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0分)
1.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四十年来像一枝名笛,不知被多少嘴唇呜然吹响。
《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
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事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它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眸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
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
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雪亮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它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它一点。
“正确”,只应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错,于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的差误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化出一串荒唐幽渺的情节。
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潘朵拉的盒子”有此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追究的奥秘。
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揭封”又比潘朵拉“开盒子”复杂得多。
他走完了三清堂的右廊尽头,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伏魔之殿”四个了,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皮,锁孔里还灌了铜汁。
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
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
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二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小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是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出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行政上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
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截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
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
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拿斧头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作兴有的。
还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件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炼了一块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太早揭开坛子上有法力的封口。
不是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
“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
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
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仍然像掌理军机令一样准确的依时开花。
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兰心惠质,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持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订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缴来。
有的学生念得极好,有时又念又唱,极为精彩。
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
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
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的可以“通幽”。
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
让叉路可以是另一条在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有删节)
(1)
文章的开头引用郑愁予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
文中作者选择的中国故事中一共写到了几个“错误”? 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
(3)
结合文意,鉴赏画线的语句。
(4)
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 (10分) (2017高三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
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
”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
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
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
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
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
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
“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
”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
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元”字科。
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
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
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
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
“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
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
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
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
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
要学会吃亏、让人。
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创业难,守业更难。
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
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
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
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
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
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
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
无数个体的追求最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
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有删节)
相关链接:①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
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北京青年报》)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 . 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 . 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 . 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 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 . 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 . 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 . 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传统的道路上保持从容与专注。
(3)
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3. (10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材料二: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
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
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
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
“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说,随着指控大厅工作人员报出“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所有人为之振奋。
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
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
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
材料四: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
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通过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
仅对接器而言,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
(选自“长江网”,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直接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
B . 材料二中“它还接过‘嫦娥’回家”使用拟人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
C . 材料三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携带太空机械臂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D . 四则材料分别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中,首段的时间最晚,为11月18日13时59分,第二段时间最早,为10月17日7时30分,最后一段居中,为13时11分。
这样的安排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重新调整一下会更好。
B . 新闻语体的特点是:词语基本用原义,表达方式主要用陈述句,少用修辞,基本不调动读者想象,内容要客观、同一,要让不同的读者得到尽可能同一的结果。
上述四则材料就符合新闻语体的特点。
C . 材料三的第二段,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过程,以此作为“天宫二号”的研发背景。
最后一句是对航天梦的展望,属于结语。
背景和结语可以没有,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段中。
D . 材料四的第一段,不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因为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
E . 采写消息要考试阅读对象,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采写内容也有不同。
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返航,引发大量相关报道。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报道神舟十一号飞船,材料三报道的天宫二号,材料四报道航天精神。
(3)阅读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4. (16分) (2019高二下·北仑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
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
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大抵
B .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任用
C . 故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D . 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 . 先王因俗设法相如因持璧却立
C .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 萧、曹为政,莫之禁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认为六国争相养士这是它们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的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B . 文章通过大量事例以及反问句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语句整散结合,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 . 文章善用对比,既有六国和秦对游士态度的对比,也有游士在失职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对比,从而指出游士没有尽到责任是社会动荡的原因。
D . 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②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