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思政课程”潜力,落实立德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挖“思政课程”潜力,落实立德树人
作者:李晓晓
来源:《师道(教研)》 2021年第3期
文/潮州市潮安区宝山中学李晓晓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是“教”与“育”的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
正确价值观形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追求。
要落实立德
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的内化过程和实践的外化过程,在价值观层面落实
素养培育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核心素养之一的政治认同,只有在价
值观的维度上认同了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才是实现了政治认同。
虽然这种价值观的维度
是内在的,无法通过直观的方式看到。
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基于一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所完成
的具体行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国庆前夕,我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观看《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中的一小段视频,播的是1949年开国大典,当听到毛主席激动地说:“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自发的鼓掌,正是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在掌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必备品格
品格是品质、性格的简称,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品质表现。
核心素养培育所强调的
“必备品格”,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的品质表现。
无论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内化过程,还是在价值观指引下付诸实践的外化过程,品格的表现对价
值观和能力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首先需要老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品格。
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
亲
其师,才能信其道。
老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自觉做为
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其次,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把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系统思考”为中心,致力于从“让学生做”转变为“让学生想了再做”,教师既要
自觉担当起“指路”的任务,又要做到主动“让路”,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后,培养学
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情景时,能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思考,并做
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给心灵埋下
真善美的种子,并且通过日常的实践,把优良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提升关键能力
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由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构成的“四层”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是高考评价对素质
教育目标的提炼;由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构成的“四翼”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是连接考查目标与试题试卷的纽带;测试者根据“四翼”命制试题以测查学生的“四层”
发展水平。
作为以选拔人才为基本功能的高考评价体系,对于政治课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导向
作用,因此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能力表现是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因此筛选可能诱导出相关行为表现
的学科任务非常重要。
完成学科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通俗地讲就是做事能力,而做事能力只有
在真实情境下才能准确测查,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创设真实情境。
由于课堂限制,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情境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是仿真情境,这些仿真情境,有些来源于真实材料的改造,有些则是事实真实与逻辑真实的虚构材料。
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分析、推理,锻炼学生用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