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练习含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练习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练习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重、难点、考点】
一、记叙文阅读三大题型及答题技巧归纳
(一)、信息筛选类
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记叙文——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题型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白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来叙述,做到:准确、清楚、简洁)、抓段落中心句
题型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注意:记叙文文中议论是由某件事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
题型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首先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题型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案一般在原文语句附近(用文中句子或关键词语)
(二)、审美鉴赏类
对应解题技巧:
题型1、本文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的作用:A、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总结文章的内容、点明主旨。
C、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D、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
题型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此题一般有固定的套路:
1、动词生动表现人(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 的情状),表现了人(物) ……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 ……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 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题型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请说出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分析句子里面词语的表达效果;(题型2)
2、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见修辞的解答)
题型4:某段在文中的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在文章开头:1、引出下文;2、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3、照应文章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1、总结全文;2、解释全文主旨;3、照应前文;4、照应文章标题;5、引人深思。
题型5、请分析文中xx的形象。
(文中的xx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技巧:提取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
题型6、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技巧:先分析描写方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心理、品质);
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xx的气氛,表现了xx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题型7、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xx和xx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事物)…… 的特点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紧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三)、深层理解类
对应解题技巧:
题型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技巧: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字面上的意思即本意——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的寓意——得出深层含义。
题型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技巧:找到词语在原文的位置——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词语所包含的寓意.
题型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技巧:
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题型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技巧:开放性题目。
•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典型例题】
二、各区县初三一模记叙文真题
丢帽记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结束后离场,准备上车,天寒风气,需要戴帽,遍寻周遭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朋友回到现场寻找,都不见帽子影子.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看见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无果,谆谆嘱托友人,如果寻获,务必寄我.半个月的等待后,真相揭晓,
那项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
④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他人送的, 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
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
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⑤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大致上可称贝瑞软帽(beret),常覆在法国人头顶。
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只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
⑥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
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⑦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
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
但小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始终呵护着我庇佑着我的,甚至在抗战沦陷区逃难,生死同命的,是母亲.肌肤之亲,操作之劳,用心之苦,凡她力之所及,哪一件没有为我做过?反之,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
⑧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
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
⑨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
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
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
父子之间的交集少了。
⑪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
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
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五十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
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
⑫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
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
⑬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
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②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
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
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
⑭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一时还不至迳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
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
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⑮寒流来时,风势助威——又在这天寒风气之时,我,倍加畏冷。
对不起,父亲。
对不起,母亲.对不起,往日的一切……
【注释】①“我存",是作者对自己妻子的称呼。
②孺慕耿耿,“孺幕"是敬仰、爱慕的意思:“耿耿”是心中不安宁的意思.全词是说:存于心中,无法忘却的敬仰之情。
21。
第④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依次为
A、只是也是而是
B、其实不是也是
C、其实却是也不是
D、但是也不是而是
22.具体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终于”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23.第⑬,“我遗憾更多”,作者有哪些遗憾?
(1)
(2)
24.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 (2)
25.联系全文,说说第⑭段中,“感恩”和“赎罪”的原因各是什么?
落棋有声
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通过民意测验、调查座谈,集中在大黄和小李两个人名下。
要说工作能力、群众关系,两位各有千秋,不分上下。
这可把干部科汪科长难住了。
几经斟酌,决定不下来,他打算听听新厂长的意见,
厂长略一沉思,问道:“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关于他俩?"科长疑惑了。
他理了理额前的乱发,突然想了起来:“哦,这两位都是象棋高手,大黄连续三年蝉联全厂冠军;小李呢,虽没有大黄稳定,但去年也得了第三名……"
厂长颇感兴趣地站起身来:“好哇,我找他俩赛几盘!”原来厂长也是个棋迷。
为了知己知彼,厂长亲自找不少工人了解情况,最后正式下了战表。
昨晚与大黄下了三局棋.大黄一向出手稳健,素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美誉,但昨天他下得不很顺手,接连三局都握手言和.厂长拱拱手,说:“真太过意不去,让你连让三局。
”
今天上场的是小李,棋友们给他的外号是“程咬金”,据说他既有开局的“三斧头”,在
遇到逆境时,又常常会像“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一样,走出一些出qí( )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不胜防.两局下来,厂长就被他凌厉的攻势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老兄,十步之内,解决战斗.”
“唔?"厂长不买帐,“要是赢不了呢?"
“这辈子不下棋!”
“一言为定?"
“当然!”
厂长毕竟还有两下子,他在太阳穴上抹了点儿清凉油,抖擞精神,沉着应战,几起几落,终于和了这一局.他笑吟吟地开始收摊,小李猛然抓住他的手:“慢,再来一盘。
”
“不是说这辈子不下棋了么?”厂长用含笑的眼睛端详着小李,意味深长地问。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
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
他把小李送出门外,径自朝汪科长家走去……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出qí( )不意
22、(中国)象棋、围棋在我国都源远流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与下棋
有关的成语,请举出两个这样的成语来:(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颇为成功,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
(例子只举一个,摘录原文语句)(8分)描写方法例子作用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
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
回来睡不着."
动作
2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的下棋埋下伏笔.
B、第二段所说的“题外的细节”不包括第一段中所说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关系"。
C、作者在刻画大黄和小李这两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
D、作者描写大黄和小李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厂长的形象。
25、根据文意,说说题目“落棋有声"有什么含义?(3分)
【即时训练】
母亲的星空
张翔
(1)子安是我的朋友,住在我家隔壁的一栋平房里。
自从八年前,他离家出走之后,谁也没有见过他。
但是上个月,他却意外地回来了。
(2)子安是一个倔犟的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他成绩一直很好,但是高三的时候,却想与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去闯荡,报答养育他的母亲.他从小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他很心疼母亲。
(3)子安的高考成绩令大家都大失所望,他原本是冲击名牌大学的尖子生,但是最后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
母亲给了他充分的安慰,让他要么去上那所大学,要么留下来复读第二年再考.但是,他却坚决地说:“妈,我不想上了,让我出去打工吧。
”
(4)母亲大惊失色,怀疑儿子已经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而故意制造高考失分的。
一场巨大的家庭矛盾爆发了,母子俩发生了一场从未有过的争吵。
母亲说,你要么好好学习,要么就别回这个家。
最后,子安( )离家出走了。
他走的时候甚至大吼了一声:“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
”果然,他几年没有回来,母亲找了好几年,一点消息都没有。
(5)直到昨天,他回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也悄然来到了我的面前。
我问他,你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来?他说,其实早先想回来的,但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直到前天遇到了一件事情,才下决心回来了.
(6)事情发生在前天,当时,他在西北一座城市的火车站。
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所以他要去更北的一座城市,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他已经不记得漂泊过多少座城市了,他一直没有像样的本领,没有过硬的文凭,只好一直流浪.
(7)漂泊了八年之后,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冲动的少年,他常常为自己年少时的轻率而后悔,但是他很倔犟,既然说过不回家,那么无论生活是多么困苦,自己是多么思乡,他都不愿意回头。
他总想混出个样子来,向母亲证明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自己有能力像个男子汉,去承担自己的人生。
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得一塌糊涂。
他常常为此而难过,但是回头的路已经太遥远。
(8)那天,北方的天空,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小雪,火车准时抵达,他检票进站了。
火车是过路车,停靠的时间只有区区五分钟,人们像潮水一样向站台上拥去。
(9)他的前面是一对母子,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身上背着包,手里拖着皮箱,后面跟着一个农村妇女模样的女人,她拖着一个大大的包袱,很吃力的样子。
是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母亲.
(10)上火车的时候,完全失去了秩序,人们一道往火车门里挤。
那个小伙子艰难地背着包,举着皮箱。
挤上了火车.但是他的母亲却没有挤上去。
小伙子放下皮箱,向母亲挥手示意,可以将包袱递上去. 那个瘦小的女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弯下腰一把将包袱背了起来。
这个时候,忽然“叭”的一声,包袱的绳子断了,包袱掉在了地上,外面的裹布散了开来.包袱里的水果、衣服等各种东西散了一地,有一只苹果滚进了铁轨里,带走女人满眼的惋惜……
(11)这时,人们已经挤上了火车。
火车马上要开了,女人这才回过神来,马上拾起东西,重新包裹上.慌乱的打包让包裹变大了不少,然后她很快发现绳子太短了……
(12)这可怎么办?乘务员…………,儿子………,旁人…………,大家看着都为她焦急。
(13)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忽然站起身来,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她居然解下了自己的腰带,弯下腰将包袱死死地绑住,然后红着脸,一手提着裤子,一手将包袱塞上了火车……
(14)门终于可以关了,火车也开动了.就在车门要关的时候,那个男孩已经泪流满面,而站台上,母亲拼命地向他挥着手,随着列车的加速,身影越来越模糊。
(15)说到这里,子安的眼眶红了,他说:“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只想下火车,马上回家.因为那个女人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放弃尊严的所为,让我忽然明白了,无论如何,母亲都
是爱我的,她终会原谅我,因为母亲的爱是最无私最宽容的。
”
(16)正如他所说,他回来了,母亲没有指责,只在泪水不住地流下时,重复着一句话:“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17)我曾听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事物是每一个人都必须仰视的,一是星空,一是母爱.
22、第(2)段说“子安是个倔犟的孩子",根据下文内容,概述他倔犟的具体表现:(4分)(1),(2) 。
23、根据上下文意思,给第(4)段中的画线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A、竟然
B、毅然
C、果然
D、决然
24、对第9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对儿子的描写是从反面衬托母亲的辛劳。
B、对母亲的描写是为下文“散包袱、裹包袱、解腰带”的情节设置伏笔.
C、第9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是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母亲。
”一句是个多余的交代。
25、第16段画线句中标点符号“!”如改为“……”,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具体说明。
(3分)
26、文末“仰视”的含有之意。
文中的两位母亲让我们“仰视" 的原因分别是①,② (6分)
家庭作业
(一)母爱的颜色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
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
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
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
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
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
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
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
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
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
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
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
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
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
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
“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
”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
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
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
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5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
6既然“母爱,本无所谓颜色”那么作者为什么又以“母爱的颜色”为题?
(二)别踩疼了雪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
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
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
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
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
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
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
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
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
女儿记住了我的话。
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
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2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