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春季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同步课件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曲折发展 • (1)1958年,开始实施“教__育_大__革_命________”, 教其育核与生心产是劳_动_相__结_合_____________教__学__,初步建
科立学起研究________、生产劳动、___________三结
合的教育体制。
全面调整
• (2)稳从定1发96展1年始,对高等教育进行__________,
课时作业
(点此链接)
• 二、义务教育
• 1.重要性:是国家普青及少年__教_育_______青、少扫年文除盲 ___人_口__素_质___、提高合_格_公__民______、培养
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
决策。
• 2.措施
中华人民
•共(和1)国1义98务6教年育,法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优_先__发__展_》。
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 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技兴国”战 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大讨论”
• 【解析】 此题隐性考查历史时间。1977年 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 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 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 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 5.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此 人上大学可能是在(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年龄 家庭出身 文化程度
男 35岁 贫农 小学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 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 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 里锻炼20多年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 C.“文革”期间
D.恢复高考初期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 2.(2014·天津·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 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 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 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3.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 《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 主题是( )
•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 • 的贯彻
• B.“三下乡”活动 • 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 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 【答案】 C
• 【解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革期间为 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毛泽东发出的号召。
•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 【答案】 B
• 【解析】 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 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
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即将开始
的“一五计划”。这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 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1952年院系调整大 量增加技术性的专门院校,以培养专门技术 人才。故应选B。
至1963年,进入__________的轨道。
•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 3.迅速发展 • (1)___1_97_7_____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迅速教发育展
__________: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 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 三级少学数位民族制度;扩大了成办人学自主权。 民办
• 【答案】 C
• 【解析】 据材料信息,当时是推荐上大学,
• 6.(2014·江苏·11)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 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 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 【答案】 C
• 观点1:广泛认同新文盲标准;理由是计算机 将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用电脑会变 得像打电话一样容易和简单,不懂电脑的人 将无法生存。
• 观点2:过于超前;理由是这个标准相对于中 国现状略有超前,适用于将来。
• 提示 文盲的概念可以随历史、社会的变迁 而发生变化,把文盲的标准定得高一点,对 推动和促进人们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否要 把现代知识、现代技术和手段作为文化的基 本内容,值得商榷;我国开展扫盲工作照搬 国际标准比较困难,一方面要努力,尽量跟 上世界文明潮流;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 扎扎实实地先把不识字的文盲扫除。
课前梳理
• 一、扫盲教育
• 1.措施 • (1)新中国建立后,扫盲__________成为教育工作
的重中之重。 • (2)1950年识字,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开展农识教字育教育会议,
逐确步定减少工文农盲教育首先以_________教育为主,以 国“家_各__项_生__产_建__设_的__开_展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A

(2013·安徽·17)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
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
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 (3)1982年颁布的《中华__人_民__共_和__国_宪__法_________》

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
文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4)199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在202世001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
• 2.成就:__________元旦,中国如期实现了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考查对 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能力。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 率来看,我国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A项 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项。教育 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 步建立影响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项,选 D。
• 上面宣传画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教育方针?
•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 探究目标:
• 1.新中国成立后在扫盲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 措施?取得了什么成就?
• 2.发展义务教育有何重要地位?在这方面我 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成就?
• 3.概括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表现。如 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 【答案】 D
巩固演练
• 一、选择题
• 1.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 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23名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受奖者中,21名是归 国学者。材料说明( )
• A.留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 • B.外国教育优于中国教育 • C.留学教育有利于我国高、尖人才培养 • D.我国科技落后,人才匮乏 • 【答案】 C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
•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材料三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 请回答:
• (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 个面向”的?
•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中共十四大是怎样实施 这一要求的?
• (3)__________高等教育、_______高等教育、 ________高等教育长足发展。
重难点拨
•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 这是被历史的经验证明了的,也是国际国内 形势决定的。
• (1)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 国力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 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 (2)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 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 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例如二 战后日本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 育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劳动力知识创新和技 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
典题示例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
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
成才之路 ·历史
岳麓版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 情境导入 2 整体感知 3 课前梳理 4 重难点拨
5 典题示例 6 巩固演练 7 视野拓展 8 课时作业
情境导入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 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 (2)2科0教世兴纪国90年代以来,把教义育务摆教育在 __________的地位,提出了“_基_本__普_及__义_务__教”育的
战略,加紧普及__________。
• 3.成就:进入21世纪,我国实现了
• 三、高等教育
• 1.初步发展:建国初,参苏照联__________模式, 对高等改造院校进行调__整________、__________。
• (3)科技与教育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 【答案】 (1)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 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 (3)科技和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
视野拓展
• 【观点·争鸣】
• 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 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 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 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 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 4.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 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
•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 【答案】 D
• 【解析】 报考与录取人数的提高不能准确 反映教育质量变化情况,只能说明数量。
• 【解析】 据题干中“文革后”与篆刻中 “科教”信息可以推断出是邓小平的教育措 施,故选C项。
• 二、非选择题 • 7.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 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 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 计。
整体感知
• 本课第一目“扫盲教育”介绍了我国政府对 扫盲工作的重视及取得的明显成效。第二目 “义务教育”重点讲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普及 义务教育的非凡努力与重大意义。第三目 “高等教育的发展”讲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的曲折历程。贯穿本课的线索是,教育关系 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 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