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天津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天津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C.淋漓尽致汲取同日而语特点
D.酣畅淋漓借鉴相提并论标签
2.(3分)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游客不仅能体验游园的乐趣,而且能梦回大唐,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
B.游客既能体验游园的乐趣,也能梦回大唐,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
C.游客不仅能体验游园的乐趣,而且能梦回大唐,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
D.游客既能体验游园的乐趣,也能梦回大唐,亲身感受繁华的盛唐风貌,探索悠久的人文底蕴。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著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B.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其著作《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奇譬诡喻来说明道理。
《庄子》共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都为庄周所作。
C.《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雷雨》是我国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共四折。
D.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新时代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2021年4月)材料二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京津冀三地共同举办,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一次崭新尝试。
活动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
开幕式在北京举办,是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首届、1989年第二届以后,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
闭幕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
在多方努力下,本届艺术节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中国美术报2022年9月20日)材料三
本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文化共享,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云剧场”,举办“云展览”,构建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大众通过手机即可参与评奖全过程,实时了解相关动态信息,观看参赛作品精彩视频,各平台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与演员的互动随意而亲密。
据统计,群星奖相关话题的网民评论关注度持续走高。
其中,对参赛作品和演员的表演形式与效果的认可评论占比21.73%。
“很棒的舞蹈,情、律、图三元素完美演绎,赞!”“编排的很好很大气!”网友留言体现出观众审美的提升。
对群星奖的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达17.85%。
“一起走进中国艺术节、享受群众文艺成果。
”“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吧。
”上述网友留言具有代表性。
此外,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34.94%。
“家乡话,真亲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太震撼了。
”这些留言透露着浓浓的乡情。
不难看出,大众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
数字科技的革新,正在为传统演出拓展线上新赛道“保驾护航”,观众的视听角度甚至可以从台下走到台上,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2.63亿!看“云端”如何助力艺术节》《河北日报》2022年9月15日)材料四
图: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徽
4.(3分)下列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观众对群星奖持续关注,对决赛作品中地方和民族元素的认同感评论占比最高,是对群众性的认可评论占比的近2倍。
B.各平台开通了互动区域,设置群众评价、反馈通道和互动环节,基本上实现请群众看、让群众评的愿望。
C.两则留言“编排的很好很大气”“让我们领略中国文艺风采”分别体现了观众审美的提升和对群星奖群众性的认可。
D.艺术节节微“中国艺术节”主题图案是手捧花束的人,但又像展翅欲飞的鸟,象征着中国艺术向新的高度腾飞。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于不同形势背景下,但其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本届艺术节舞台形式发生了转变,从“台上”转场“云上”,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变成方寸屏幕,观众可看可评。
C.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举办,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取意站在未来之城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
D.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引领下,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必将极大地拓展群众基础。
6.(3分)下面不属于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取得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A.艺术节坚持艺术为民,致力于文化共享,三地协同合办艺术节,集中展现京津冀的优势,共同发展国家战略。
B.借助云端助力艺术节,创新传播方式,“云端艺术节”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众基础。
C.艺术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展现了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姿的群众文化,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D.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于9月1日在北京开幕,9月15日在雄安新区闭幕,活动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
师
10.(3分)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①论深切于事情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⑤事有可否,必言之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
11.(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
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春回大地,暖阳让肥沃的土壤复苏,春水流淌潋滟生辉,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而“胡不归”又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而且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作者哪些情感?
15.(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侍坐》)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4)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5)《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孝”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头流过。
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
贺老说,他和我很近。
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
“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
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
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
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
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
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
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
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
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
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6.(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臃.肿(yōng)笑韵.(yùn)隧.道(suí)摩肩接踵.(zhǒng)
B.擎.天(qíng)干瘪.(biě)攫.住(jué)载.歌载舞(zài)
C.强劲.(jìn)沟壑.(hè)闭塞.(sè)目眩.神迷(xuàn)
D.瞻.仰(zhān)挖窑.(yáo)琴弦.(xuán)蓊.蓊郁郁(wěng)
17.(5分)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8.(5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
19.(5分)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0.(4分)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
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
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
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
图一图二图三
分)下列有关《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本首判词涉及林黛玉和薛宝钗,赞扬二人才情、品德的同时,也暗合了“钗黛合一”的观念。
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23.(4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朽名著,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形象,其中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等更被认为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请从上面所列人物中任选一人,每人以一种花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能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