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
文园地(教案)
甚至成为了他的好朋友。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二、词句段应用。
1.研究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事物的特点凸显得更加明显,
使自己的感情抒发得更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白鹭》中,作者通过对比白鹭与其他鸟类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丽和优雅。
2.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表达的意思。
例如,《珍珠鸟》中,作者用“翩翩起舞”来形容珍珠鸟的飞行,表达了它的轻盈和优美。
三、日积月累。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熟读并背诵古诗《蝉》。
了解蝉的
生活性和性格特点,研究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的写作手法。
2.研究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感情
或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学生复回顾本单元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借助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
2.体会本单元课文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1.复回顾: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组交流各自
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研究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白鹭》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3.研究联系语言环境: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
境中的含义,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2.研究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教学过程:
1.朗读古诗《蝉》:让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的
意境和写作手法。
2.了解蝉的生活性和性格特点:通过观察蝉的生活和行为,让学生了解蝉的特点和性格。
3.研究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诗人借蝉表达自己
志向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一件薄纱裙,在微风中轻盈地舞动。
(√)
3.这只小狗的毛发很柔软,摸起来比猫咪的毛发还要舒服。
(√)
4.这个城市的高楼大厦林立,但是城市公园里的花草树木
却显得异常清新自然。
(√)
5.这个人说话声音很大,比旁边的人要吵得多。
(√)
教师点评:学生在识别对比写法时,需要注意句子中是否有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方面,是否用了比较的手法进行描述。
同时,也要注意对比的作用,即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揭示对立并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启示。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
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人暖意十足。
根据给出的三组典型的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上的相似点;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对比写法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进一步加深对对比手法的认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研究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一、词句段运用。
1.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2.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XXX那样有姿态。
4.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2.小组内互相交流。
明确:
第1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垦,把土地翻好整平,好种花生。
第2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创立。
第3句中“姿态”是指梅树的姿势优美。
第4句中“姿态”是指人的态度、气度。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1.温和(形容气候):今天的天气非常温和,不冷不热。
2.温和(形容性格):她是一个温和的人,总是和善待人。
4.学生回答。
1.海南的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形容气候,表示天气不
冷不热。
)
2.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美丽又温和的好老师。
(形容性格,表示老师的性情、态度、言语不粗暴。
)
5.师小结: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字语言的一大特点。
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特点,并能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6.小练。
说说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第一组:
1.我们班的XXX同学是一个很骄傲的人。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XXX三年级二班,我为你骄傲!(自豪)
第二组:
1.这段话的意思,我终于搞懂了。
(指语言文字等的意义、含义)
2.这篇文章挺有意思。
(指趣味)
3.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指意见,愿望)
要提高学生的词语分析能力,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掌握研究步骤,包括理解词义和对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方法。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归纳和指导。
XXX是一位初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文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
这首诗与XXX的《咏蝉》、XXX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在诵读鉴赏中,学生可以自主朗读,熟悉内容,教师可以范读,并对难认字进行正音。
学生可以自读三分钟,教师进行巡查指导,然后进行齐读并指出不足之处。
在感受形象、理解诗意时,需要理解诗中的形态、性、声音等特点,并且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
在诗中,XXX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表现出蝉的形象,
包括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停在XXX之上放声歌唱,不
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同时,诗中的“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
而“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
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3)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个道理: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因素(如权势地位或有力人士的帮助),也能够名声远扬。
4) 通过诗人以蝉为比喻来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和不需要
借助外力的思想,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诗人的形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5) XXX的《蝉》、XXX的《咏蝉》和XXX的《蝉》都
是以蝉为主题的诗歌,但是每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都不同。
通过了解诗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并且在朗诵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