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做了详细阐述。

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马克思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这为我们提供了循环经济中的“量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进步,提高制作技术,改进生产流程等一系列方法节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使用量,并给其他生产环节提供材料。

另外,利用生产废料再进入生产环节中,可以对人类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资源空间和自然条件。

运用到森林环境保护,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其一,当我们生产中必须用到森林中的天然材料,比如树木、各种植物时,应该不断提高制作技术,用有限的材料尽量多的生产出所需产品,如纸张的生产。

其二,废料的再利用,这点甚至比前一点更加重要,因为原料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创新技术、争取用旧、废材料来生产新的产品、如现在很流行的再生纸,就是一个有益于森林环保的有效措施。

二.适度消费与绿色消费思想。

马克思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

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在满足必要的需要的基础上,不做过度消费,消费观念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可吸收、可补偿、可适应的基础上。

为了一时的方便,大肆砍伐森林树木制成一次性筷子;为了个人的奢华享受、大肆猎捕森林内珍稀动物,以求其毛皮、不顾后果的砍伐珍惜树木、致使很多植物物种也如同动物一般,走向了濒临灭绝的
境况。

这些都是人类由于个人的自私、不顾自然的承载能力,最终导致现在森林物种锐减、覆盖率下降、原始森林面积更是大大收缩。

以上介绍了一下可持续发展观并且结合它发起了对于森林环保的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提高产品制造水平,用尽量少的原材料尽可能多的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其次,多做科学研究、实验,进行各种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争取做到零损耗;寻找新材料、替代现有珍惜原材料。

再次,杜绝使用各种一次性物品,增加物品的循环使用率;最后,个人控制自身奢侈心里,拥有绿色、健康的消费心理,时刻要有环保意识。

以上是我个人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可持续发展观对森林环境保护的一些探讨与建议,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得出了一些现在为之有效的处理方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注环境就是关注我们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应该时刻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与水土资源保护
摘要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水和土是一切生物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

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罗马帝国、巴比伦王国的衰亡,都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而亡国。

希腊人、小亚西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些地方变成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1]。

近几十年来因沙化导致撒哈拉大沙漠多次南侵,迫使邻近国家不得不放弃大片宜农宜牧的土地;我国也有许多地方,因水土流失使耕地岩漠化、沙漠化等成为不毛之地。

水土保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修订后的新《水土保持法》
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合成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实社会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中国水土资源保护现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

据90年代初遥感普查,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

中国七大流域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中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

而仅因土壤退化每年就要损失耕地约46.6~53.3万公顷,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万公顷。

耕地面积在减少,可是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盐渍化、沙化、瘦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退化而丧失了生产能力。

目前,全球15亿公顷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要损失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将会达到1000万公顷。

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会逐渐减少状况。

1.1 问题与危害
水土流夫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危害有:
(1)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退化。

据不完成统计,近40多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4000多万亩,每年平均100万亩以上,全国每年至少流失50亿吨沃土。

(2)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比地面高5一7米,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

(3)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给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来困难。

中国大中小蓄水工程已淤积泥沙200亿吨以上。

(4)生态环境恶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2
成绩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治土、治沙斗争。

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全国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一4万平方公里。

通过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

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

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是党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面广量大,今后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另外,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由于人为因素,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面向21世纪,为了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根本得到改变,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根本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恶劣生态环境的伟大号召。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积极相应这一伟大号召,扎扎实实地实施这一宏伟工程。

主要措施是:
(1)加快以长江、黄河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争取到2010年,使长江、黄河等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得到初步治理,使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2)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3)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执法,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机制,控制人为的新的流失面积的增加。

[3]2 中国的水污染及防治
2.1
问题
由于水资源的命脉性、不可替代性和不能广泛交流性,以及在中国的紧缺现状,决定了保护利用好现有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水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缺水。

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1997年的监测成果,1997年全国各大流域主要水系水质与1996年相比,总的趋势是继续恶化,这也是水污染程度持续加重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2)城市周围水环境污染严重,并不断向农村蔓延,影响乡镇供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地下水污染由点发展到面,污染正由浅层水向深层水发展。

(4)季节性突发水污染事故逐年上升,南方多水地区也由于污染出现水质型缺水。

(5)一些湖泊富营氧化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和渔业生产,水库富营氧化问题也呈发展趋势。

2.2
对策
近年来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强了淮河、辽河、海河、滇池、太湖、巢湖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水污染加剧的趋势还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1)做好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在开发利用和调度水资源时,统筹兼顾,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

(3)对水体进行功能区划分。

对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及其它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严格措施,保证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使用标准。

(4)加强对排污口的管理,严格控制向水域排污,对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

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5)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

造成水污染的单位,要负责治理并承担全部治理费用。

(6)鼓励水资源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和普及推广。

中国的土壤流失现状及防治
3.1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植被破坏。

植被破坏使得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流失的先导因子。

坡耕地垦植。

它使土壤暴露于水力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呈指数关系。

由于我国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丘陵地区农业活动势必由平地向坡地推进。

坡耕地农业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和黄土高原的特色。

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长江流域、江南丘陵、黄土高坡土壤流失
严重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

1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因此也加重了水土流失。

3.2 土壤流失的防治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从几方面下手:
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

土壤流失是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农业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要在处理人口与土壤资源,土壤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上下功夫。

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和全国性荒地开垦,农、林地监督性法规,制定土壤流失量控制指标。

要像保护环境一样处理好土壤流失。

防治兼顾、标本兼治。

对于土壤流失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搞好土壤流失防治。

(1)在森林、草地植被完好的地区,采育结合、牧养结合,制止乱发乱砍,控制采伐规模和密度,控制草地载蓄量。

(2)在坡耕地地区,实施土壤保持耕作法。

对于农作区,可实行土壤保持耕作。

丘陵坡地梯田化,横坡耕地,带状种植。

实行带状、块状和穴状间隔造林,构筑生物篱等田间工程,以促进林木生长,恢复土壤肥力,(3)在土壤流失严重地区要将保护放在首位,高标准梯田化以栏沙蓄水,增厚土层,培育森林植被。

在江南丘陵、长江流域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乔、灌、草木作物,以植物代工程。

总之,防治土壤流失,应从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土资源保护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中国总理温家宝25日在“斯德哥尔摩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部长对话上发表演讲,就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看法。

他表示,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要构筑绿色壁垒。

温家宝说,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在行动上携手共进。

对此,我有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2.1 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法进行
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靠保证。

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中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的权力。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各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总站”,对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脆弱区、重点防治区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建设自动化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与发布系统,为水保执法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由各级政府发布命令、张贴公告,村村制订乡规民约,发动群众相互监督,共同遵守封禁命令和生态保护规定。

三是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实行舆论监督。

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反面曝光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采取政策规定、乡规民约、宣传教育与经济处罚多措并举,遏制违法事件发生。

四是请人大、政协领导出面,组织有公安、政法、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执法联合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巩固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果。

(3)完善配套法规规章。

如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自然生态封禁修复实施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费使用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

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争取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