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四_高三历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四_高三历史教案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水利事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
(二)能力训练点
1.本课内容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可指导学生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史实。
2.唐都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大城市,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3.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
如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曲辕犁的发明。
可以指导学生动手自制模型。
(三)德育渗透点
1.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2.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使学生体会认识到这一点。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四)美育渗透点
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证明了美最早源于生产。
二学法引导
1.本课内容较少,教师应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内容。
2.(1)学习本课可以用列表法,把本课介绍的经济繁荣时期的唐代农业、手工业和都市建设几个方面的成就进行归纳填表。
(2)可以用联系法、比较法将你以前的积累有关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跟唐朝的成就进行对照,一方面可以使你的知识系统化,一方面也便于你的学习记忆,另一方面使你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解决办法:一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利用模型施教;二是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动手组装模型,认识曲辕犁和筒车的改进特点。
2.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解决办法:一是指导学生概括知识点,丝织业和陶瓷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技术的改进,品种的繁多上。
二是让学生通过仿制法去直观认识。
3.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这一重点的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利用手绘《唐都长安城平面图》的方法,边画边讲,城市的布局特色、人口情况,及其在亚洲、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作用,商业繁荣景象。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曲辕犁、筒车、绢、绫、罗、锦,学生未接触过实物,使它们难以形成准确概念,是本课难点。
解决办法:可以利用模型增加直观性。
曲辕犁的学习,可以通过对模型各个部件的拆装
来认识犁的特点。
筒车可以通过模型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其汲水灌溉的原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丝织品的学习,要重点突出其特点,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实物,也可利用仿制品,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唐朝的繁荣及其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
这是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物,说明由于中国社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落后,造成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
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
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犁。
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具体问题见“总结、扩展” 一目),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
其主要表现在耕作制的改变和水稻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2)唐朝手工业发展。
丝织业的发展,品种繁多,技术高超,色彩丰富。
陶瓷业,代表品种,青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
金属铸造业,扬州铜镜以及西安出土的金银器,代表了铸造工艺的进步。
(3)唐都长安。
规模的宏伟,城市布局特色鲜明,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作用突出,商业繁荣。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史实,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唐都长安这样一座国际综合性大城市的综合分析,归纳唐都长安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具有突出的成就,如对生产工具筒车的改进,曲辕犁的发明。
这些工具,都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兴趣。
3.德育目标
(1)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使学生认识这一点,增加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唐朝前期的繁荣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一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美好生活是要靠辛勤劳动才能得到这一概念。
(3)通过对唐都长安的学习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经济日益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以前各个朝代。
农业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唐三彩是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唐朝农业、手工业的成就有哪些?
(3)唐都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教师指导学生过程
首先,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由学生回答问题。
(1)唐朝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唐都长安形成国际性大都市。
(这一问题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
)
(2)对于“稻米流脂粟米白”一目中唐朝农业的发展这一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第一,农业发展表现为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和蚕桑的生产、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达几个方面。
第二,发展的成就。
①水稻栽培方法的进步,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南方出现;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在北方推广。
②经济作物,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蚕桑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产区是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也在发展。
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a.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
(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模型进行讲解,一般可采取绘图的方式,教师一边绘图,一边分析各部件构造的改进。
)
重大改进有三处: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增加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需要;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的生长。
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耕犁至此基本定型。
b.筒车的发明。
(可结合模型讲解,也可以参观实物。
)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到高处的原理。
引导学生去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筒车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人无灌溉之劳。
对于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
第一,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丝织业的发达,陶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铸造工艺的进步。
第二,发展的成就。
①丝织业:a.花色品种很多。
b.以轻盈精薄著称。
②陶瓷业:a.品种很多,最负盛名的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b.其精品轻巧、釉色美丽、造型美观。
③金属铸造业:a.品种繁多。
b.铸造工艺水平高,扬州铜镜。
(以上农业、手工业的学习,都可以让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增加直观性。
)
(3)对于唐都长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
从长安城的特点即规模宏伟,布局合理,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归纳出长安城的重要性。
第一,从国内说,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第二,从国际上说。
长安城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国际性的大城市。
(这部分内容要以学生为主总结、概括。
)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农业有了很大进步,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各代,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简单叙述唐朝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的特点。
要求学生在叙述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要点,简单的概括、叙述,理清本课知识的线索和重要知识点并达到要求。
培养训练学生从整体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叙述问题的能力。
(2)长安城的国内、国际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略。
(2)国内重要性表现在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国际重要性表现在长安城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国际性的大城市。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
(书面作业)
2.课后学生活动建议:用泥巴、橡皮泥模仿唐三彩做一件动物俑。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
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上限起于原始社会,下限迄于清鸦片战争前。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稿中不再详细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章、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稿的自身特点。
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稿从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为界分为三部分,是由三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
讲稿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志谢。
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
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
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
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
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李大钊特别重视“历史”一词的不同用法,他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结,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复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
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们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
资料、史料,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那些卷帙、册纂、图表、典籍,全是活的历史的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历史的本体”。
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
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
这样说来,把人类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看去看,便是社会。
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
(《李大钊史学论集》197--199页)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
一滴水可以发现世界,但一个世界决不只是一滴水。
由此可知,历史有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之别,我们要研究历史,要充分利用人们书写的历史记录资料,去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身。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
实在的事实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但我们对那个事实的解释,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就成了历史的事实。
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解释是活动的,
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
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
历史的真实,也是暂时的,要时时变动的,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
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
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
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
关于历史的开始说法各有多化。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学研究重点。
历史不只是记载过去事实的记录,也不是只记录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
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
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
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但并不是生活的历史。
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
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的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便是从远古到1840年的历史记录,并且记录的仅仅是历史的大致轮廓。
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第一章原始社会
(约二百万年前--前2070年)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长期以来,讲历史是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捏土造人,三皇五帝等传说故事开始的。
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达尔文进化论和马列主义传入我国,考古事业也随即兴起,古史辨学派对古史、古书的研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深入人心,就像毛泽东所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磨过……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贺家郎•读史》)才使得我们今天,有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的成果学起,顺看老祖宗走过的路程,研究当年演变的足迹,重温变革的历史过程,以了解历史的真象。
一、人类体质演变历程
人类是从什么地方走来,有人说是从海洋中来。
如果从海生藻类的产生算起,已有了十万年的漫长演变过程。
到了三千万年前,有了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埃及古猿,其体形像猴,大小如家猫,头骨容量大小为30公分厘米,雄性的犬齿大而尖,雌性的犬齿比较小,身体比当时任何哺乳动物都大。
在2500万--500万年前产生了现代类人猿的祖先森林古猿,因发现在法国上加龙的圣戈当附近的中新纪的地层中,因发现时古猿化石与树叶化石并存,所以命名为森林古猿。
腊玛古猿,首次发现于印度北部的西姆拉低山区的哈里塔良格尔地方的中新世后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层中,大约距今1300万--800万年前。
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
其中的粗壮种是在进化中绝灭了的分支。
纤细种则发展为猿人,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亚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车站附近的山洞里首次发现,是一个既像人类儿童又像猿的头骨,距今约有335万年到375万年。
可以这样说,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埃及古猿,它分两支演进,一支经过森林古猿逐渐演化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细种)到直立人。
南方古猿(纤细种)会制作石器已转化为人了,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中国的云南开远县小龙潭发现了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化石,禄丰县石灰坝等地先后发现了
八百万年以上的腊玛古猿化石。
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了南方古猿(纤细种)的化石,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古猿完成向人类演进的地区之了,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摇篮之一。
从古猿经过猿人、古人、新人,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化,随着劳动的开展,其体质一步一步向人类迈进。
猿人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北京人。
元谋人两颗牙齿,与北京人基本相似而有差异,是首次发现的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
(插图第1页)
蓝田人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为30多岁的女性猿人,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而无额鼻,眉脊骨粗壮,头骨极厚,脑量很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的程度很大,年龄约在80-75万年之间(一说为98万年)。
北京猿人,前额与眉脊骨与蓝田人相同,吻部突出,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头部轮廓呈椭圆型,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脑量比蓝田人多(约1059毫升),肢骨比头骨进步,基本上与现代人一致,身高平均男子1.62米,女子1.50米。
古人有代表性的是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
大荔人,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甜水沟,为男性青年,头顶低矮,眉脊粗壮,骨壁颇厚,顶枕骨较高,吻部不很突出,脑重为1120毫升,是猿人向古人发展过渡的类型,距今约20万年。
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有12、3岁的小孩三颗牙齿化石。
1976年发现属于两岁小孩子的右顶骨化古,门齿齿舌面不如北京人复杂,顶骨壁较薄。
距今约10万年。
许家窑人,1976-1977年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有顶骨11块,枕骨两块,附连四颗牙齿的右上额骨及单体牙齿两颗,分属10多个个体,平均寿命30岁(北京人平均寿命14岁)。
头骨壁较厚,但额顶骨较高,吻部不太突出,牙齿粗壮,牙冠嚼面复杂,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年代约10万年前。
新人的遗迹遍布全国各地,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在体质形态上已经消灭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脑重在1300-1500毫升之间,已在现代人脑重变异之内,头颅增高,厚度变薄,眉脊已经低平,嘴部明显后缩。
肢骨的骨壁变薄,髓腔逐渐扩大,体质同现代人十分接近,距今约1.8万年。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使人猿相揖别,创造性的劳动不断使人进步,体现劳动成果的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
生产工具,是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工具,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又是自身防卫的武器,又是人兽区别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显著标志。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工具就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
现在保存下来的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主要是稍加打击(敲击)打制的石器或木棒,极为粗糙简单,还不会进一步加工,在考石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
打制的工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两端石器、石锤和石砧。
在猿人时期,人们学会了利用火和保存火种,不仅扩大了食物来源,增强了体质,而且作为一种生产力,是从事生产、改进工具,提高生产的有效手段,这不仅是生产工具的巨大变化,而且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之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第一次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人支配了自然力,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从而最终地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直接成为人类解放的手段。
在古人阶段又进一步发明了摩擦取火,有的用黄铁矿石(或赤铁矿石)同燧石相击取火,燧
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这种方式的取火直到解放前还有佤族的摩擦取火、黎族的钻木取火、景颇族的压击取火等。
至于有人说锯木取火不可信,那只能说他方法不对,故意要制造怪论,摩擦取火使人类进一步改善和推广了熟食生活,使火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应用范围甚广(渔猎、制陶、冶炼金属、酿酒等),使人类进一步征服了漫长的黑夜和严寒,扩大了生活领域,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伟大胜利,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在古人时代,继续过着狩猎为生的生活,石器制造的更为精致,有代表性的工具是石球的出现,是狩猎的重要工具。
有了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人时代生产工具的代表是出现了弓箭,它既是一种兵器,又是一种复杂的工具,由背、弦、箭组合而成,证明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物质的弹力和人的臂力结合起来,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
同时,用弓箭打猎成了普通劳动部门之一,因此狩猎经济出现了新的局面。
再一个有代表的工具是山顶洞人留下来的骨针,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缝纫工具,说明当时已能缝制兽皮为衣,增加了防御寒冷保护身体的能力。
三、社会组织的发展
劳动,使猿人脱离了猿,并使人们组成人类社会,并依靠集体劳动和力量改造自然,以求生存发展,因此,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其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向前发展。
原始群: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猿人几十个人组成一群,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群,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
人们集体出猎,共同平等、食物平均分配共同食用。
在两性关系上处于原始的群婚状态,整个原始群男女互为婚配。
血缘公社(家庭):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劳动中按年龄分工的出现,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由于不同年龄的男女之间生活条件的悬殊的引起的不同反应,人们思维的进步,逐步排除了杂乱的性交关系,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这就是血缘公社(家庭),实行按辈份区别的婚姻关系,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配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
兄妹为婚,在云南的怒族、纳西族、高山族、苗族、哈尼族、壮族等部有过这样的传说。
氏族公社:随着血缘公社(家族)的发展,逐步排除了兄妹为婚,又排除了同一家族(家族)内旁系兄弟姐妹的婚姻,为人类体质的进步提供了条件,逐渐形成了同一家族的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群婚制度,即族外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重大进步,也为氏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氏族产生的初期,血缘以母系计算,子女随母亲,作为实行族外婚的男女,是以性的需要而转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常常出现离异现象。
纳西族有:“我的阿注是你的阿注,你的阿注也是我的阿注”,即谁也不能独占谁,谁也不允许别人独占自己。
母系氏族:因为实行族外婚,子女跟随母亲,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氏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关系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
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
[1] [2] [3] 下一页
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夏、商、西周的科学和文化
北京市龙潭中学颜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