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论语》六则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学思要 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重点字词:罔、殆
辨正统一
学习
思考
迷惘
停滞、危险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 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 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 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的事,因此称他为‘文’。
▪ 二.给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乎?
▪ (2)可以为师矣( yǐ )。
▪ (3)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 则殆。
▪ (6)三人行( xín
),必有我师焉
( yā )。
g
▪ (7n )不亦( yì )君子乎?
▪ (8)论( lún )语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
▪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 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书。它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 定必读书。
《论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 后来成为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殆: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如:比
好:喜爱 必:一定 志:立志
惑:疑惑
乐:以(它)为乐
善:好的
立成:就 逾超:越,超过
行走: 从听:从,采纳
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
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人不知而不愠
而( 表转折, 译为“却”)
表少数,不是确数 一定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 =于之
即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
在其中
优点、好的方面 跟从,遵循,这里是学习
择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改
之。他”们的 表顺接,相当于“就”
不好的 或缺点
翻译:孔子说:“就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
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 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如果有, 则)加以改正。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和“恕”——仁者,慈悲 也、爱人也;恕者,宽容 也、宽恕也。
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中 国两千多年,其精华 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财富。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
• 要求:小组讨论后,逐句点人回答。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1.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到的东西。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代词,它。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代他的优点。
《论语》六则
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而”的句子,然 后说说“而”在此句中是什么意义。
1、表转折,“却,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表顺接,不翻译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整体感知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合作学习
巩固练习
一.作家作品: 1.孔子名__丘___,字仲__尼___,春__秋____末期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_想____家、 __教_育____家,_儒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论语》属_语_录__体___散文,_儒___家经 典之一. 3.四书是《论语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思考
孔子在文中提到了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 效果?
明确: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课文中有些句子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 们找出来。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拓展延伸
《论语》中提到许多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完之后你是否有所感悟?课文中哪句话你 感受最深?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切 身体会。
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 会。也就是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连词 表转折,却 思考
3 子曰:“学 而 不 思则罔,
死读书
迷惑而无所得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空想 表转折,却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指认真学习 连词,就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论语》六则
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这六则中哪几则在谈论
学习态度?哪几则在谈论学习方 法? 2、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 于古代作品,你能从课文中找出 一些并体会他们的含义吗?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即学习要复习 (2)温故而知新
即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 的理 解和体会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即 学与思要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与思 的关系
(4)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
学习态度: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即谦虚好学 (6)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不知满足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即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 表修饰, 三十而立
不译)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二从心所欲
自主思考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请用原
文回答。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子曰:“温 表故顺而接,从知而 新, 可
旧的(知识)理解、领会 可以
温:温习,复习。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以 (之) 为 师 矣。”
凭借 (这一点) 动词wéi,做
语气助词, 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
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温故而知新”,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 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 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 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 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学。
表修饰,可译为“地” 表顺接
5子曰:“默而 识之,学而不
静默,不说话 记住
之:代词,代学到的东西。
=于我有何哉 满足 教导 厌倦 在我这里有什么呢?
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
根据提示,写出课文原句。 ⑴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人不知而不愠。 ⑵“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自学指导四
• 内容:初步了解“而”这个文言虚 词的用法。
• 方法: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而”的 句子,然后说说“而”在此句中是 什么意义。
子乎?”
知道 了解
但,却,表转接
怨恨,恼恨
这里指 道德修 养高的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之:代词,它。代所学的知识。亦: 也。 “不亦……乎”译成“不也……吗”?朋: 这里译作 “朋友”,但上古的“朋”和“友”是 不同的,即同在 一个老师的门下学习的人,可互 为“朋”,有共同志向的可互为“友”。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 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 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 是君子吗?”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修饰 “地” 默而识之
▪ 1、理解课文内容
表顺接 时常
通“悦”愉快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按时 温习
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先生说
指学到的知识志同道合的人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山东曲阜尼山——相传孔子出生地
《论语》六则
孔子肖像
孔子:
预习检测
zōu yì
▪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曾
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倡 德治和教化。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弟子 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自汉以后,孔子的 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 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 “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 写成的文章”。
什么是文言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 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 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 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 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 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 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 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 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后注释翻译课文, 并标记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要求:先朗读句子,接着翻译重点字词,最 后翻译句子。疑难问题一起讨论。
重点字词积累
说:通“悦”,愉快,高兴
自:从
亦:也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愠:怨恨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为:做
矣相:当于“了”
则就:
罔:通“惘,迷惑不解”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 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指“六艺”,包括“礼、 乐、射、御、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 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提出“学而不 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默记成诵,积累知识, 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 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 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 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 育人的正确态度。
思想修养
(8)人不知而不愠 (9)诲人不倦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不亦( 乐 )乎 温( 故 )知新 ( 敏 )而好学 不耻( 下 )问 学而不( 厌 ) ( 诲 )人不倦 举一( 反 )三 择( 善 )而从
分析课文中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哪个语气。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反问语气。 ▪ 2.可以为师矣。陈述语气。 ▪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呢,疑问语气。 ▪ 4.何有于我哉!呢,感叹语气
论 lún 愠 yùn 识 zhì 焉yān
谥 shì
预习检测
曰yuē
说同“悦” yuè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哉zāi
整体感知
朗读《论语》: 朗读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 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 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
怎样学习文言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形音译。 2、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创作意图。 3、能读会译,把握文意,熟读成诵。 4、理解主题寓意道理。 5、会做课后习题。
人们说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 人” 山是泰山,水是黄河,那么你认为 圣人应该指的是谁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