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材料题 (共19题;共220分)
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
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
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
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
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
(3)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并指出其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2. (10分) (2018高二上·温州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视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二: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康熙帝为曲阜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所持的理念,并说明唐太宗处理与突厥族关系时所
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的理由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康熙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3. (10分)(2016·银川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4.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5. (10分)(2017·浙江会考) 资本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虽然人口持续增长,实际生活水平却大约提高了35%。
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然而经济发育的社会环境、市场活动主体的自由度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宗教、政治观点多元,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取得了足以令人称道的
重大成功,推动了英国经济的真正增长。
——摘编自侯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等
材料二
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显示了联合王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
同期英国通过议会制度改革,推动了民主化运行机制,以促进民众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英国向自由主义迈进的趋势。
这一趋势得益于英国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思想观念的长期发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源于17、18世纪经济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发挥着超越历史时空的发酵作用。
——摘编自摩根《牛津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在实现英国“真正增长”中所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指出并分析17、18世纪创造联合王国“优势”的“思想观念”。
6. (10分)(2018·江苏模拟) 华盛顿的世纪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其形象也被人们多维解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华盛顿在随后的十五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的一位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
华盛顿不是一位主张独立的先驱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他是一位代表)却一致推选他来统率大陆部队。
他军事经验丰富,家产万贯,闻名遐迩;他外貌英俊,体魄健壮(身高6英尺2时),指挥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成为统帅的理所当然的人选。
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忠诚效劳,分文不取,廉洁奉公,堪称楷模。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对于国家统一和民主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杰出的个人品质。
7.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多次强调,立法的重心应当是生活现实。
在许多次会议上,他经常打断一些繁琐无益的枝节争执,通过明晰简洁的提问将讨论带回到实际而具体的问题之中。
由于他当时的婚姻未能生育,他强烈支持合意离婚和收养制度。
《法国民法典》草案在法案评审委员会上遭到了共和主义者的反对,拿破仑认为法国“不能以形而上学来进行统治”;将所有持敌视立场的委员全部清洗出局。
1804年,草案在没有任何异议的情况下获得通过。
在拿破仑的戎马生涯中,《法国民法典》被拿破仑作为“革命的法典”强行施加于被征服地。
《法国民法典》的立法原则可以被概括为: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
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在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里有较大的影响。
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采用了该法典。
有些国家是以该法典为蓝本制定该国的民法典,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是依据该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也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
还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影响,如1896
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简析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为何《法国民法典》影响如此深远。
8.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
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81年定为“阿塔图克年”。
“阿塔图克”是土耳其人1934年11月24日授予凯末尔的称号(意思为土耳其“国父”)。
1981年是凯末尔诞辰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81年定为“阿塔图克年”以纪念这位伟人。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2)土耳其人为什么授予凯末尔“阿塔图克”的称号?
9. (15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材料二: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三: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
10. (10分)(2019·黄冈模拟) 材料1874年发生日本侵台事件后,鉴于台湾防务的重要性,实施了以“外
防内治”为目的“开山抚番”政策。
“开山”,即开辟台湾东部山区的道路;“抚番”,即对番族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
1885年至1891年即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期间,是“开山抚番”政策全面施行的阶段,成效最为显著。
刘铭传“念民番皆朝廷赤子”,要求部属“步步稳慎,妥商办理,不求近功”,抚番时“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须用兵”。
……为使番地得以顺利开发,1885年11月,刘铭传令其侄孙、提督刘朝祜开辟台北至宜兰的道路。
1886年至1887年间共同开辟了从东到西、长达182公里的横贯中央山脉的道路。
从此,东西海岸通过陆路连接起来。
……刘铭传还大力兴办和整顿樟脑业、硫磺业、茶业、蔗糖业、盐业等各种实业,台湾贸易“出入足以相抵,且有溢过,故能百事俱举,民户殷庶”……还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全台湾共设3个府、1个州、11个县、54个厅和1个直隶州,台湾岛内各地从此连成一气……刘铭传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加强番学堂建设,从受抚的番社中招收各部落头目的子弟上学,对他们进行汉化教育,“与之衣食,教以语言,俾令粗识字义”。
由于刘铭传办理得法,到1889年3月,刘铭传取得“全台生番归化”的功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
11. (10分) (2017高一上·许昌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且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
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
——《丘吉尔传》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佘、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整理自《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政府首脑分别与议会和内阁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德两国民选产生的议会实际权力的区别。
12.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
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13. (15分) (2018高一下·浙江期中) 二十世纪的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
名称旧三民主义内容新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
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
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材料二:
2013年12月26日,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20周年,2013年11月16日,中国邮政发行《毛泽东同志诞生120周年》纪念邮票。
全国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感知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材料三: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邓小平》正在热拍中,将于8月22日登陆央视一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2)指出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独特革命道路是什么?写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三篇文章。
(3)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标志是什么?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哪一根本问题?从三位巨人身上,
我们学习到他们共同的品质是什么?
14. (10分) (2016高三下·吉林期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
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
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
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
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
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
1905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年11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年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年8月27日发布“宪法大纲”,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15. (10分)(2019·南昌模拟) 材料: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帷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扰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英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辫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
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
如孙思邀、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
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16.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
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这些耶稣会士“货真价实的代表了欧洲的智慧,迫使他们的东道主承认在自己的文明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钦佩的文明。
”
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
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
从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
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
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
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出现了又一次高潮,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并分析其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实际效用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特点。
17. (15分) (2017高二上·阳东月考)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
……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
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
……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
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
少袭皮毛,未易骨髓。
……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
材料三:某政治派别主张:“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
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
材料二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8. (10分)(2019·周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
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N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室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9. (15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
”
——爱因斯坦
(1)材料一体现了甘地向英国殖民者抗争的方式是什么?体现了他奉行的什么原则?
(2)根据材料一说明甘地是在调节哪两个教派的矛盾冲突?其宗教主张如何?
(3)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