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龙岩市中考物理内能专项综合练习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龙岩市中考物理内能专项综合练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的水一定比80℃的水含有的热量少
B. 划燃火柴,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C. 人工湖能调节气温,利用水的比热容小
D. 质量相同的燃料燃烧,热值越大的,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 B
【解析】【解答】A、热量是指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不能说高温物体比低温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故A错误;
B、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划燃火柴,故B正确;
C、水的比热容较大,与质量相同的其他液体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可以调节周围的气温,故C错误;
D、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燃料完全燃烧,热值越大的,放出的热量越多,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单个物体是不含有热量的;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水的比热容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燃料燃烧所能放出的热量的多少,与燃料的热值、燃料的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有关。

2.小明和班里的同学讨论热学知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看到阳光下屋内飞舞的灰尘,这是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 陨石在坠入大气层时,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D. 在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燃气对外做功四次
【答案】C
【解析】【解答】A、尘埃在空气中飞舞是宏观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B不符合题意;
C、陨石坠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坠落过程中陨石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C符合题意;
D、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有4个冲程,曲轴转动2周,对外做功1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
【分析】A、尘埃飞舞机械运动,人的肉眼看不到分子的运动;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海绵间的空隙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陨石坠落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即机械能减小;坠落过程中陨石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
D、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 .
3.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两个底面削平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吊住重物,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 乙图中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 丙图中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上面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
D. 丁图中活塞向下运动,这是内燃机的吸气冲程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甲图表示的是将接触面被削平的两个铅块用力压紧,可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即便在下端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也不分开,这个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正确;
B、在软木塞被冲出试管口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故B错误;
C、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图中气门都关闭,火花塞点火,活塞向下运动,该冲程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2)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小;(3)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当气门都关闭,并且活塞向上运动时是压缩冲程;活塞向下运动时是做功冲程.
4.如图为某一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截图.图中显示的四个地方,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大
B. 水的内能比泥土、砂石的内能大
C. 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
D. 水的温度比泥土、砂石的温度低
【答案】 A
【解析】【解答】由截图可以看出,上海和台北属于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西宁和拉萨属于内陆地区,沙石泥土为主,砂石泥土的比热容小.因此,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陆地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较少,沙石泥土温度升高的多,所以沿海地区升高温度较低,内陆地区升高温度较高.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沙石泥土温度降低的多,所以沿海地区降低温度较少,内陆地区降低温度较少.
5.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会观察到棉花着火了,同时活塞向上弹起.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棉花着火说明筒内空气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
B. 棉花着火主要是因为压缩气体做功使筒内气体内能增加造成的
C. 活塞向上弹起是因为筒内气体膨胀对活塞做功
D. 活塞向上弹起是因为活塞撞到筒底受到弹力
【答案】 D
【解析】【解答】把空气压缩仪活塞迅速压下去,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硝化棉燃烧.AB不符合题意.
玻璃筒内硝化棉燃烧,筒内气体受热膨胀对活塞做功,活塞向上弹起;活塞并没有撞到筒底受到弹力作用,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活塞做功使筒中的内能增大,棉花点燃后内能增大对活塞做功,并非弹力.
6.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坚持在睡前用热水适当泡洗,可以增强体质。

脚刚放入热水中,脚的内能变化以及变化方式分别是()
A. 减小,热传递
B. 增大,热传递
C. 增大,做功
D. 减小,做功
【答案】 B
【解析】【解答】脚在热水中,由于温度不同,热水的内能传递给脚,则脚的内能增大,改变内能的方式是热传递。

故答案为:B.
【分析】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吸收热量的物体内能增大。

7.下列有关热值内能、比热容和热机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燃料的热值越大,内燃机的热机效率越高
B. 热机所用燃料的化学能转化的内能越多效率越高
C. 为了防止热机过热,通常用水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D. 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用热值大的燃料,燃烧相同燃料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但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不一定多,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的比值不一定大,热机效率不一定得到提高,A不符合题意;
B、热机效率是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能量的比值,B不符合题意;
C、水的比热容较大,与其他物质相比,相同质量、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吸热的热量较多,所以用水来降温,C符合题意;
D、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都有关系,温度高,内能不一定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热机效率是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能量的比值.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都有关系.
关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水可做散热剂、冷却剂,用来解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别,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等等.
8.下列关于“从粒子到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 扫地时灰尘飞舞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 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空间处处膨胀
【答案】 D
【解析】【解答】A、摩擦起电是电荷发生了转移,A不符合题意;
B、扫地时尘土飞舞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不符合题意;
C、在探索更微小粒子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发现的是电子,C不符合题意;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处处膨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不同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束缚电子强的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带正电;(2)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通过扩散现象表现的,灰尘属于宏观的颗粒;(3)人们发现了电子后,才发现原子仍能够再分;(4)宇宙是有层次的,“大爆炸”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的膨胀.
9.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如题4图所示,在软木塞被冲出试管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增大
B. 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
C. 能量的转化形式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D. 试管口的“白气”是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汽
【答案】 B
【解析】【解答】A、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故A错误;
B、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故B正确;
C、热机的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反了,故C错误;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热机的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白气”不是气体,是液化成的小水滴。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B. 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C.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D. 物体的温度升高,他的内能一定会增加【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A 不符合题意;
B、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是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的熔化过程,B不符合题意;
C、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C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温度改变了,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变化了,温度改变了.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实质是内能的变化量.热量跟热传递紧密相连,离开了热传递就无热量可言.对热量只能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不能在热量名词
前加“有”或“没有”“含有”.
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因此,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因此内能也增大,反之,温度降低,物体内能减小.因此,物体温度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11.下列有关内能和比热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B. 比热容与升高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无关
C. 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热量
D. 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从内能小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大的物体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即温度不一定升高,A不符合题意;
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物体所处的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大小、升高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无关,B不符合题意;
C、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C不符合题意;
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所以内能可自动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若内能小的物体温度高,故热量可以从内能小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大的物体,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变化了,温度有时变化有时却不变化.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还有液体沸腾过程,内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物体所处的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大小、升高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无关.
物体的内能改变了,物体却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这是因为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物体的内能改变了,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外做了功).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12.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B. 温度越高的物体,放出的能量一定越多
C. 物体内能减少时,温度可能不变
D. 物体内能增大,不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答案】 B
【解析】【解答】A.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大,A不符合题意;
B.物体放热的多少和物体的质量、温度差、比热容有关,B符合题意;
C.物体内能减少时,可能温度改变,也可能状态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内能增大,可能吸热,也可能做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

13.关于物体的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热量
B. 物体内能减小,说明物体对外做功
C. 水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D. 铁丝发热,可能是做功,也可能是被加热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B、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同理物体内能减小,可能是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对外做功。

AB不符合题意。

C、当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不符合题意。

D、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铁丝发热可能是对其做功的,也可能是对其加热的。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的内能改变了,物体却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这是因为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物体的内能改变了,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外做了功).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14.下列事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 钻木取火
B. 蹦床运动
C. 风吹风车转动
D. 汽油机做功冲程
【答案】 A
【解析】【解答】A、钻木取火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A符合题意;
B、蹦床运动中,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动能及蹦床的弹性势能相互转化,B不符合题意;
C、风吹风车转动是风的动能转化为风车的动能,C不符合题意;
D、汽油机做功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逐个分析各个选项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后选择正确答案。

15.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 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C. 吸收热量、比热容变小、温度不变
D. 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答案】 B
【解析】【解答】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在增加;
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冰的比热容为 2.1×103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冰化成水后比热容变大.
故选B.
【分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所以内能增加.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还和状态有关.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熔化过程的特点及比热容与什么有关,属于基础题.要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1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是()
A. 做饭时,香气扑鼻
B. 下雪时,雪花飘飘
C. 扫地时,尘埃飞舞
D. 烧水时,白气升腾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做饭时,香气扑鼻,是芳香分子在空气中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下雪时,雪花飘飘,是雪花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尘土满天飞舞是灰尘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水时,白气升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不同的物质的分子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越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越多
B. 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燃料的热值越大
D. 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铁块中的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由Q放=cm△t可知,放出热量与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降低的温度有关,因此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故A错误;
B、摩擦生热,该过程中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内能,故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故B正确;
C、燃料的热值仅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燃料的质量无关,例如一堆煤和一块同样煤的热值相
同热值就是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烧情况无关,故C错误;
D、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但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故D错误.故选B.
【分析】(1)根据Q放=cm△t分析放出热量与温度的关系;(2)摩擦生热,该过程中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内能;(3)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8.小明同学在家洗澡时,接触和应用了不少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A. 电热水器是将内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器
B. 热水淋在身上感到暖和,热水与皮肤之间发生了热传递
C. 浴室内的镜面上常有一层水雾,是液化现象
D. 使用沐浴液时室内充满了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电热水器工作时,消耗了电能,产生了热量,因此电热水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电器;故A错误;
B、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的温度,当热水淋在身上时,热水与皮肤之间发生了热传递,所以身上感到暖和;故B正确.
C、浴室内的镜面上的水雾是由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一层小水滴,故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使用沐浴液时室内充满了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用电器都是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不同的用电器利用的能量不同;(2)当两个物体间有温度差时,物体间就会发生热传导;(3)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4)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19.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或有关装置工作时,能量转化由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下压活塞时,活塞对封闭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 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这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在该冲程中,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电暖器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水蒸气对活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0.《村居》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儿童放飞风筝的画面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放风筝的儿童在奔跑中惯性会消失
B. 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 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D. 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放风筝的儿童在奔跑中质量不变,惯性不变,A不符合题意;
B、越飞越高的风筝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C不符合题意;
D、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