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至上”的误区与厦门漆线雕技艺创新的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至上”勺误区
与厦门漆线雕技艺创新的问题探究
□游航帆涂慷
摘要:厦门漆线雕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
研究厦门漆线雕技艺的创新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本身的良性发展,而且对其他传统工艺的创新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文从厦门漆线雕技艺的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在市场导向下厦门漆线雕技艺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机器代工的弊端、内容选择的误区和过度跨界导致的破坏,认为重视对厦门漆线雕技艺的传承,坚守根本,将创新思维注入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艺术生态环境,才是科学的创新之途。
关键词:漆线雕本体语言过度创新艺术生态环境
关于艺术的创新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有过广泛的讨论。
文章分析厦门漆线雕技艺的创新现状,讨论当今厦门漆线雕技艺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创新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笔者认为,创新固然是传统工艺生生不息的源泉,但盲目追求创新反而容易导致艺术失去自身的根本。
一、厦门漆线雕技艺创新的现状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视野更加开阔。
厦门漆线雕技艺的创新发展呈现出一片新景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创新
传统漆线雕作品题材大多是中国传统的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样。
当前,部分题材已难以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要,一系列新题材作品应运而生。
女P:以我国的名著、民间传奇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如《波月洞悟空降妖》《叶公好龙》等;一系列体现中亚、欧洲风情的作品,如《花季》《一带一路》《东方神韵》等;从西方当代艺术流派中汲取灵感,灵活运用波普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等艺术语言的作品,如《白鹭女神》《鼓浪洞天》《夜的精灵》等。
这些作品巧妙利用传统技艺传达出新的时代需求和审美取向。
2.材料创新
传统的厦门漆线雕使用的漆泥原料之一是陈年老砖粉。
如今朽烂生砖难以大量寻得,这就要求材料必须与时俱进。
因此,厦门漆线雕改良、简化了漆泥原料,采用化工材料立得粉代替老砖粉。
立得粉细腻均匀,无须去粗留细,是调制漆泥的上佳用料,可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使创作更省时、省工、省力。
有些创作者在漆泥中加入矿物质颜料,将用彩色漆线盘绕堆叠作为最后一步工序,不再安金敷彩。
这样制作出的漆线雕作品色彩更加丰富,既保留了漆线雕的线条之美,展示了漆线雕线条的来龙去脉和丰富的层次,又保证了漆线雕作品作为商品、礼品、艺术品所需的完整性。
3.形式创新
厦门漆线雕技艺最初是依附于立体的泥塑或木塑佛像的“妆佛艺术”当今,厦门漆线雕技艺已摆脱了传统载体的束缚,可依托各式载体,如脱胎漆器、蛋壳、瓷器、平面、装饰品、屏风、金属器等。
同时,创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
如:《英雄》这件作品通过在多层玻璃上分层创作,营造整体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万象更新》这件作品结合宝石镶嵌技术,更显错彩镂金;许多漆线雕手机壳、钥匙挂件、汽车挂件、笔筒等文创产品运用了滴胶技艺,使漆线雕作品的实用性得以增强;一系列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弱化了外在形式性,强调作品作为一件艺术品的内在思想性。
4.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厦门漆线雕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作品的目标市场不再局限于佛像领域,各式各样的漆线雕工艺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作为厦门的“金色名片”走向国际。
二是生产运营方式从家族小作坊 形式走向产业化道路,实现全面企业化运营,管理制度健全,实行专业、细致的分工,制作过程流水化、规范化,这有利于降低漆线雕作品的创作成本,缩短作品的创作周期。
二、市场导向下厦门漆线雕技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导向逐渐成为产品生产、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之一,这对厦门漆线雕技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机器代工的弊端
手工搓制漆线是厦门漆线雕技艺的重点与难点,较为耗时耗工。
在市场导向下,压线机、搓线机应运而生,但也带来一定的弊端。
一方面,机器压制的漆线由于容易产生缝隙、混入空气,松软易断,不及手工搓制的漆线柔韧有弹性。
另一方面,机械压制的线条过于平整,缺少手工制线产生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或因线条过于完美而产生不真实感。
从古至今,无数的手工艺品正是因为独特的手工痕迹,才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
人们容易因机器制作而产生刻板印象,工业化带来的“轻易感”容易让人忽视、低估艺术创作背后的不易。
强调手工搓制绝不是因循守旧,更不是排斥机械手段,而是坚持漆线雕技艺不可或缺、独一无二的美的灵魂。
2.内容选择的误区
在市场导向下,追逐利益成为一些创作者的直接目的。
为
32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了迎合市场,一些创作者甚至忽视大众的审美感受,导致作品内容与美学割裂。
女P,—些作品直接套用一些现代卡通形象或影视形象,或者创作内容低俗。
这些作品纵然一时获得市场的青睐,但终究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还有一些作品盲目套用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容,以此为所谓的“创新”女P:在大写意国画的画面中,寥寥数笔却包含无限意境,而漆线雕的线条不似水墨,难以表达出飘逸之感,盲目采用漆线雕技艺表现大写意国画内容,容易显得空洞;繁复细密的画面适合用线条装饰画表现,而漆线雕的线是立体的、有厚度的线,画面过于繁密会导致安金后作品的细节模糊,缺少精致感、轻盈感;有些内容适合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以表现出细腻的色彩、光影,而漆线雕作品在上色时大多采用平涂方式,着色时漆线会吸附颜料,难以表现出渐变、细腻的效果。
漆线雕作品构图讲求疏密有致、错彩镂金,并不是所有内容的表现都能套用漆线 雕技法。
针对不同的内容,创作者应该寻找最合适的艺术门类表现,否则往往难以体现出漆线雕技艺的独特艺术语言。
3.过度跨界导致的破坏
不同类型的艺术重新组合、跨界融合是厦门漆线雕技艺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在创新过程中,部分创作者盲目追逐标新立异,只追求形式,忽视对艺术内在文化的融合,破坏了漆线雕自身或者其他艺术的本体语言和根本美学特征。
宗白华曾对比过两种美: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初发芙蓉”往往因内在质朴的精神性,而胜于形式上的“错彩镂金”以厦门漆线雕与德化白瓷为例:德化白瓷釉色纯净温润、晶莹如玉,质地坚密,透光度好,可谓“初发芙蓉”之代表;厦门漆线雕色彩丰富浓烈、金碧辉煌,可谓“错彩镂金”之代表。
厦门漆线雕与德化白瓷二者的融合如果只是生搬硬凑、盲目结合,不仅会遮盖德化白瓷的本体艺术语言,使其失去自然、可爱的特点,破坏德化白瓷的特性,而且对漆线雕作品也无所增益。
因此,寻找一种正确、自然的跨界方式尤为重要。
三、如何促进厦门漆线雕技艺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传统工艺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厦门漆线雕技艺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创作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重视传承的力量,坚守厦门漆线雕技艺的根
要创新,首先必须重视传承的力量。
要创新厦门漆线雕技艺,创作者必须坚持其本质、核心的技艺,走出“创新至上”的误区,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将其中的创意元素融入漆线雕作品,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基础,使受众能快速形成创意共识并产生情感共鸣。
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漆线雕作品的市场认可度,使作品不因创新而脱离日常生活需要,不因创新而远离本民族固有之审美心理。
同时,对传承方式的创新也是漆线雕技艺创新的重要一环。
创作者可以改变以往家族传承的方式,将厦门漆线雕技艺纳入地方、校本课程体系,在中小学校普及漆线雕技艺相关教学;或者组建地方志愿者组织,开展研习兴趣班,在社会中提高人们对厦门漆线雕技艺的认识水平,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对厦门漆线雕技艺的认同感,为漆线雕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2.将创新思维融入各环节
创新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相关人员要将创新思维融入厦门漆线雕技艺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在设计环节,创作者可以汲取古今中外文化的创意元素,将其有机地植入漆线雕作品。
这样不仅能有效活化这些文化元素,而且能够让漆线雕作品更加丰富多元,提升其文化创意附加值。
在生产环节,创作者不仅要追求改良原料,而且要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尝试与其他艺术技艺结合,取长补短,善于利用其他艺术技艺的优势克服漆线雕技艺的局限性。
在宣传环节,创作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拓展渠道,兼顾现代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营销途径,并积极参加各类国际赛事、展览,增强厦门漆线雕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同时,创作者要重视品牌创新,将品牌理念更好地传达给消费者。
在销售环节,销售人员应增强现代市场意识,建立新的销售体系架构,更加精准地投放,满足不同特征消费者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实时跟踪市场趋势的变化,捕捉各类信息并反馈给设计 生产环节,实现新一轮的创新。
3.建立健全艺术生态环境,借鉴其他艺术的灵感
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需要依托于一定的艺术生态环境。
厦门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度假资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拥有种类繁多、具有较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人文资源。
相关部门可以联合民间相关团体,建立健全包括厦门漆线雕技艺在内的传统工艺的艺术生态环境,对整个行业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与振兴,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创意产业园区,保留错落有致的古厝建筑以吸引游客参观,并在其中融入艺术欣赏、工艺演示、学术交流、娱乐休闲等多种活动形式,不仅要重视“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物质性存在的保护,而且要重视“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的传播,让不同艺术门类在共通空间内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创新发展,形成良好长效的艺术生态环境。
结语
随着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传入,一些缺少文化自信与坚定意志力的艺术创作者容易陷入“创新至上”的误区。
笔者认为,创作者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回归最质朴、纯粹的技艺,注入与时俱进的思想精神,这才是最有效的创新之途。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译.重庆出版社,2006.
[2]宗白华.美学散步(彩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3季中扬,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4]何科丁.创意植入对景德镇传统制瓷手工艺创新发展的价值探究.佛山陶瓷,2019(7).
[5]吴志跃.漆线雕一艺术品牌的华丽转身.福建艺术,2008(4).
46黄曾恒,庄南燕.蔡氏漆线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