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试璿玑玉衡赋第十八段赏析【清代】尤侗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尤侗(1618—1704年),字同人,更字展成,号悔庵,晚 号艮斋,又号西堂老人,长洲(今苏州)人。青年时才名 籍甚,有声江左,入春闱则屡不得中。顺治十四年丁酉 (1657年)因乡试落榜而作杂剧泄愤,传播大内,是为酿 成“科场案”原因之一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十二 岁始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 居三年告归。尤侗博学多才,著作等身,有《西堂全集》 五十卷,《余集》七十卷,传奇杂剧多种,词名《百末 词》。
国学 骈体文பைடு நூலகம்
御试璿玑玉衡赋 第十八段
清代 尤 侗
作品赏析
• 《史记·天官书》上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纬书《春秋运斗枢》更把北斗七星的 名称与璇玑玉衡联系起来:“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 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柄)﹐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晋书·天文志》则三星为玉衡。” 与司马迁的主张略有不同。此外﹐又有北极(北辰)说﹐例如伏胜在《尚书大传》中写道:“璇者﹐还也﹐玑 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行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说苑》则说:“璇玑谓北辰 ﹐勺陈枢星也。”《周髀算经》称北辰皆曰璇玑﹐而《星经》又有不同的说法:“璇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 者谓北斗九星也。”以上均主星象说。康熙十八年尤侗已至暮年。文风大变,沧老中不失刚劲,艳丽之 外又多一些少年心。《璿玑玉衡赋》乃尤侗为感恩戴德而作。其时正是清代博学鸿儒大兴之时,尤侗乃 以白发少年之态,远赴京师、躬逢胜筵,一举得中,可以了其宿愿。因而文思愈加敏捷,有老蚌含珠之 态,诗赋序赞,都透出一种春风得意的感觉,同样是写柳,“柳依依兮叫寒浆”不见了,代之以“杨柳 之依依,垂长条而拂地,耸芳干以迎晖”,诚所谓老树发新枝。三篇颂文即《平蜀颂》、《平滇颂》、 《弥罗宝阁颂》,都是为康熙的文治武功唱赞歌,这其中确有真情实意的流露,难怪康熙喜欢他,虽垂 垂暮年仍想起用。但斯时尤侗已是夕阳晚照。因而他向佛之心更切,尤其是相伴四十年的老妻突然撒手 西去,给尤侗以沉重打击,在给其妻写的行述中,尤侗这样谈到:朝廷求才盛意,断难固却、你知我本 无宦情,必不久恋京华,不过一年之别,谁料别五日而病作,竟成永诀!”深感暮年将逝的尤侗,求辞官归 隐,恐与此有很大关系。
THANK YOU!
秦火殄灭,义和失司。不知宣夜,何有周髀。洎乎炎汉,乃建 浑仪。洛下营之平,子成之淳风,令瓒参而伍之。
……………………………………………………… ………………………………………………………
璿玑玉衡亦作“璇玑玉衡”,亦作“琁机玉衡”。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书·舜典》: “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孔 传:“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孔颖达 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 世以来 谓之浑天仪者是也。”《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琁机玉衡,以齐七 政。” 清 王韬 《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 中国 已有之于 唐 虞 之世。”一说为北斗 七星。一至四星名魁、为璇玑;五至七星名杓,为玉衡。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 上》。
作品赏析
• 《康熙征士记》曰:“康熙十七年春,上以天下乂安,民物畅遂,思得俊儒以备顾问、任著作, 诏京外官三品以上,各举博学宏词之士,用征试而选录焉。群臣各有荐文。荐上,即诏郡县资 赠劝行。是年冬,皆集京师。上以天寒日短,士或不得尽其才,又重久留之,诏户部月给银米, 至明年春三月朔乃试。试日,咸集太和殿行礼、领试卷及题。题为《璿玑玉衡赋》、《省耕诗》 [五言二十韵]。次撰文于体仁阁。上特命赐宴,并高桌椅,殿廷常考所无也。试列一等者二十 人[彭孙遹、张烈、乔莱、李因笃、周清原、倪灿、汪霦、王顼龄、秦松龄、陈维崧、徐嘉炎、 冯勗、汪楫、朱彝尊、汪琬、陆棻、钱中谐、袁佑、汤斌、邱象随]。二等者三十人[李来泰、 沈珩、米汉雯、李铠、潘耒、施闰章、黄与坚、徐釚、沈筠、尤侗、崔如岳、方象瑛、吴元龙、 周庆曾、范必英、张鸿烈、李澄中、庞垲、毛奇龄、吴任臣、曹宜溥、曹禾、高咏、钱金甫、 陈鸿绩、毛升芳、黎骞、龙燮、邵吴远、严绳孙]。皆以次加官授职,纂修《明史》。二等外 授中书者七人[王方谷、申维翰、邓汉仪、孙枝蔚、朱钟仁、王嗣槐、王昊]。未与试授中书者 二人[傅山、杜越]。遭丧及死不与试者十六人。先致仕及以疾辞者十四人。试毕遣归者九十七 人。讫计各官所荐凡一百八十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