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画装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画装裱
论文导读: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展的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许多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碑帖能够保存至今,其关键一点是经过了装裱。

关于装裱这一时期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虞和,他是一位南朝书法家,他撰写了一部专著《论述表》此书最早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形式和装护的方法。

关键词:装裱,装裱发展,装裱形式,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

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展的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许多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碑帖能够保存至今,其关键一点是经过了装裱。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说的有些夸张,但从实际情况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装裱是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波墨山水,当作品完成后,在没有装裱之前是无法欣赏的,只是一张褶皱的宣纸,看上去只是黑糊糊的墨和色没有层次感,也使观赏者感觉不到美的意境,水墨的气息。

但是经过装裱后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水墨的韵味、画的意境之美从纸显现出来。

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裳、马靠鞍”一身美观和体的衣服可以给人增添几分风采一副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可以说明装裱与书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经过装裱的书画作品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装裱又称“装潢”、“装治” “装褫”“装池”“装褙”等等。

是伴随中国书画艺术生发的一种特殊装潢工艺,装裱的优略直接影响到书画本身的保护与收藏,古代书画中流传有绪的稀世珍品都是有了精良的装裱,才得以世代相传。

古语有“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

中国古人将书画装裱提高到关系到书画本身的性命的地位,可见书画的装裱对书法绘画的重要性。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的过程。

装裱也是一样,而它的发展历程和书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从早期的书画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装裱的发展与进步。

像早期的绘画、文字都是用雕刻的记录方式来完成的。

如:刻在石头、金属、兽骨上或竹简上。

比如:竹简的装订形式,竹简是在一根根长条形竹片上,打孔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书籍。

回来想想竹简的形成方式,打开阅读的方式和装订的形式很相以后装裱三大形式之一的卷轴的打开方式,又如:从早期绘画作品中看1973年5月,湖南长沙弹子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画37.5x28cm 细绢质地此作品虽然是一件精美的绘画作品但对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一定的帮助。

在这幅作品上端有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竹条中间系有棕色的丝绳,在这幅画上不仅看到古代绘画现有最早的实物作品。

也看到了古代挂轴的初期形式(可以把竹条看作现代立轴的天杆而丝绳很相现代丝带起悬挂作用)。

还有以后出土的T形的帛画它的形式与《人物御龙》帛画相同。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最初的装裱只是单纯的悬挂和装饰的目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装裱的原始动机。

装裱工艺也是经历了各个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画和装裱艺术发展极其重要的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文化事业却很活跃,这时一些艺术大师出现了,如:顾恺之、王羲之、王献之等,而造纸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装裱事业的发展。

关于装裱这一时期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虞和,他是一位南朝书法家,他撰写了一部专著《论述表》此书最早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形式和装护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期:已经是装裱的萌芽阶段,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

唐代:唐代在装裱艺术上有了更为突出的成绩这是由于,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政治上比较开明政局相对稳定,因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唐代的帝王又都重视文化事业。

这时又有一些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出现。

如: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

他们促使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同时也使装裱艺术进入了成熟时期。

唐代以前基本上都是横幅。

卷轴成了主要的装裱形式。

如:《洛神赋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等。

但道了“盛唐”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书法及绘画的不段涌出,特别是山水楼阁等大幅绘画的兴起和小型、纵长、横长及团扇画面作品的问世。

单一卷轴影响着书画家的创作,于是了出现挂轴和册页两种款式。

而挂轴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到三方面的影响,时代的推进;屏风画的启迪;卷轴画的装裱的理论基础。

这是由于卷轴画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出现的大型方斗、长方形等字画,装裱的需要只有向新的形式挂轴发展。

而屏风画对挂轴发展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论文检测。

所以就引起了屏风画如何装裱的设想从而引发了立轴装的设计。

立轴装有些地方是以卷轴为理论基础的也就是说是以卷轴的基本原理借鉴而来的。

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作品的美感,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

这也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初级阶段的结束逐渐已步入了成熟阶段。

宋代:说唐代是步入成熟阶段那宋代在书画装裱是一个成熟和承前启后的时期,由于皇帝对艺术的追求,对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装裱业也随着发展起来了,这一时期装裱的材料工具进一步完备,幅式美观整齐使装裱趋于完善,装裱操作有了规范化的方法。

而进入成熟阶段装裱工艺在款式有了新的发展,如:至今不衰的“宣和装”,到明清时期装裱工艺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更加完善,装裱工艺在民间得到普遍,形成各自装裱风格,像南方和北方的装裱工艺有“苏裱”、“京裱”,即“南裱、北裱”等。

关于装裱的相关著作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如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堪称中国古代装裱的经典著作;《装潢志》篇幅虽不长,仅4000多字,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最系统、最周祥地总结书画装裱技术的著作,它集前代笔记论述中有关装裱的文字于一身,偏重于装裱古书画技艺上阐明此道,把整个装裱过程中的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色、镶、覆背、上壁、下壁、安轴、上地杆、装天杆、贴签等15个步骤谈得清清楚楚。

发展到清代出现同《装潢志》有同样重要地位装裱著作是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总结了中国古代历经多年书画装裱的经验,是及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具有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进步,当代书画装裱师经过长期对装裱工艺的实践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出现了新的著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著的《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促进书画装裱的发展并具有较高的学术和使用价值。

国外对中国的装裱也并不陌生,对书画的装裱艺术也逐步形成了各国的风格和流派。

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自唐代中国书画装裱工艺传入日本,日本装裱艺术家经过吸收、创造,在材料、工艺制作、款式上都有所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装裱形式上挂轴装裱材质和装裱款式上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这是与各国生活房舍建筑及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挂轴装裱品式可分为就有袋裱、台裱、唐装、明代裱、奴裱等,最具代表的江户时期确立的大和裱、文人裱两大形式。

而我国装裱的形式有三大类卷、轴、册三大形式。

在轴(轴又称立轴或挂轴)类装裱中,还有十二种装裱品式。

如:立轴,可分为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宣和装、诗堂装、和不常见的框二色装、纸镶绫边装、锦眉装、屏条、对联等等。

在装裱工艺上又有挖嵌和正镶的不同,所谓“正镶”是在画心正面粘连镶料,而“挖嵌”是将托好的整块镶料作为嵌身,挖嵌画心,这种方法镶料边框没有接缝,高雅美观。

装裱技法国外与国内基本相同,可分为:托、裁、镶、覆、砑、装等工序,所以说装裱工艺不是单纯的手工工艺。

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虽然只是书画作品主体的一个附属部分。

论文检测。

但它与作品本身一样承载了历史、艺术、人文等多方面信息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糊糊贴贴的表象,而是经过装裱师对作品的审色使其宾主相掺,锦上天花。

在一定程度上装裱是鉴定书画的的有力的佐证。

在装裱材料上装裱的样式上可分辨,比如:宋代将藏书画按年代、优劣分成若干等级,
分别采用不同的绫锦、纸、轴头装裱,具体到包首、天头、隔水、扎带都有明确的规定。

论文检测。

又如:明代在手卷增添了用于题记的“引首”。

这种形式在明以前时没有的。

清代宫廷对绘画要经过皇帝的御览在包首、天头、玉别、轴头等细节上要皇帝亲定。

可见装裱的是与书画密不可分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建筑日增多,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对书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现代装裱形式也在不断提高,品式及形式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用料上无论是色彩或质地都有所改变,
书画装裱工作是用手、用脑、用心的工作,是识知识集约、技术精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而装裱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书画艺术素养,以便真正理解作品的用意,完成对作品创作的延伸与完善。

而一个没有书画知识的装裱工作者,是谈不上书画的装裱的,更成不了装裱师,装裱工作者要集书、画、鉴、理论于一身。

在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举一反三,加以变化。

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从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使书画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谈装说裱成江中文版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5年
[2] 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杨正旗中文版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年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