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的潜意识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的潜意识理论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11050207郭鑫指导教师涂昊
摘要:“后花园”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历来对它的详细注解甚少。

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说来解读中国传统的“后花园”意象的存在,是当下文艺心理学研究缺失语境下的再探索。

分析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的潜意识论,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学关于“情”“欲”隐晦的表达方式,挖掘情爱面前人性心理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后花园;意象;弗洛伊德;潜意识;人性心理
目录
引言 (1)
1.“后花园”意象的多重内蕴 (1)
1.1 方位性 (1)
1.2 私有性 (2)
1.3 神秘性 (2)
2.潜意识理论与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 (3)
2.1 时代背景 (3)
2.2 人性心理 (3)
2.3 人格结构 (4)
3.潜意识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 (5)
3.1 “后花园”之于《诗经》 (5)
3.2 “后花园”之于《红楼梦》 (5)
3.3 杜丽娘与“后花园” (6)
3.4 落魄文人与“后花园”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一词自此诞生,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即被视为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

在文学艺术界,中国文人对传统审美“以象明意”的研究层出不穷,至今也归纳出不少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如望“月”即怀远、借“酒”则浇愁、凭“栏”喻惆怅……翻遍中国文学艺术的研究成果,对传统“后花园”这一意象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对此笔者尤为不解。

中国是一个“为情而造文”
[1]的国度,也格外推崇陆机“诗缘情而绮糜”的说法,而“后花园”正是一个跟“情”“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个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古已有之,到了近代民间热爱俗文学的读者就以“私定终生后花园”直接比喻才子佳人小说。

其实,关于“后花园”这一意象,最早可溯源到《诗经》,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此处之“隅”即角落,与“后花园”之“后”均有隐蔽、遮蔽之意,幽会的私密性、心理的隐晦性都暗含其中,更是蕴涵了人性心理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本文笔者就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说为参照,全面系统的来分析中国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

1.“后花园”意象的多重内蕴
“后花园”作为一个常见词语,望文生义的说就是“后面的花园”,这显然是不求甚解了。

中国古代俗文学中有种小说、戏文,专写青年男女“私订终生后花园”的故事,这虽然是有规定套路的陈词滥调,但却完整、真实的彰显了其内蕴。

荀粲说:“象外之意,系表之言。

”[2]那么,“后花园”这一意象的妙旨就在于“后”这个空间性强烈的定位中达到了“言不尽意”的效果。

1.1 方位性
方位性规定了故事的空间。

“后花园”比“花园”更具象,后者是繁花似锦的开阔和热闹,是阳刚;前者则多了几分含苞待放的恬静和淡雅,是阴柔。

阴柔美让人毫不犹豫的想到女性,后花园则自然也是女性的天地。

古代少女待字闺中,三从四德的礼教之下,后花园是她们仅有的一方乐土,或是亲近自然、或是闺中密语、或是独自哀伤,都离不开这块远离厅堂和男子的狭小后园。

她们“静悄悄的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3]却也让人无不思索着外面的春夏秋冬是否和这后花园里的景致相同。

“小阁藏春,闲窗
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这是一个幽深静谧的所在,这里有古色古香的画堂庭院,有精致华美的闺阁楼台,但这成为不了少女青春的全部。

“后”花园,隔断了女子与世界的接触,它是少女心灵所寄托的全世界。

故事、空间,这才让生活和艺术的情绪有了具体的形状。

1.2 私有性
私有性产生了个性的解放。

后花园是为女性私有的,在这样一个只有女性自我关照的空间里,她们的喜怒哀乐无须掩饰,后花园和闺房一样全程陪伴着她们的青春期。

由此引申,后人常常用“后花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心灵的后花园”之类。

越剧《貂蝉拜月》唱词:“心焦急意彷徨,无奈何独对明月诉衷情。

”貂蝉心系主人王允之忧却无法直言心声,只有在自己的庭院里拜月祈祷:“自古男女虽有别,女子也能功业建。

西施本是浣纱女,兴越败吴美名显;缇萦女救父除肉刑,流芳百世令人羡。

貂蝉有心学古人,我也愿为国为民忠义双全。

”[4]这无疑袒露了貂蝉少女内心坚定的男性化意志,虽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相悖,但不得不承认是她报恩王允、缓解忧患的大义凛然。

她何以能够如此?月下的私人庭院是为她个人所有,在这个场所她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虑。

后花园(闺房前的庭院)是私有的,在这个绝对封闭的时空,她足以解放自己,把温婉动人的外貌背后所隐藏的个性宣之于口。

1.3 神秘性
神秘性指引着他人的向往。

安·盖姆说过:“纵然记忆是批量生产的,记忆的个人隐私色体总是那么吸引人。

”古代中国的后花园就是这样一个隐私色体浓烈的存在,隔离于厅堂之后,异空间神秘性越发令人神往。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5]这是男女交往森严的古代,女子对前来约会的男子所说的话,不仅说明了女子内心的惶恐和矛盾,更道出了男子对墙垣内部世界的向往,恋人就是他要破解的神秘。

与文学作品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后花园也有此特征。

例如,紫禁城中的“御花园”,只有皇帝、嫔妃以及宫女太监可进,百姓入内要掉脑袋。

愈是如此,百姓对御花园的神秘感就愈强烈,对它遐想和向往就愈加浓烈了,帝王生活就是他们要破解的神秘。

再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座令人向往的后花园般的“世外桃源”呢?
以上对“后花园”意象的粗略解读,是为下文把这一意象与弗洛伊德潜意识相关理论联系做铺垫。

2.潜意识理论与中国传统“后花园”意象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说:“被抑的潜意识和意识的两种心理因素的冲突支配了我们的一生。

”[6]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由此来反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后花园”意象,它所关照的正是生活在后花园之内女子的“精神的真正实际”。

2.1 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说,古代中国是一个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国度,崇尚传统儒学的教条主义让“三从四德”的女训和女则成为压制女性一生的羁绊。

《诗经·小雅》中曾描写到:“乃生男子,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义为“璋”“瓦”之别,可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

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7]正是这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严格的家庭分工模式,把女子束缚在家庭之中,置于男子的支配之下无力改变。

只能行动在庭院之内的女子并非没有思想情感,上文提到的《诗经·将仲子》则把束缚在“后花园”内少女的多情、至情及男权社会体系下女性的无奈与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诗看生活在宫廷之中的女子,封建社会的桎梏摧残了她们的身心:“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些深居后宫的嫔妃宫娥们,看似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而实为封建王权的祭品,对光阴虚掷、青春渐老的无奈与恐惧只能发出一声幽叹。

无论是民间女子还是宫廷女子都被迫生活在礼教构建出的后花园,我们从中看到了发生在旧式女性身心的生活悲剧。

她们对自由生活潜意识的幻想,揭示了礼教道德和皇权政治对人性的戕害、旧伦理的阴影对人性的羁绊。

2.2 人性心理
从人性心理来说,“说到底,一个人只能体验到他自己”[8],所以哪怕是被困顿在后花园里的人,偶尔也会作“困兽之斗”,把自己体验到的需求斥于行动去获求。

约瑟夫·墨菲在他的《潜意识的力量》里写到:“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只靠道德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经常描绘自己将来的幸福形象,并依靠万能的潜意识来帮忙实现。

潜意识
一旦接受事情后,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它,之後你只要安心等待,就可以了。

”“红杏出墙”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一个场景,这一自然的春景后来演化成女子出轨之意。

红杏不堪后花园内的寂寞,攀上墙头瞭望大地回春,让人不得不与女子出轨联系在一起。

“墙”能否阻断“出”的隐忧呢?《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任君用恣乐深闺》中有典型的大官府第“后花园”的结构描写。

故事是说宋时杨戩太尉去外地上冢,把五六十姬妾锁闭在后园并督人巡更以防与外人私通。

防范如此严密,他的姬妾们还是想出了办法,让一个叫任君用的馆客翻墙进了“后花园”,与之通奸多日。

“后花园”的腐化即灵与肉不能统一导致的。

大官僚的私宅“后花园”女子出格的举动不正是作者凌濛初对女性“性心理”的爱欲本能的解剖么?这个故事提供了洞窥古代女子的潜意识里的一种可能性:一旦正常人的人性爱欲走向反面,将变成狰狞恐怖的异己力量。

2.3 人格结构
从人格结构来说,“后花园”意象关于人的三重人格,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人们按照理性的原则生活在既定空间,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这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

按照这个“自我原则”,人们按照社会道德模式生存着。

封建礼教无处不在让人遵循一定法则来束缚自己的本能欲望,包括一些自然的欲望都不能得到满足,诸如穿衣的欲望与饮食的欲望等,然而,所有的一切礼教法制都“无法从一个人身上取走实质性的自由”[9],所以,“本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是无法被空间的囹圄所禁锢的。

元杂剧《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就是典型的回归“本我”的例子。

托马斯·沃尔夫在《天使,望家乡》中写道:“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道找不到的门,在哪里,在何时?在自己内心的城市里,在自己灵魂的大陆上。

”“一道找不到的门”可以说是锁住人身的“后花园”,“灵魂的大陆”就是本我栖息之地,倘若连自由的灵魂都无法着陆,再美的后花园也仅仅是无人居住的水晶宫。

所以,唐诗中就出现了很多“题花叶诗”。

天宝宫人的《杏叶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此行。

”德宗宫人的《题花叶诗》:“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题诗花叶上,寄于接流人。

”迫居深宫的无奈与叹息唯有依附于汤汤流水留到宫墙外,这无疑也是潜意识里对宫外的留恋和向往而成的具体行动,抑或是“对幸福的渴望”。

“深宫”与“后花园”相比,深宫只是皇帝的后花园,是一个人的自由以千万人的不自由为代价的,是封建礼教的实墙。

而身处其中的宫女正是被这实墙所禁锢的,不得
不将自由寄托于可以自由出入深宫的流水之中。

潜意识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后花园”作为一个桎梏人性人身自由的空间,更加激发了“被桎梏人”潜意识里对自由和解放的呐喊。

3.潜意识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后花园”意象
“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意义给与’而存在的”[10],“后花园”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最多莫过于“爱情”。

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在月夜躲藏在朱丽叶的后花园表白也契合了“爱情”的意蕴。

《圣经》里记载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这是人类最初不可逾越的诱惑,也是潜意识中关于性与爱的本能。

“伊甸园”作为爱情地标演化到后来最贴切的意象莫过于“后花园”了,至少从感性上二者具有非常的一致性。

如果说,这里的“后花园”与“伊甸园”是潜意识中性与爱萌动的地标,那么主人公步入在这两个方位之前和进入这两个方位之后所发生的,就是无意识和意识了。

欺辱弗洛伊德所做的比喻,他将潜意识比喻成一道门,这道门连接起无意识和意识。

[11]
3.1 “后花园”之于《诗经》
“后花园”作为“爱情”这一母题在《诗经》里也是常被提及的场所,里面不乏男女在后花园幽会的场景。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这首《东方之日》写的是女子偷偷到恋人家约会的细节,着墨不多却把青春的大胆碰撞写到极致,也表达了男女嬉游的快乐。

这里的“室”可以说成是室内,但理解成后花园更有意趣。

《月出》有言:“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下的美人让男子念念不忘,男子何以能看到月下美人?爬上墙头偷窥最有可能。

这里的“佼人”在后花园内窈窕生姿,勾起了男子无限的遐思。

这两首诗都讲了后花园里的情爱,用今人的语言解读出来似乎很荒谬或难以启齿,但美学家波德莱尔曾这样说过:“感情的呼声似乎总是荒谬的,大正因为它是荒谬的,所以它也是高尚的。

”对美、对爱的欲望可能强烈到羞于启齿,但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研究中表面,人类绝对不会忽略快感(爱与美)之源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亦是人的性本能驱使下的潜意识中规约的行为。

3.2 “后花园”之于《红楼梦》
再说《红楼梦》。

《红楼梦》中所谓的“大观园”,其实也不过就是贾府的一个私家“后花园”而已。

“后花园式”的性心理在这部作品中是如何传达的呢?鲁迅曾对《红楼梦》如此断语:“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又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2]意思是说你的“眼光”决定了你是哪一类人,其实就文艺研究而言有些课题并不是不可碰触的“禁忌”,相反,需要文艺工作者对它的深度挖掘和多层次的解读。

《红楼梦》也是这样。

贾宝玉整日混迹在少女们居住的“大观园”,文本对他的描述可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他对每个少女都有情。

这种“情”包裹在贾宝玉“拒绝长大”(来自于长辈和他自己内)的外衣下,实质上是一种性心理。

《红楼梦》第五、第六回,贾宝玉游幻境在梦中与秦可卿缠绵,醒来之后便与袭人“初试云雨情”,这是贾宝玉在身体上从孩童成长为了少年,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就是到了“生殖期”(13岁到18岁),性器官成熟后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

文本中类似这种赤裸裸的描写很少,但是字里行间都无不透露出“性意识”“性欲望”的存在。

例如,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宝钗偷听到睡着的宝玉呓语他更爱木石姻缘而非金玉良缘时“不觉怔了”,一个“怔”子将宝钗的心理浓墨重彩化了:她原本对宝玉若有若无的欲望一直是存在的,并且是“坐实”了的。

她对黛玉看“有害之书”的说教实际上表白了她更早和更广泛地涉猎了黛玉引用的戏曲小说。

对于一个总被人认为是儒家美德典范的女子来说,她在封建后花园里偶尔也会变成一个有“性幻想”的人。

《红楼梦》第63回香菱“情解石榴裙”使她与宝玉间“情”的关系更复杂化,香菱意识到自己已为人妇,所以提醒宝玉不要告诉她的丈夫,这个桥段又隐秘的质疑了宝玉“意淫”的纯粹性和合理性。

中国文学批评对《红楼梦》中“性意识”的探究还可以深入,还可以强化对西方文论譬如弗洛伊德理论的借境。

《红楼梦》中的这一隅“后花园”是不受传统与伦理所压抑的,可以说,这是自由的显现。

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也是对传统礼教的反抗。

宝玉的乖逆也正是他不问世事,而沉溺与后花园之中与朋友相伴,以及对本我的放纵而产生的。

3.3 杜丽娘与“后花园”
人们常用“心灵后花园”或“精神后花园”来比喻一个安顿自我心灵的处所,此“花园”乃一个美妙私密空间之象征,乃自由之所在。

弗洛伊德表示,潜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活动,防止无意识的一些本能欲望进入意识内。

那么,也
就意味着后花园之中,可以没有现实之中的花花草草,但一定存在着人性的平衡条件,即本我中欲望的均衡者,这一均衡者不一定实际存在,但必须有能够均衡的力量。

元杂剧《牡丹亭》中的“花园”亦有这样的特性——它充满梦幻、魅惑、神秘之色彩,景致这般美何以无人问津,以致于“姹紫嫣红都付与断井颓垣”?仿佛园门只为丽娘而开,或者说园门其实就开在丽娘心中!弗洛伊德说:“夜间支配着我们梦念的是白天盘踞在我们心头的同一材料,也只有在白天引起我们反复思考的事情才在梦中纠缠不已。

”[13]杜丽娘何以能够梦会并非先前心仪之人?答案很简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青春期荷尔蒙的膨胀而至。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结合可以说没有任何先前的感情基础,《惊梦》一出中正是萌动的春情引丽娘入梦,梦中恰好遇见“柳生”,即便换了赵钱孙李也一样会直奔“交合”主题。

先结合后恋爱的爱情模式是杜丽娘对美梦难以抗拒的结果。

笔者认为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倾注的“情”片面理解为“爱情”则不足,单单归结为“性欲”也有失偏颇,杜柳梦中交合确有身体快感的享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欲求是被一种高度审美化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的,所以这里就不只是一种身体官能的愉快,更包含一种勇敢追求理想爱情的精神愉悦,是一种灵与肉统一的美的显露。

听杜丽娘《游园》中的唱词,不禁要问——杜家花园再大,怎容得下“烟波画船”,怎看得见“遍青山泣红杜鹃”?分明是丽娘想象之景!这些美妙的景致其实鲜活于丽娘的潜意识之中,由此这座“后花园”具有了非凡的象征意义——它便是丽娘的“心灵后花园”。

在心灵的花园里,人工修葺的痕迹都变得残破不堪,只有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莺莺燕燕一派生机勃勃、光彩焕发,没有藩篱之束,斧凿之迹,俱都自由自在顺着天性蓬蓬勃勃地生长,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自由意识,这不正与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审美心理相契合么?不正与人生成长到“情欲的萌动”时期的“关于爱的意识”的自然心里相一致么?
3.4落魄文人与“后花园”
“梦的内容乃是欲望的满足,而梦的动机却是一种欲望。

”杜丽娘梦想成真的爱情故事,萌芽于汤显祖至情至理的精神哲学,完成于心灵的后花园,她与刘梦梅的最终结合是她精诚所至的大团圆。

中国古代的男子也有生活在“后花园”的——落魄文人。

他们居住在被世人遗忘的破旧“后花园”,压抑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却又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中渴望这个破旧的“后花园”变成真正存在的绝美后花园。

蒲松龄则在《聊斋志异》里为男人创造了一个排解愤懑的新花园——情爱乌托邦。

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幻化成神鬼狐妖来向书生、男人求爱。

她们个个不期而至、不请自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打动着男性,抚慰着男性那颗孤寂饥渴的心。

比如,《嫦娥》里的宗子美娶仙女嫦娥为妻、纳狐女颠为妾。

这一妻一妾又变着法子让他享受历朝历代美女,这是何等惬意的男性幻想。

不能不说,这是小说家潜在的心理需求,正如郑振铎所说:“观于作者们多为失拓失意之士,便知其所以欲于梦境中求快意之故。

”[14]这样的女性出现,岂止是落魄文人的自我心理补偿,即使放到今天,也符合许多男性的情色想象。

《聊斋志异》人妖相恋的故事是“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15],表达了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落魄书生对红颜知己的渴求与眷恋,并借此来发泄男子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

”[16]这都是他们的潜意识支配下的白日梦而已。

弗洛伊德在其《释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和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面,因此成梦。

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将自己的欲望转化以梦的形式在睡眠中表现出来,并由此得到满足。

因为在梦中表现出来的是被压抑的欲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故,梦的内容也有“隐梦”和“显梦”之分。

显梦即梦中的形象与事件,隐梦即这些形象与事件所代表的欲望与意义。

中国文学作品中关于“后花园”意象的表述,就具有弗洛伊德这里所说的隐意性,但是把梦外化成语言或文字说与他人时,它的易显性就暴露了。

弗洛伊德的学生告诉他一个谚语:“鹅梦见什么?”“玉米”。

梦是潜意识中欲望的满足的全部理论都包含在这两句话中了。

中国“后花园”意象一大部分都关乎梦,关乎人性欲望,这是潜意识理论的全部内蕴。

结语
古代中国的礼教让人的感性欲望与理性之间总是在不停斗争,潜意识中的本能也在压抑中短暂控制,“后花园”成为了人们偶然释放的唯一空间。

后花园也成为了人们的光天化日之下的一个私密空间,这里人们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可以说,后花园俨然成了人的本我的一部分,乃是人的人格的外在拓展。

有了后花园这一空间,人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者得到了调和。

或者可以说,正是后花园的存在,才使得人们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中不至于走向人性的分裂,才使得封建礼教不至于瓦解。

“后花园”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先秦《诗经》“将仲子兮,无逾我墙”之“墙”到晚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之“后庭花”,再到元代戏曲唱“游园惊梦”之“牡丹亭”,清代小说《红楼梦》之“大观园”……都暗含“后花园”的内蕴,故事、空间的完美契合了这一意象的包孕性和繁复性。

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这一独特意象,能够丰富中国文学评论的外延,也可以充盈中国意象的内涵。

本文的论述,并非是要把意象解剖得支离破碎,而是让意象成为发酵的面团、或者蒸腾后的水汽,变形、升华、膨胀,还原成它最意想不到的真实。

笔者没有特别深入去说“后花园”意境云云,而旨在拓宽它的研究途径和研究范围,对于真正的批评,“深入”确实算不得它最要紧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