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根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构造和内圆形构造;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定义:一样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
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化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通感
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到达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圆形构造
1〕圆形外构造:文章表达的时空顺序的圆;
2〕圆形内构造: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

分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分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

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那么灵。


2〕借景抒情:借详细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到达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

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假设换成“密密〞那么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

〔“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

〔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假设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顿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
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构造
A典型材料:a圆形外构造: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

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构造: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构造有关。

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

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局部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构造上:与“荷塘月色〞局部彼此照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构造防止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饱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表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构造与情感变化曲线构造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构造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构造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

好似
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活力,因为作者“爱〞这黄昏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展了三次努力:
①“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净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突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

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土——“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

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内容1,指向目的1
从题目导入,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局部。

*4、5、6段。

2、1〕分析内容1a,根本实现目的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提醒内容1a,接近目的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的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的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根本实现目的1b。

①提醒内容1b,接近目的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

〔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的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根本实现目的1c
①提醒内容1c,接近目的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的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根底——联想和感觉移借。

〔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的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的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的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考虑该局部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提醒内容2,接近目的2
分析文章圆形外构造,指出“忆江南〞与该构造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的2
提问:如今教材中为什么复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的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提醒内容3,接近目的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比照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的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的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构造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的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构造的分析〔首段〕,考虑:教材中的圆形内构造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构造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构造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
过深化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正写树色面
清雾杨柳点
叶子、花远山远景
树影路灯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构造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