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高考古诗鉴赏习题(一)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韦应物于公元773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谋事。
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秋天北归,偶遇隐居在淮水边的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
8.这首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5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的意蕴及作用。
(6分)
安徽高考古诗鉴赏习题答案
8. 颔联的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2分)这两句人与树相互映衬,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2分)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1分)。
9.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
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
(1分)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
(2分)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
(1分) “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
(2分)
安徽高考古诗鉴赏习题(二)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
安徽高考古诗鉴赏习题答案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
(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9.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
(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
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
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
“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
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
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
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
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