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腹痛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慢性腹痛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杨峻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慢性腹痛的胃镜检查结果。

方法选取我院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20例慢性腹痛患儿做为研究对象。

患儿入院后均实施电子胃镜检测,并配合生化检测。

评估分析胃镜检测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120例患儿检测结果为:浅表性胃炎69例(57.50%),浅表性胃炎合并胆汁反流7例(5.83%),十二指肠球炎35例(29.17%),消化性溃疡13例(10.83%)。

8~12岁组患儿幽门螺旋杆菌(Hp)检出率高于4~7岁组(P〈0.01)。

结论小儿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消化性溃疡。

上述病因多数与Hp感染具相关性;7岁上以上学龄儿童发病率高。

应用胃镜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14)003
【总页数】3页(P342-344)
【关键词】小儿慢性腹痛;胃镜;幽门螺杆菌
【作者】杨峻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儿科,5239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
慢性腹痛在学龄儿童中属于常见病症。

由于儿童自述病情能力弱,导致漏诊或误诊几率较高。

腹痛多为急性发作,患儿的学习与生活受到干扰与影响,故需要找到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

笔者研究了小儿慢性腹痛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胃镜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15年6
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腹痛患儿为研究对象。

男63例,女57例;年龄4~
12(8.25±3.55)岁;其中4~7岁35例(29.17%),8~12岁85例(70.83%);病程3~8(4.25±2.15)月。

上述患儿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出现长时间间歇性腹部疼痛,疼痛位置位于脐周与上腹部;疼痛时间无固定,可为餐后,亦或早晚空腹时;食欲不佳,少数存在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排除腹部脏器病变、功能异常和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胃镜检测实施检查前患儿需保持空腹6~8 h。

嘱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检测过程;事前讲解检测流程,以消解患儿的恐惧心理;检测前10 min慢慢吞咽胃镜润滑胶浆6~8 ml局麻[1]。

胃镜检测设备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GIF-XQ 230型小儿电子胃镜。

依据患儿的消化道解剖结构对食管、胃与十二指肠等消化
器官实施胃镜检测。

胃镜操作依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小儿纤维胃镜检查及操作常规》进行[2],检测结果评估依据参照《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2]。

1.2.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儿入院后采集的静
脉血实施生化分析检测,试剂盒为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提供。

应用电子胃镜取出患儿幽门前端粘膜,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进行检测。

上述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可确诊为Hp感染。

注:Hp阳性检测结果评价标准:共分三个类别,强阳性(++),病理采样1 min中内黄色快速变成紫色;阳性(+),3 min后黄色逐渐变为紫色;
阴性(-),15~30 min后病理采样无变色发生[3]。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遗传因素史、饮食生活环境等因素
进行分析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定性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120例患儿胃镜检测结果所有患儿经胃镜与Hp检测。

检测结果为:①浅
表性胃炎69例(57.50%),其中Hp检测阳性38例,检出率为55.07%;胃镜显
示胃窦或胃底粘膜可见充血红斑或红白相间斑点。

②浅表性胃炎合并胆汁反流7
例(5.83%),胃镜检测提示胃底粘液黄染,粘膜表面胆汁附着。

③十二指肠球炎35例(29.17%),其中Hp检测阳性26例,检出率为74.29%;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粘
膜可见充血红斑或红白相间斑点。

④胃溃疡13例(10.83%),其中Hp检测阳性
12例,检出率为92.31%;胃镜显示粘膜受损呈圆形、椭圆形、线状或不规则状,胃底平坦,边缘无毛边,被白苔或灰白苔遮盖,少数患儿胃底部粘膜充血被小白苔遮盖,状似霜斑,临床上又叫“霜斑样溃疡”。

⑤胃镜无异常表现4例(3.33%)其中1例Hp检测阳性。

120例患者中,8例发现有两种病变。

2.2 酶联免疫法检查结果应用酶联免疫法对患儿血清检测,以确定Hp 感染情况。

120例患儿中,阳性76例(6
3.33%);76例阳性患儿中,4~7岁15例,检
出率为42.86%(15/35),8~12岁61例,检出率为71.76%(61/85);两组不同
年龄组患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0.01),8~12岁组患儿Hp检出率高于4~7岁组。

2.3 小儿患病影响因素统计所有患儿针对其日常饮食爱好等进行统计分析,
120例患儿中,喜食甜食65例(54.17%),喜食麻辣食品35例(29.17%),暴饮暴食25例(20.83%),零食75例(62.50%),抑郁与压抑8例(6.67%)。

上述因素均
可影响整体治疗。

2.4 对症治疗措施患儿确诊后,需及时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具体方法为:①调
节饮食:住院治疗期间,患儿需遵医嘱,避免食用高酸、高甜、冷及辛辣刺激食物;出现胃肠出血患者,给予常规禁食措施。

②抗胃酸治疗:采用的药物为H2-受体
拮抗剂与质子泵抑制剂。

③保护胃粘膜:采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生胃酮、硫糖铝等。

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口服吗丁啉进行干预治疗。

⑤根除Hp:服用抗菌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常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三联药物治疗。

上述患儿治疗周期与服药剂量均遵医嘱即可,对于消化道溃疡患者儿需3个月后复查胃镜。

12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仅4例患儿出院后,仍存在慢性腹痛症状,116例患
儿治愈,治愈率为96.67%。

临床上腹痛、反酸、恶心、嗳气、呕吐等均逐渐消失,食欲明显改善。

有报道指出,慢性腹痛作为儿科高发病症,既往常诊断为胃肠痉挛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治疗措施均为常规药物稳定病情,多数患儿未能明确真实病因,导致延误病情,腹痛反复迁延不愈[4]。

小儿胃炎与胃溃疡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临床症状
不显著,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测来明确病因,X线钡餐与内镜检测是常用方法。

X线钡餐检测技术损伤小,患儿耐受性好,缺点是对于粘膜表层损伤漏诊率较高,有学者研究结果亦证实,胃镜检测结果为胃炎患者,其X线钡餐检测结果为胃炎
者约为1/5,而儿童胃炎者多数为粘膜表层损伤所致,故临床上X线钡餐检测小儿胃炎漏诊与误诊率均较高[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儿应用胃镜检测确诊病例116例(96.67%),仅4例
患儿胃镜检测结果提示正常。

此结果佐证了胃镜检测对于慢性腹痛的临床诊断的重要地位。

故广大儿科医师需对小儿慢性腹痛的胃镜检测技术有较高的重视度,临床尽早应用,以期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预防漏诊或误治现象出现。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小儿电子胃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内径为8 mm,纤细,临床应
用于检测过程中微创,疼痛少。

本次研究所选病例为4~12岁儿童,均能积极配
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测,故采用电子胃镜对其进行检测是安全有效的,检测全过程中无一例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肺意外及大出血、穿孔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就诊的120例患儿中,浅表性胃炎69例(57.50%);合并胆
汁反流7例(5.83%);十二指肠球炎35例(29.17%);消化性溃疡13例(10.83%)。

表明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做为小儿慢性腹痛重要影响因素,应被广泛认识与注意。

儿童中浅表性胃炎患儿数量远高于消化性溃疡患儿。

由于儿童慢性腹痛致病因素较多,故本次研究入选患儿,其肝、胆等脏器无异常现象,排除肠道寄生虫、腹型癫痫或紫癜等。

我院对于实施胃镜检测的患儿,认真了解家族史与以往病史,对患儿进行必要的体检,对各项化验结果及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测结果进
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检测的必要性,并合理安排胃镜检测时机。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小儿慢性腹痛的
首要病因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消化性溃疡;上述病因多数与Hp感染具相关性;7岁以上学龄儿童发病率高。

应用胃镜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