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剧一团企业形象策划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豫剧一团企业形象策划书
一、策划说明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剧团体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国营戏曲团体仍然大量存在,同时出现了私人办团、企业办团等不同体制的豫剧表演团体。
由于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一些私营剧团和企业剧团开始掀起他们的红盖头。
企业与戏曲联姻、往往也是出于一种文化的情结,是对于豫剧的一份敬重。
在时代的大潮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出现越来越多醒目的浪花。
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戏剧的艺术创作,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豫剧的演出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广场演出、自娱自乐演出、戏曲茶座演出、电视广播传播等形式都比较活跃。
这说明,民众的现实生活离不开豫剧的滋养和抚慰。
二、剧团简介
河南省豫剧一团前身为豫剧大师、爱国艺人常香玉创办的“香玉剧社”(创立于1948年)。
河南省豫剧一团现有国家一级演职员9名,国家二级演职员20名。
解放初期,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领剧社到全国各地巡回义演,捐献“香玉号”飞机,并赴朝鲜慰问亲人志愿军。
该团不仅荟萃了常香玉、赵义庭等豫剧名家,还拥有一大批优秀演员及创作人员。
其优秀剧目《花木兰》由长影拍成电影,《拷红》、《断桥》、《大祭桩》等保留剧目多次获奖。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团的足迹遍及中华大地,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
1986年赴香港演出倾倒香港观众;1993年赴台湾演出誉满宝岛。
参赛剧目《五世请缨》、《黑娃还妻》、《大明惊雷》、《大明魂》、《魂断上河图》、《金沙滩》等均受到好评。
一团还曾多次为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专场演出,并受到亲切接见。
主要演员有王惠、李金枝、王清海、范静、魏俊英、吉冠武、李庚春、丁建英、李斌、袁国营、窦彩霞、苏笑神、陈国立、张惠、武慧敏、常松、薛娟、邵保安、司红彦等。
主要演出剧目有《五世请缨》、《金沙滩》、《泪洒相思地》、《清风亭》、《铡美案》、《大祭桩》、《义烈女》、《骨肉冤家》、《三哭殿》、《血溅乌纱》、《黑娃还妻》、《梅花奇缘》、《杏花开店》、《陈三两》等。
三、工作职能
河南省豫剧一团主要任务:编演传统豫剧剧目,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班子机构:省豫剧一团团长、副书记、豫剧一团书记、副团长、省豫剧一团副团长、省豫剧一团副团长、内设办公室、人事老干部科、艺术创作室、演出市场部、物业管理办公室、剧场部、演员队、乐队、舞美队、青年艺术团。
四、演员阵容
王惠
著名豫剧旦行女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
常派传人。
河南省第十届人大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省戏协副主席。
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
曾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文化部艺术司“金三角”三省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第一名、“中国首届豫剧节”优秀表演奖,“香玉杯”艺术奖,禅联五、六、七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
2001年在郑州成功举办了“王惠豫剧交响演唱会”。
主演剧目《大祭桩》、《五世请缨》、《义烈女》等。
是一位豫剧旦行中一个难得的“歌唱型”演员,她的嗓音非常具有可塑性,宽阔明亮,丰厚圆润,高音可唱华彩,中低音亦可运用自如。
她以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都市风铃声》中饰演的郑荣,一段“我多想”的吟唱式旋律,展示了王慧控制声音的高超能力,似娓娓道来,似缓缓倾诉,轻声慢语的“反复”,把忙碌于商海的女强人在孩子面前的一份自责、一片柔情抒发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王慧因此剧的出色创造而荣获了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李金枝
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闺门旦、青衣。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
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金奖、“香玉杯”艺术奖、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获得者。
主演剧目《泪洒相思地》、《魂断上河图》、《风流女人》、《王屋山下》等。
魏俊英
国家一级演员,主攻刀马旦、花旦。
曾先后荣获“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优秀表演奖,第五届“香玉杯”艺术奖,“中国首届豫剧节”优秀表演奖,
第八届、第九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等。
主演剧目《大祭桩》、《五世请缨》、《清风亭》、《魂断上河图》、《金沙滩》、《抬花轿》等。
王清海
国家一级演员。
自幼随其父豫剧著名老艺人王文才绰号翁八里不艺,攻铜锤架子花。
后又师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黑头大王李斯忠,主攻黑头。
被同行与观众誉为“豫剧第一净”、“河南第一黑头”之美称。
主演剧目《铡美案》、《下陈州》、《跑汴京》等。
范静
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闺门旦、青衣。
曾先后荣获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青年汇演一等奖,第四届“香玉杯”艺术奖,“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优秀表演奖,全国电视戏曲大赛“星花奖”第一名等。
主演剧目《骨肉冤家》、《三哭殿》、《秦香莲》、《陈三两》等。
丁建英
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文武小生。
河南省青年戏剧大赛一等奖,河南省第八、九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获得者。
主演剧目《金沙滩》、《大祭桩》、《打金砖》、《魂断上河图》、《义烈女》等。
李庚春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老生、小生。
先后获得全国“梨园杯”优秀奖、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伴唱奖,山西省戏剧大赛主角金牌奖等。
主演剧目《义烈女》、《黑娃还妻》、《清风亭》、《金沙滩》等。
吉冠武
国家一级演员,主攻文武丑角。
主演剧目有《屠夫状元》、《推磨》、《喝面叶》、《刘二愣卖烧饼》、《跑汴京》等高派名剧。
另外主演的《芝麻官外传》、《借妻》、《血溅乌纱》等七个剧目由河南电子、黄河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碟发行全国。
苏笑神,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文丑,中国《牡丹杯》“牡丹奖”获得者,文丑理论家。
主演剧目《赃官断案》、《卷席筒》、《七品芝麻官》、《拾女婿》等。
窦彩霞,国家二级演员,曾在多部现代戏、古装戏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先后荣获省戏剧大赛一等奖,最佳伴唱奖。
主演剧目《黑娃还妻》、《杏花店》、《秦雪梅吊孝》。
袁国营(艺名小唐喜成),国家二级演员,唐派须生,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优秀表演奖、河南省青年演员大赛二等奖等。
主演剧目《血溅乌纱》、《南阳关》、《三哭殿》、《天门阵》、《宋江题诗》、《徐策跑城》等。
李斌,主攻文武小生。
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素君老师掌门弟子,河南省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获得者。
主演剧目《香囊记》、《真假驸马》、《魂断上河图》、《泪洒相思地》、《梅花奇缘》等,并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五集戏曲电视剧《叔嫂情》中饰演主要角色。
武慧敏,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攻刀马旦、花旦。
陈(素真)派传人。
主演剧目《义烈女》、《抬花轿》、《红娘》、《梵王宫》、《宇宙锋》、《拾玉镯》等。
荣获河南省青年汇演一等奖、河南省首届“黄河杯”演员奖。
张慧,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表演学会会员,主攻闺门旦、花旦。
荣获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青年戏剧大赛一等奖、河南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1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主演剧目《挂画》、《母女怨》、《香囊记》、《雕窗投江》、《红灯记》、《穆桂英下山》等。
常松,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武生,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七、八届戏剧大赛表演二等奖,省一团演员队队长。
主演剧目《白水滩》中十一郎、《三岔口》中任堂辉、《五世请缨》中杨满堂、《金沙滩》中杨三郎等。
薛娟,优秀青年演员,主攻刀马旦、娃娃生、青衣,曾先后获河南省青年演员大赛二等奖,第七届“香玉杯”艺术奖。
兼省豫剧一团节目主持人。
主演剧目《挡马》中杨八姐、《借记扇》中铁扇公主、《五世请缨》中杨满堂、《清风亭》中张继保、《骨肉冤家》中权宝、《三哭殿》中秦英等。
邵保安,优秀青年演员,主攻铜锤花脸,曾在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主演剧目《包青天》中包拯、《三哭殿》中詹太师、《七品芝麻官》中程西牛、《桃李梅》中方横行、《五世请缨》中孟强、《唐宫姣女》中敬德、《血溅乌纱》中贾仁等。
司红彦,优秀青年演员,主攻武生、武花脸,曾先后荣获省戏曲大赛三等奖和省青年大赛优秀表演奖。
主演剧目《大祭桩》中艾迁、《三岔口》中任堂惠、《挑滑车》中高宠、《小商河》中杨再兴等。
尤树江,国家一级作曲家,创作过近百部大型作品并发表过二十多篇音乐专论。
曾先后在全国七个省、地、市以及河南省二至九届大赛和山东省文化艺术节中独立担任旋律、配器、指挥,获奖16项,其中国家级4项,分别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音乐单项奖、中国首届豫剧节音乐单项奖和国家民委颁发的纪念奖,并多次在文化厅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中担任音乐统筹、指挥。
五、传统剧目
《五世请缨》
北宋时期,西羌犯境,元帅文广,边关被困,孟强突围,回朝搬兵,兵部主和,杨府主战。
一百零七岁高龄的佘太君带领八个儿媳,两个闺女及孙媳穆桂英等十二寡妇及重孙满堂,五代人上殿请缨,奔赴疆场,平定西羌,得胜还朝。
该剧讴歌了杨家满门忠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演员:王惠、魏俊英等。
《泪洒相思地》
县令之女王怜娟傍晚弹琴时,被私闯花园的张青云看到,遂向怜娟表达爱慕之情,两人深深相爱。
后张青云接到苏州家书,命他速回,却是父母为他已定好与蒋巡察之女蒋素琴之婚事。
青云被素琴美貌和家势倾倒,与之成婚。
怜娟日夜思盼,等待青云回来。
不想怀孕之事被父亲、继母发觉,逼她跳入湖内自尽。
她被好心的渔婆救起,一起到苏州寻找张青云。
张青云却反目为仇,至王怜娟含恨而死。
主要演员:李金枝、李斌等。
《清风亭》
薛荣进京赶考,二夫人周桂英生下一子,大夫人严氏见妒,命家人将其抛至“清风亭”。
风雪里,张元秀、贺氏夫妇在“清风亭”上捡回孩子,取名张继保。
老两口含辛茹苦,将继保养大。
十三年后,薛荣官居侍郎,命周桂英找回张继保。
几年后张继保得中状元,赴任子阳县令,在“清风亭”巧遇张元秀夫妇。
为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张继保竟然不认养父养母,逼得养母碰死在清风亭上,养父张元秀也气绝身亡,演绎出一幕人间悲剧。
主要演员:李庚春、魏俊英等。
《义烈女》
书生庄鸿文因家庭受难外逃,流落荥阳塾师童继善家中。
其中童玉珊与庄朝来夕往产生爱慕之心,花园赠坠,自托终身。
同窗学友王学海素羡玉珊姿色,不惜毒死结发,又夜持宝剑刺杀庄生,不想却误杀童弟全良。
王先买通州府、县衙,诬庄杀人,继又骗得童父、母的信任,娶玉珊为妻。
一年后,当庄生将执行斩决时,王得意忘形,醉后对玉珊吐露真情。
玉珊连夜赶赴刑场,为庄生呼冤昭雪,并当场自刎明志。
侠义刚烈,以传后世。
主要演员:王惠、武慧敏、丁建英、李庚春等。
《三哭殿》
唐驸马秦怀玉西征。
其子秦英彩桥钓鱼,遇太师詹坤经过,惊散鱼儿,被秦英打死。
西宫娘娘詹翠屏哭诉于太宗,太宗按律将秦英问斩。
秦英之母银屏公主上殿请罪,又由皇后说情,太宗赦秦英命其挂帅征西,将功赎罪。
主要演员:袁国营、范静、武慧敏、张惠、窦彩霞等。
《铡美案》
宋朝名臣包拯,陈州放粮回来,路遇秦香莲抱韩琪之刀拦道告状。
包拯接状将陈士美请进南衙,劝其认妻,陈拒而不认,包拯依法判斩。
皇姑、国太前来说情,皇帝连下三道赦旨,包拯不移其法,怒铡陈士美。
主要演员:王清海、范静等。
《黑娃还妻》
这是一出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令人笑着哭、哭着笑,酸辣苦甜咸五味俱全的抒情戏。
中国有句古话“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而黑娃却一反常人心态,两次忍痛还妻,表现出改革开放后的河南农民精神本质的升华。
主要演员:李庚春、窦彩霞、魏俊英等。
《梅花奇缘》
襄阳才子张继华偶进赵府花园,被园内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竟卧眠花丛。
赵员外义女王玉真在闺楼折梅失手落下,正巧落在张继华额头,将他惊醒。
张继华与王玉真一见钟情,几经周折,最后演绎出一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千古佳话。
主要演员:李斌等。
《骨肉冤家》
太守的少妾秋娘喜生男婴,不料庆贺还愿之际,男婴被换成了女婴,太守怒休秋娘。
秋娘忍着失子之痛,在屈辱艰难中养大了弃女荷花。
十六年后,母子、母女又各自相逢,不想却揭开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案......。
主要演员:范静、魏俊英等。
《大祭桩》
李彦龙征北被困,在北国招为驸马,宋王将其父收监查问。
因家贫,彦龙之弟彦贵以卖水为生。
彦贵之未婚妻黄桂英怜之,派丫环深夜送银。
桂英之父黄章派人暗杀丫环诬陷彦贵,彦贵被判死刑。
桂英闻讯,孝服祭桩,路遇彦贵之母、嫂,怒责桂英。
桂英哭诉情委,同往苏州生祭。
彦龙之马夫艾谦回朝探事,闻彦贵被判死刑,速回北国搬兵,彦龙率众赶至,劫法场,见宋王陈述原委,两国和好,家庭团圆。
主要演员:魏俊英、丁建英等。
《血溅乌纱》
深夜,赖仁持刀闯入店房杀死苏玉珠,偷得凤镯,反将杀人罪转嫁给店主刘松。
贾知县得赖仁凤镯后,诬刘松杀害了苏玉珠,贾携“供状”来到新任知府严天民府上,以赠凤镯为诱饵,得到严妻程氏的默许,趁严不在,将刘松的“供状”塞入案卷。
严天民根据供词,误斩了刘松。
当严天民发现自己错断后,判自已渎职杀人,饮剑自裁。
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主要演员:袁国营、窦彩霞等。
《金沙滩》
宋初,太宗赵光义急于消除边患,亲赴边境与萧太后谈判,不料中计被困幽州城。
辽方为使宋方答应割让黄河以北疆土。
在金沙滩设下大宴,请太宗签约,杨业将计就计,命杨大郎假冒太宗率杨家兄弟赴宴,与辽军展开殊死厮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英烈悲壮的英雄赞歌。
主要演员:丁建英、魏俊英、李庚春、王惠等。
六、现阶段豫剧发展中的问题
豫剧这个如此古老并如此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为什么会遭遇如此的尴尬局面?现阶段豫剧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们审美心态的物欲化、冷漠化、躁动化。
使得很多人失去冷静、
用心的去聆听这种古老艺术,从而使得豫剧的艺术魅力大量流失。
(二)、观众断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戏曲的老观众逐年减少,大多数青年耳濡目染的是情歌狂舞,醉心痴迷的是武打格斗,对豫剧是一无所知,甚至歌戏不分,豫剧京剧不分。
不了解就不会热爱,不知道就不会喜欢,这样的群体,怎么会主动地进人剧场呢?
(三)、剧目内容贫乏,表现形式单一。
当今豫剧舞台上上演的剧目,虽不乏精品,但多数剧目内容空泛,脱离生活,与当代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反映的事与老百姓、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的内容。
同时,大部分剧团的包装更新跟不上,使得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四)、人才匾乏,流失严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是事业兴盛的要素。
在豫剧的鼎盛时期,剧作家王镇南、樊粹庭、陈宪章、杨兰春,豫剧大师常香玉、“豫剧皇后”陈素真、“洛阳牡丹”马金凤、“十八兰”之首崔兰田、“污泥不染一身洁”的阎立品等五大名旦,以及文武小生赵义庭,名净李斯忠、王在岭,大头老生徐树云,须生唐喜成,名丑高兴旺、牛得草等,共同在戏曲舞台上辛勤耕耘,致力于豫剧事业,献身于豫剧事业,才使得豫剧远播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就了豫剧的璀璨与辉煌。
而今天,不少有作为的剧作家、演员改行转路,拍电影、写小说、拍电视剧、经商下海、弃艺从政。
而这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笔者在2009年初的寒假到开封采风时曾听当地的一位剧团演员说起这样的状况,现在国家对这些团体的投入不是很理想,06年在河南召开中央文化会议,将各个剧团推向市场,中央拿河南当试点,河南拿开封当试点,以前是国营团体,演不演出都发工资,现在要是没有演出就没有工资,这虽然有利于演员进步,但是由于现在公家组织的演出少,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演出多一点,还是在农村社团演,一个月最多不过一千元,只靠这点收入生活根本没有保障,所以现在团体也是面向市场,自谋生路了。
相信这样处境在全国的其他省市一定也不少见。
七、市场分析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在近一二十年内戏曲的观众不断减少,这与现在整个文化欣赏多元化有关。
豫剧现在的不景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般人在家就可以看电视上网,大都不会去剧院看;戏剧不能与时俱进,大多都是以前唱滥了的曲目,与生活不贴近;耗费成本太大。
拿成本大来说,以前只要有十多个左右的演
员包车去演出就可以,至多二辆车。
而现在包一场戏,光拉幕布就二、三辆车。
而且现在河南豫剧团生存挺困难,戏团日子好过的占少数,不好过的占大多数。
最好的就是省剧团,地市剧团稍次,那么县剧团就是风雨飘摇,名存实亡了。
豫剧想要有个好的前景,必须改变现状。
(一)、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是传播与弘扬豫剧的选择之一。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的创办
在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尴尬处境中,传统的豫剧艺术与现代媒体联姻,成为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又一艺术追求,这很快成为豫剧与观众交流的主要方式。
此后,豫剧艺术的天空中出现了新的灵光。
传统艺术与现代最优秀的文化形式融合了。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是豫剧与现代媒体结合走进大众精神生活的成功范例。
该栏目扩大了豫剧的影响,拉动了消费,培养了大批豫剧观众。
豫剧通过电视的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栖落在更多观众的情感枝头。
它是1994年创办的,在1999年全面改版后,以特色的戏迷擂台赛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收视率最高可达35.7%。
它提供了一个平民舞台,并以丰厚的奖品吸引着社会大众的参与,《梨园春》成立期间收到观众来信数百万封,报名参加擂台赛的有五万余人。
随后又推出少儿擂台赛,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有天赋的少年。
这几年来,《梨园春》更是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将豫剧再次强势的推向了全国各省,更通过《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将豫剧首次推向海外。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最近,河南政府提出豫剧发展前景的三个方向:必须占领城市舞台;必须征服青年听众;必须与国际接轨。
(三)、在保住中老年听众对豫剧的热情的基础上发展青少年听众
现在的豫剧倾向于“高雅化”。
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复杂,包装太好,功力太少。
虽然戏剧的灯光设备等都达到了高水平,但是导致进剧场的看戏的观众也很少,而且票价不菲,专家看,领导干部看,公务员这个阶层看,农民却没有了。
这是一种怪现象。
首先豫剧的起源地和兴盛地都是在农村,大部分听众也是在农村;而城市的
听众群体相对比较小,且很多是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组成。
所以,豫剧的发展重心仍旧应该放在农村上,不灭亡的戏剧,不是现在讲排场的豫剧,而是过去有老百姓口味的老豫剧。
现在其实连农村的豫剧发展都很不景气了,谈何搞好城市呢?其次,关于必须征服青年观众,这是很好的提法,但是我觉得仍旧要认识到豫剧的听众绝大部分仍只是中老年,青少年观众少这样的现实。
在发展青少年听众的同时,也要致力于保住中老年听众对豫剧的热情,不能只顾一面,到最后鸡飞蛋打两头空。
关于与国际接轨,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想法。
有句话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把民族特色推向世界,提高豫剧的知名度,也有利于在国内外争取到更多的听众。
八、竞争分析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河南豫剧一团作为省级豫剧剧团,面临很大的挑战。
九、企业文化
河南豫剧一团按照“剧目精品化、艺术多样化、运营市场化、人员管理动态化”的原则。
在剧目生产上,坚持以多样的艺术形式,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形成了“戏剧为主,兼顾多样,一专多能,适应市场”的生产模式。
坚持走艺术创新和贴近群众的艺术多样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