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国考对比分析——古今国考内容形式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国考对比分析
——科举考试与高考内容形式的比较分析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And Modern
National Test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To Ancient And Modern National Test
论文作者:刘晓婷
专业:科学教育
指导老师:王一治
完成时间:2013年3 月28日
摘要(写好摘要很见功夫的,呵呵)
科举与高考是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的两个时期的两种基本方式,其内容与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通过回顾科举制度发展历程,探索其灭亡的原因。
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包括考试的层级、时间、监考、阅卷以及对当时代的影响)与高考进行对比,取科举之长,补高考之短。
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试原则的前提下,分别从严格分明考试层级、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能力的考察、延长考试时间三方面提出对高考改革的一点见解。
(摘要中最好不要写本文、作者认为等语句,以第三人称写。
)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it would be destroyed. Compar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n content and form (including test level、time、invigilation、paper inspection and the influence to that era ), and tak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o make up the lack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n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from three ways that clearing test level strictly, highlight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the content of examination and extending the time of examination,i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ir, open and impartial examination premise, to put forward some views on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Keyword: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xam content; Exam form
目录
一、引言 (5)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5)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5)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6)
三、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6)
(一)、考试的内容 (7)
1、科举考试的内容 (7)
2、高考的考试内容 (7)
3、科举、高考两者内容上的对比 (8)
(二)、考试的形式 (9)
1、考试的层级 (9)
2、考试的时间 (14)
3、考试的监考及阅卷评分 (14)
(三)、科举与高考分别对其当时代的影响 (16)
四、科举制度对高考人才选拔的启示 (16)
(一)、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试原则 (16)
(二)、考试层级严格分明 (17)
(三)、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能力的考察 (18)
(四)、延长考试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力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一、引言
由古至今,人才始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立足之本。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人所皆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依靠一大批世界顶尖的人才维系的。
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人才更需要在优质的教育培养下慢慢成形。
搞好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途径,而人才的区分就要通过比较了。
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考试来区分出优秀的可以继续培养或者直接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无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而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的现在,高考就成了区分人才的主要手段。
科举与高考非常类似,高考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抄袭”了科举制度,但两者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通过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对比分析,找出有效解决高考制度在现代人才选拔上的消极问题,为我国高考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隋朝的科举制度是我国考试制度的源头,随后不断的发展、兴盛、直至清王朝时代的废除,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起源和废除的原因都值得深思和借鉴。
现今每年的6、7月份最热门的话题就数高考了。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举制度的缩影,两者之间有类似也有差异。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参加高考的人数只增不减。
每当高考结束,往往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试问用分数来选拔人才是否是最明智的选择?高考会不会也像科举制度一样最终难逃废除的命运?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创立更加合理的高考方案,让高考真正成为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性考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迫切的期望。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作为考试制度的其中一种形式,起源于中国。
考试制度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两者相依相存,因此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古代,考试制度必须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才会产生,而当时的西周,早已进入了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经济较为繁荣。
就上层建筑而言,一是学校教育,一是任官制度。
因为学校要衡量士子的学习成绩和文化知识水平,需要考试,也即是后世所谓的考试经业。
任官要别贤愚,也要通过考选。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在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之后,学校即已出现。
西周时期,教育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君师不分。
周代的选士制度也是在这种任贤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1]。
在选士制度废除后,又先后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度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日趋腐败,这些制度在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
据《隋书˙高祖纪》
记载,隋文帝开皇年间,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正式废除,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所需的官员。
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开皇十八年七月,隋文帝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二济二科举人”。
隋文帝年间设立秀才、明经科,皆通过策试选拔人才。
到了隋炀帝年间,开设了进士科,通过考试的形式来选取进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自隋朝灭亡后,唐朝的皇帝继承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而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级别最高的“殿试”的雏形(但并没有形成制度)以及建立了“武举制度”。
之后,科举制度在宋代减少了常科的科目,但进士科仍受重视。
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却开创了“以四书试士”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度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朝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考试之严格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完善。
虽说科举制度到了清代已经相当完备了,但由于清代科场舞弊日趋严重,最终有着1300年之久的较为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本段太过简略,因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的变革与发展时间长、变化多,最少应比起源要丰富的多。
最好用流程图列出其主要阶段,然后用文字分别说明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三、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统治了中国考试界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灭亡了,是该欢喜还是忧愁?在今天中国的教育领域,CEE(college education entrance,高考)在整个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并且引起了众多社会阶层的关注。
有报告显示CEE已经成为了“全国性基本考试”。
因此,类似于交通管制、警车护送、公交站变道、航线的转移这种特殊的事件都可能在CEE时期发生[]改为引言序号。
CEE只是判断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何种高等教育的一种工具。
然而,它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焦点。
它的所有改革,大的或小的,不出意外都会引起例如学生、家长和老师这样的群体的重要关注。
在所有这些关注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主题是:CEE是否应该被废除[2]。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就仿佛是恢复了古时的科举。
一直以来,高考令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家长也对高考“爱恨交加”。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变得越来越差,生活经验和社会责任感几乎无从积累。
显然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日渐脆弱的心灵,已无法承受分数之“经”。
由此,社会上少年问题也愈加增多,麻木应试、德智体不平衡、高分低能等都跃跃欲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建设者,现今的高考对学生的摧残已显而易见。
高考试题难了,超纲了,学生分数就低了;抑或是容易了,就拉不开差距了,则选拔性就差了。
学生应对高考如临深渊,家长应对高考如坐针毡,学校应对高考如履薄冰,社会应对高考如临大敌[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高考要重蹈科举的道路吗?科举不是偶然产生的,高考也一样。
纵观科举走过的历史,细查科举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时俱进,这才是高考所要做的。
(一)、考试的内容
1、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考试兴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相袭。
虽然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屡有变更,但儒家经典一直作为考试取士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准[4]。
此段概况的很有见地。
就唐朝的科举制度来说(宋朝在科举的内容上虽说做了改动,但是整体上还是和唐朝差不多),其科目多达50多种。
有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秀才、进士、明经科,而且还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开设了明法、明算、明书、开元礼等科,增加了五经、四书、三礼、三传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
考试内容涉及方略策、诗赋、经学、法学、数学、史学、道学等各个方面。
然而在诸科之中只有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明经、进士、秀才三科最为经常持久,特别是明经科专以儒经考试。
当时作为考试内容的儒学经典共有13 部,《易》、《尚书》、《诗》、《周礼》等[5]。
其中进士科原先考诗赋、帖经和墨义,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科,涉及官职,考试的难度可想而知,也存在较大的弊病。
进士科只讲究声韵,明经科只讲究强行的记忆,学而无用。
所以,在王安石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诗赋、墨义和帖经,专门以经义(与论相似,是写短文,但只是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根据经书中的意思自己发挥)、论、策取士。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于是在熙宁八年,宋神宗就下令废除诗赋、帖经和墨义,颁布了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论、策取士的政策(很有现实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卡,能否第及,就看八股文的好坏。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来取题,文章共有“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在每个段落中都要求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一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八股文又非常难写,其所论述的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来“代圣人说”。
另外八股文的格式也定得很死,除了以上的那些程式之外,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极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明末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愤慨地说过“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由此可见八股文的危害性,而科举制度的致命点恰恰也就是八股文。
2、高考的考试内容
第一阶段:1965年以前的高考,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取消了高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与科举一样,高考的考试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大文大理时期(1977-1992)。
在这个时期,考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考试的主要内容是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语在1978年开始设立)都要考之外,文科还有政治、历史和地理三门,理科有物理、化学、生物三门。
(其实文理科的每门课程的试题都不同,如文科的数学容易很多,理科的数学很难)
第二,“3+2”时期(1992-1999)。
这里的“2”指的是高考和会考。
会考最早在1985年上海市进行试验。
上海市提出:高中毕业会考是衡量其毕业生是否达到合格水平的考试, 考试科目为九门必修课,从高中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学完一门考一门,高考是普通高等学
校在报考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按国家计划选拔新生的考试[6]。
从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管理司通知中可以得知:“为了促使普通中学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专业更合理地选拔人才,上海市1988年将在普通中学各学科全面会考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
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全市统一的全面会考的基础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减少为4 门,科目设置为6组:
1)政治、语文、数学、外语;
2)语文、数学、外语、历史;
3)语文、数学、外语、地理;
4)语文、数学、外语、物理;
5)语文、数学、外语、化学;
6)语文、数学、外语、生物[7]。
”
后来,由于生物和地理的废除,考试科目减少为4组。
1996年8月,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呼吁务必十分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对报考生物系及有关医、农等科系,不得免考生物学,以保证学生来源和今后研究和教学的质量[8]。
由以上得知,会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文大理的缺点(文科只学文,理科只学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高考的考试内容设置上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使得考试内容表面上有所减少,但实际上却在逐渐增多。
第三,“3+X”时期(1999年至今)。
高考内容在此期间的主要变动就是把政治、地理、历史统一为文科综合,把物理、化学、生物统一为理科综合,文科/理科综合就是所指的“X”。
在新课改后,各省市的高考内容虽然不同,但也是在原有的“3+X”的基础上多样化。
如:山东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的模式;上海的“3+1”的考试模式(1就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选考一门);江苏省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浙江省的分类考试模式,即:“3+文/理综合+自选模块”、“3+文/理综合”和“3+文/理综合+技术”三种考试模式。
在这几种模式下,使得考试内容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如浙江省高考的自选模块的考试就是科举制度所没有的。
3、科举、高考两者内容上的对比
从科举和高考在内容上的发展上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科目在不断减少。
科举由唐朝的50多种科目到最后只保留进士一科,废除了明经等诸科,考试的科目极度地减少,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各种人才的选拔。
高考也是如此,从1952年开始高考制度正式创立以来的考9门逐渐演变到文理分科,最终形成3+X的考试模式,考试的科目越来越少。
虽有会考的铺垫,但还是免不了人才向文理两级的分化。
第二,考试内容的减少。
科举的考试内容从儒家经典与各科内容(如法律、算术等)共存,发展到最终只有儒家经典,内容极度单一化,甚至从内容较为丰富的诗赋演变到内容单一、格式死板的八股文,刺中了科举的要害,导致了科举的灭亡。
相比科举之下,高考的内容也在经历这个过程,从原本9门课程的内容演变成文理分科考试,最后变成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在逐渐减少。
在现今社会对高考的漫骂声中,文理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试的压力,但也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露出了很大的弊端。
一张文科/理科综合的卷子,要融入三门课程(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并且在内容上要合理、全面的安排是非常困难的。
如:浙江省的理科综合试卷总分300分,其中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并且每一道题目的分值也是比较大的,所以题目量相对来说较少,其
中的弊病就是不能全面地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以,高考内容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引起社会的不满,内容少又不能起到有效地人才选拔的作用,这是高考在内容改革上所面临的“两难”问题。
(二)、考试的形式
科举与高考都是国家级别的具有竞争性的人才选拔性考试,它们都有着严格的考试程序,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就是古代的高考,高考就是现代的科举。
1、考试的层级
第一,考试的地位。
古代的科举分“秀才”、“举人”和“进士”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的等级和社会地位都不一样,尤其是进士科。
由于进士科是通过殿试,由皇帝亲自选拔出来的人才,因此难度很大,其地位之高也可想而知。
虽然进士科录取的人数很少,但是被录取的人员文化根底很深,文化造诣可说是世界闻名。
在当时,由于科举考试的地位很高,不管是官宦弟子还是草根阶级,人人都挤破了脑袋想考取进士。
可以说,在当时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是平民百姓改变自己地位的唯一途径。
所以科举中举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升。
曾几何时,高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没有停止过它前进的脚步。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高考是具有高风险的考试。
由于录取分数线的限制,使得高考划定了谁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什么种类的高等教育[9]。
高考在分数线的划分上总共分三批,第一批的学子可以进入国家重点大学甚至是211、985的重点院校,第二批则为非重点大学,第三批的学子就只能进专科院校。
高考的三个批次,好比科举的三个等级,不同的是,要考取进士必须得先后考取秀才和举人。
第二,录取率的变化。
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和进士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录取率向来都是极低的,尤其是进士,作为国家精英中的精英,更是经过层层筛选而来的,其录取率可想而知。
刘海峰教授在他的《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一书中做过明清时期江南与山东乡试录取比例的统计(见表3. 1)图、表的编号按章编为2位数,前一位为章号,后位为本章的顺序号,。
表3. 1 明清江南和山东乡试的录取比例[10]
省别年份考生数(人)录取数(人)比例(%)
江南1393 800 88 11.0 1396 1000 300 30.0 1399 1500 214 14.3 1453 1900 205 10.8 1465 2000 135 6.8 1477 2500 135 5.4 1480 2700 135 5.0 1492 2300 135 5.9
1519 2000
135
6.8
1549 4500 135 3.0 1555 4911 135 2.7 1561 5400 135 2.5 1630 7500 150 2.0 1684 10000 73 0.7 1738 17000 126 0.7 1744 13000 126 0.9 1747 9800 114 1.2 1864 16000 114 0.7 1893 17000 145 0.8 均值:6411.11 均值:143.95 均值:5.85
山东1465 1000 75 7.5 1504 1400 75 5.4 1585 2000 75 3.8 1747 4000 69 1.7 1759 4800 69 1.4 1873 12900 69 0.5 均值:4350 均值:72 均值3.38
分别截取明清时期江南和山东的录取比例,形成折线图,如图3. 1和图3.2。
明清江南乡试录取比例变化图
51015202530351393年
1396年
1399年
1453年
1465年
1477年
1480年
1492年
1519年
1549年
1555年
1561年
1630年
1684年
1738年
1744年
1747年
1864年
1893年
比例%
图3. 1 明清江南乡试录取比例变化
明清山东乡试录取比例变化图
123456781465年
1504年
1585年
1747年
1759年
1873年
比例
图3.2 明清山东乡试录取比例变化
会试是继乡试之后更高一级的考试,只有通过会试,才可以进入进士这一级别。
钱茂伟先生在其《国家、科举与社会》一书中认为“明代会试录取率一般在6%~11%之间”[11]。
至于明清时期的进士科的录取率,郑若玲女士有过整理统计,见表3.2(下同,不再一一更改)。
表3.2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12]
年份 考生数(人) 录取数(人) 比例(%) 1371 200 120 60.0 1409 3000 350 11.7 1439 1000 100 10.0 1451 2200 200 9.1 1475 4000 300 7.5 1499 3500 300 8.6 1520 3600 350 9.7 1526 3800 300 7.9 1549
4500
320
7.1
1574 4500 300 6.7 1601 4700 300 6.4 1691 2500 156 6.2 1742 5993 319 5.3 1761 5059 217 4.3 1850 6000
209
3.5
均值:3636.8
均值:256.07
均值:10.93
截取上表中的录取比例即得图3.2.1.3。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变化图
102030405060701371年1409年1439年1451年1475年1499年1520年1526年1549年1574年1601年1691年1742年1761年1850年
比例
图3.2.1.3 明清进士录取比例变化
由三张折线统计图可知,乡试和进士的录取比例大体上还是不断降低的。
其实通过了乡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官职了,并且也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能进入下一级别的考试,所以参加乡试考试的人数要远多于参加会试和进士考试的人数。
并且会试和进士科的考试难度也是难上加难。
高考则完全相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录取比例一直处于波动上升的阶段,见表3.2.1.3。
年份 考生数(万人) 录取数(万人) 比例% 1977 570 27 4.8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1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1983 167 39 23 1984 164 48 29 1985 176 62 35 1986 191 57 30 1987 228 62 27 1988 272 67 25 1989
266
60
23
1990 283 61 22 1991 296 62 21 1992 303 75 25 1993 286 98 34 1994 251 90 36 1995 253 93 37 1996 241 97 40 1997 278 100 36 1998 320 108 34 1999 288 160 56 2000 375 221 59 2001 454 268 59 2002 510 320 63 2003 613 382 62 2004 729 447 61 2005 877 504 57 2006 950 546 57 2007 1010 566 56 2008 1050 599 57 2009 1020 629 62 2010 957 657 69 2011 933 675 72 2012
915
685
75
截取上表中的年份和录取比例,形成折线图,如图3.2.1.3。
全国高考录取比例变化图
10203040506070801977年1979年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
比例
图3.2.1.4 全国高考录取比例变化图
从表格和折线图可知,高考的人数远多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并且高考的录取率也远高于科举的录取率。
高考刚恢复的几年里,录取率还是比较低的,在那时候的社会,谁能考上大学,谁就能快速提升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受人敬仰,并且他的工作会由政府为之安排。
可见,高考成功与否掌握了一个人的前途,其地位之高犹如古时的科举。
所以很多人想参加
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参加高考的人数越来越多,高考的录取率也越来越高。
在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含金量却在不断地降低,接踵而来的是就业的问题。
在以前如果考上了大学,就等于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工作采用分配制,今后的生活可以说是高枕无忧。
而如今,拼了命地考进大学,甚至还进了比较有名大学,但毕业之后还是要面临工作的压力,这也是造成社会对高考不满的原因之一。
很多学生在考进大学之后就荒废学业,纯粹只是为了拿到大学文凭,并无真才实学。
2、考试的时间
合理的考试时间的安排也是体现考试公平性的重要方面,科举与高考对考试时间也有各自的安排。
由于科举考试的等级较多,所以考试的时间要比高考长很多。
其主要区别见表3.2.2.1与表3.2.2.2。
表3.2.2.1 科举考试时间安排
考试类型考试等级考试时间考试场次(场)每场时间(天/场)
科举乡试每3年1次3(明代改为1天) 3 会试乡试第2年 3 3 殿试会试后(与会试同年) 1 1
表3.2.2.2 高考考试时间安排(原表太宽,压缩一下)
考试类型考试时间时间安排(浙江为例)
高考
每年
6月7~9号
6月7号6月8号6月9号
语文
(9:00—11:30)
文/理科综合(9:
00—11:30)自选模块
(9:00—10:30)
数学
(15:00—17:00)
外语(15:00—
17:00)
从两表中可以看出,科举的考试时间与高考相比之下,科举每个等级的考试时间是3年一次,但是每种等级的考试中每场考试的时间都非常充裕,给考生以足够的答题时间。
在明代,虽然乡试的每场考试改为1天,但当有遇到考生还没有答完之时,考官会发给考生3支蜡烛,如果这三只蜡烛都用完了,考生还没有答完,考官就只好强行收卷。
另外,在清代的时候,考生在每场考试结束时可以回家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开始下一场的考试。
可见,科举的考试时间是高考的十多倍,考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应有的水平,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大大降低。
但在考试的机会上高考略胜一筹,因为高考每年都可以参加,而且没有这么多的等级限制,所以考生有更多的机会上更好的大学。
3、考试的监考及阅卷评分
第一,考试的监考。
科举考试的监考可谓是相当严密。
在明代乡试中,有主考官2人,同考官4人,提调1人,其他官员若干,并且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要经过侍卫的检查,考试时,考生与考生之间都是用墙隔开,谁都看不见对方,可见科举的监考之严密。
而相比科举之下的高考的监考则黯然失色,高考考试的时候,每间教室有20-30个考生,考生与考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